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初探
2021-01-25张泽稳
张泽稳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里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很多教师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对其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探索。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对学生的求同教育,教学形式偏重于对学生传授前人创造的知识,即对知识的继承性。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怎样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怎样尽快地摸索出创新教学方法,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的学习感受,怎样创设出新的教与学方法,怎样适应科技生产迅猛发展的社会,促进教学新成效,本文对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道德修养;因材施教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实施多年,如何让教育改革得到最大实施,教师负有重大使命。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对学生的求同教育,教学形式偏重于对学生传授前人创造的知识,即对知识的继承性。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怎样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怎样尽快地摸索出创新教学方法,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的学习感受,怎样创设出新的教与学方法,怎样适应科技生产迅猛发展的社会,促进教学新成效,这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新目标,摸索新教法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前进,要适应并紧紧跟上科技生产迅猛发展的社会,学校教育不能按部就班。教材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提高目标层次,不再将眼光锁定在纯技术语言训练上,而将训练重点定格在思维训练:求异发散、创新等教学活动上。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重视的是中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其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培养。教改学习明确告诉我们,这是创新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此前提下,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技能学习,尽快转变“知识型”教育观念,“注入式”教学方法,提高创造力和创新水平。教学活动是一种最佳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把过去教师的“一言蔽堂” ,学生的言之凿凿,转换为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意识”教学;把教师的眉飞色舞,学生的“呆若木鸡”,转换为学生的创新世界。作为新世纪的中学教师,我们可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新的可行教学方法,并迅速付之于教改之中,争取高速高效改革创新教育,以适应全新的形势需要。
二、开拓新视野,提供新空间
应对新目标,教师要教出新法,学生要得到新学法,单靠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不够的。培養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把学生从纯技术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自由延伸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作出较大的努力。
1.课堂内外,营造和平、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对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延伸性,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课外生活,教师可大胆解放学生的眼睛与心灵,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面对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使之在生活中体验大自然、社会,通过观察、感悟、分析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良效。
3.教师可放心给学生留问题、悬念,适时给予巧妙激励,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答案的意识。拓展思维空间,还可引入源头活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4.教师可注重从语文教学活动诸方面去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训练的意识,对学生的参与行为,随时给予鼓励,给予其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可行方法许多,譬如,课前演讲、文章故事讲述、小课题创设,甚至让学生亲自讲解课文,使之为参与教学付出最大的努力。
三、教新与学新,重点要创新
1.这是创新教学活动的重要举措。学贵有疑。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意识,激励课堂氛围,指导学生会质疑,敢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1)突破僵化的思维方式 。如,学生的思想完全处于受支配、受控制的状态之中,思维只能僵化地跟着教师转,这种教学只能育出“高才低能”的人。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各种可能,让学生作出创新判断和选择,自始至终凸现学生的思想活动,突破僵化的思维方式,以求创新的最佳体现。
(2)培养求异思维的习惯。求异思维是创新活动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进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文化载体中去考验、去思索、去发现。
(3)调动积极进取的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知识的传授、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在追求培养个性,提供多元的发展道路上,因人因时因地而导。对发展水平滞后的学生,多一些热情的鼓励,多一点巧妙的诱导;对进展水平较高较快的学生,则给予难度较高的问题,给予其更高的要求,其错误所在决不忽略。虽然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不一,但都是为了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养成学生不怕问题,敢于发掘问题,并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提倡创新教育,着眼点在于创新意识、精神、习惯、方法、品质的培养,创新教学的推广一定要在知识基础构成的前提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