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非常时期稀缺物资的分配
——以疫情期间口罩为例

2021-01-25任金秀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口罩供给价格

任金秀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让口罩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飙升。一时间,口罩供应全面告急。各种排队疯抢、投诉求助之后,很多人发现还是一“罩”难求。而类似“湖北洪湖一药店进价0.6元的口罩卖1元被罚4万”之类的报道层出不穷,在网络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其中两篇比较知名但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颇具代表性,一篇为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文章,题为《卖高价口罩就是发国难财》;另一篇为经济学者薛兆丰的文章,题为《我们应该赞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两派争论的焦点有两个:第一,政府是否应该限价;第二,是否容忍“黄牛”(Scalper)的存在。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双方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一个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另一个是站在经济学或者市场的角度,市场和道德的结论是冲突的。

一、关于政府限价的经济学分析

我们先通过最简单的经济学分析,让普通人了解一下:非常时期,为什么政府限价,必需品的短缺更严重?

我们看下面的两个图:

图1

图2

图1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给和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在竞争的作用下,市场处在均衡状态,P0为均衡价格,Q0为均衡产量。

图2是疫情来了,口罩的需求急剧增加,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为D1,在口罩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均衡价格上升为P1。但政府为保证价格稳定,或者说保证低收入者买得起口罩,会通过法律规定口罩的价格上限(现实的规定是销售价格不允许超过进价的15%,此处假定为原价格不变),假定为P0,在P0这个价格,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于是市场出现短缺(Q0Q2之间的距离)。

政府用法律手段规定最高限价,但市场规律并没有消失,而是用严重的短缺做出反馈。疫情期间,政府规定口罩的价格上限,企业因亏本生产积极性不足,药店因无利可图且害怕被罚款而缺乏寻求货源的主动性,结果市场上口罩短缺更加严重。

希望通过限制价格上涨让人人都买得起口罩,站在道德的角度,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市场规律的作用往往使结果不如人意。美国城市的房租管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济学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房租管制是除了炸弹以外摧毁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在《房租管制:神话与现实(Rent Control: Myths and Realities)》一书中,讲到美国旧金山的房租限制法案造成了更多穷人租不到房,且整个城市破败不堪的后果。一个对比事件是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了规模为7.8级的大地震,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老百姓并没有因此租不到房;1946年,为了让穷人租得起房,旧金山市开始实施房租管制,规定租金的最高限价。现有房东发现租房无利可图,纷纷选择卖房而不是租房;因房租太低,房东积极性差,即使出租房屋损坏,房东也不肯出钱修缮,而是任其破败倒塌;因为无利可图,更不会有新的房东进入这个市场。房租限制的结果是,可供出租的房屋越来越少,更多买不起房的穷人流落街头,整个城市破败不堪的景象堪比大地震。

那么美国的房租限制立法全面取消了吗?答案是没有。在2019年,美国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两个州,仍投票通过了租金上限法案。并且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也都有类似的房租限制法案。

二、关于“黄牛”问题的争论

“黄牛”(scalper)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票贩子。“黄牛”问题同样存在市场和道德的冲突,经济学中早就为“黄牛”“正过名”,但社会道德无法容忍“黄牛”的存在。

我们看看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自居的美国,对“黄牛”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2005年,美国广播公司时事主持人斯托塞尔做过一期节目名为:哄抬物价是邪恶的吗(Price Gouging)?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南部,这场美国史上破坏最大的飓风,造成了城市被淹、房屋坍塌、公共服务停摆、政府失能、社会混乱,并最终导致1800余人死亡。节目中讲到其中一名“黄牛”名为约翰·舍坡尔森(John Sheperson),他和家人住在肯塔基州,看到新闻报道说卡特里娜飓风之后,密西西比地区500万人无电可用,他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他购买了 19部发电机,连夜租了车,和家人一起驱车600多英里赶到密西西比停电地区,以购买价2倍的价格售卖这些发电机,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但最后警察没收了他的发电机,并以“哄抬物价”罪把他关进了监狱。

对比诸多药店因口罩涨价被罚事件,可见美国对于灾难时提高必需品出售价格的商人处理方法和中国并无不同,这个问题成为当时美国各界争论的焦点。节目中,主持人斯托塞尔引用了三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这个问题(灾难时哄抬物价)的观点: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这是最佳办法;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它是件好事;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哄抬物价者应该得到奖牌。

