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2021-01-25张汝波毛琳

大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新工科

张汝波 毛琳

[摘要]伴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工业4.0的到来,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意味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需求做出应对。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和探索,一方面可以主动适应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推动高校体制改革和内涵发展的动力。文章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根据民族高校的办学要求和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符合时代变化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民族高校;新工科;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165—03

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无法满足国家创新发展要求、与企业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对这种模式进行革新便成了重要课题。“新工科”理念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与科技竞争力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对工科人才培养进行革新应该结合国家发展现状,切实了解国家对新时代工科人才的需求方向。国家的科研发展与企业密切相关,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了解企业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不仅能够减小企业压力、促进产业增值,同时能够极大地减小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国家与社会的更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下文也简称我校)这所工科型沿海民族高校为例,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出发,坚持“立足沿海,服务民族”的办学特色,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道路。

一、民族高校新工科建设内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注重科技发展与科技人才培养,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世界科技舞台占有重要地位。在诸多高科技领域,中国不再是一个“围观者”而是变成“参与者”甚至在向着“领跑者”的方向发展。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用科技告诉世界中国的强大。

加大创新型科技发展力度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科技创新离不开工科的发展,新时代也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在此背景下,工科也应当主动迎接相应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与支持下培育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新工科人才。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工科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思想,更多选择以解决问题为主,更接近项目本身。民族高校的课堂教学要多引用少数民族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少数民族工业建设方面的经验缺乏,但也因此没有过多束缚,对问题思考的角度会更加发散。另外,直接从项目人手更便于引导学生将具体项目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了解自己所学学科在日后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对于有志于报效家乡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提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情况及发展方向很有意义。

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连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为全国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各专业的优秀学生。学生不负国家与学校的期望,在民族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结合当地优势,其传统产业主要是对旧工业基地进行调整和技术改造,这其中离不开新时代工科人才的参与。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我校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工科学生的招生数量,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急需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总结经验,以找到更好的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认为民族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可如图1所示。

二、民族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论析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需突出学科交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产业规模比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小,工业基础薄弱。品牌高校毕业生大都流入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高素质人才缺失也是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工业发展离不开工科人才的参与,复合型人才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少数民族地区是大连民族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输出地,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使我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有效参与,同时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使得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在。

新工科人才培养应当重视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以大连民族大学现今筹办的机器人专业为例,机器人专业是一个集控制、检测、图像处理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更注重对学生系统配置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站在学科整合的高度上思考问题。机器人专业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产业链的持续升级也使这个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对现有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主动适应新时代工科发展需要的力度,积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够进一步实现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高校的价值所在。

(二)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注重企业需求

大连民族大学地处大连金州新区国家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金普新区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着为该地区培养各类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在现有工科教育体系当中,学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进行培养,而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入职后能否快速适应工作节奏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采用旧的培养模式,企业往往需要对入职员工进行培训才能满足上岗要求。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能够减少企業二次培养人才的各项成本。

我校“民族之魂”方程式赛车队通过这个比赛的具体要求了解相关的企业需求,以教师引导参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展开,在多次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该队成员学习成绩稳定,多名主力成员在所读专业都获得了奖学金。“民族之魂”方程式赛车队突出我校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高校的特色,是我校发展民族工科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车队成员具有多民族、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在车队日常工作中,各少数民族学生通力合作、相处融洽,实现了我校作为民族高校促进民族融合的目标。2016年,车队凭借优异的比赛成绩以及在团组织活动方面的卓越表现获得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在就业方面,车队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放弃了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家乡。他们凭借在比赛中对企业发展需求的充分了解以及在车队训练中获得的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新工科人才培养需基于项目驱动

各大高校是我國科研项目开展的重要基地,每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大学科研项目的开展。大学教师科研经历丰富且经过专业的团队训练,是国家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但大学中只有少量学生参与到前沿科研项目当中。前沿科研项目是当今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参与这些项目本身是对新时代工科需求了解最便捷的方式,因此要倡导以项目带动学习热情,以学习带动项目发展。

要改变过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模式,采取导师负责制,以项目工作组为整体,由至少一名校内教师、一名企业项目相关负责人作为导师共同带领与指导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组成员通过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下来。大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了解不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来了解具体项目内容,能够令学生对自身所学有更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导师带领工作组里的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完成项目,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更适合培养能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人才,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内人力资源、促进科研进步与发展。

我校与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我校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项目实施与改革,促进了当地发展。我校作为民族高校应当重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众多教师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选择课题研究方向,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行改革,将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课题作为工作组课题进行研究,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现状与需求,方便更多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

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学生吸收知识、适应社会、掌握必要技能的培训,同时也是发挥我国大学生人才优势、推动国家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新工科人才培养需加强与国际接轨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攀升,很多行业都在向着与国际接车九的方向发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同样,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应当故步自封,而是应当拓宽眼界放眼国际。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相互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共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延续多年有其优势所在,但国际局势日新月异,工科发展、工科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不与时俱进将会被世界淘汰。

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相对比较闭塞,与国际接轨直接对前沿科技项目进行了解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的有效举措。我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担负起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与国际接轨的重任,加强培养学生与国际交流的能力,与少数民族地区一起努力,对科技前沿项目进行了解和考察,挑选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项目并参与项目的合作与研发,真正做到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新工科人才培养应当培养出能够在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国家人员进行交流合作的人才。众所周知,对科技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必然要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国际平台上进行交流是研究探索者的必经之路。过去的工科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其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训练,这就不便于有效开展学术交流。我们应当根据国际交流需求对工科人才的交流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工科人才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三、结论

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持续进步,走在科技前沿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力量。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把握时代脉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顺应发展需求,更加注重人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高校,大连民族大学根据新工科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动迎接挑战,坚持“应用为主,教育创新”的办学思想,以为祖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优质人才为己任,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谱写新的华章。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民族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新时期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