问题来了,既然经济学家都认为灾害期间哄抬物价不是坏事,甚至是经济学上的最优解,那为何各国政府都会通过立法来限制价格,并规定对哄抬物价者进行严厉处罚?这同样是道德与市场的冲突。市场认为价格提高会刺激生产者加速生产、或使资源更迅速地聚集到需要的地方,从而缓解短缺;但公众会认为非常时期哄抬物价是不道德的。如上述节目中,斯托塞尔问到对于“灾难期间汽油涨价”问题怎么看?普通路人的回答是:“你是在占我们便宜”“我觉得我们被敲诈了”“我们在吃亏,石油业肥猫们却在笑嘻嘻数钱”。可见,普通公众和经济学家的观点截然相反,而政府立法时必须考虑公众的诉求。换言之,如果灾难时政府听任物价上涨,以达到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公众会认为政府不作为,从而用脚投票,导致政府倒台,而政府无法承受这样的后果。现实社会中,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使命,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完全听命于市场规律。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其实是市场与道德矛盾博弈的结果。

三、非常时期优化稀缺物资分配的现实分析

回到最现实的问题,在现有立法的前提下,是否还有可操控的空间?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让普通百姓在非常时期更有可能买到急需物资?

(一)遵循市场规律,增加市场供给

既然口罩的短缺是供需矛盾导致的,最有效的措施当然是增加市场的供给,只有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口罩的价格也才可能降下来,市场短缺才可以彻底解决。如图3所示,如果能增加供给,即推动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到S1,市场就可以建立新的均衡,即在价格P0不变的情况下,均衡数量增加为Q2,短缺消失。

图3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供给?根据经济学理论,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的价格、技术进步、税收和补贴、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商数量、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下面,我们着重探讨生产要素的价格、税收和补贴、生产者数量以及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1.降低要素涨价对“口罩”生产的影响。一般来说,非常时期生产要素的价格会上涨,出现工人短缺、原材料涨价等。比如口罩生产原本就利润微薄,网上公开资料显示,在此次疫情之前,中国的口罩日产能可达2000万只,系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与出口国,年产量占到全球的50%。全国近千家口罩企业竞争惨烈,生产1只普通医用口罩的利润为4-5厘钱。疫情后因停工带来原材料和工人大量短缺,有些地方用工成本上涨5倍,而售价不能上涨,意味着口罩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紧急时期,政府通过征用的方式扩大生产,但市场规律不可被漠视。

针对用工短缺问题,政府可以招收义工的方式应对。义工由政府统一调配,可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如疫情期间部分志愿者直接到口罩生产企业上班,缓解其用工短缺问题),也可参与其他社会救援。政府可参考义务献血的管理办法积累信用,以此换取“口罩”等急缺物资,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部分解决生产厂家用工短缺;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让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稀缺物资,从而增加市场的供给。

2.减少税收或增加补贴,增加稀缺物资生产厂商的利润。如果要稳定终端价格,可以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也可以对生产企业进行专项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间接增加企业利润。如我国对2020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的基础上,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规定,2020年1月口罩生产企业为了缓解市场上口罩的短缺和扩大产能,购买一台小于500万元的生产机器,可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时扣除等。税收减免和补贴措施,可以激发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稀缺物资的产量。

3.政策引导,增加生产厂家数量。增加厂家数量可以迅速增加稀缺物资的供给。例如疫情期间,我国为口罩生产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很多有能力的企业迅速上马生产线,如富士康、比亚迪、OPPO、五菱汽车等超过3000家企业入局口罩生产,大大提高了产能,为缓解我国口罩短缺做出巨大贡献,并使中国成为世界口罩供给的主力。

4.坚定生产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免除后顾之忧。比如全球疫情蔓延,口罩生产者对未来需求的预期乐观,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如果预期悲观,则会缩小生产规模。如疫情期间为迅速增加口罩生产,我国政府承诺,疫情过后各厂家富余口罩产量,只要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国家将统一收购储存,从而坚定了生产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解除了企业口罩生产的后顾之忧,一大批企业大胆上马生产线,迅速增加了市场供给。

(二)利用政策引导,缓解市场短缺,减少黑市交易和腐败行为。

价格管制必然带来的两个后果是短缺和黑市交易,疫情期间口罩迅速缺货,部分口罩被囤积,出现黑市交易。政府要承担自己的职责,需要做到:

1.允许口罩适度涨价,减少口罩囤积。至于上涨多少是合适的,本文不作界定。事实证明,不论是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在短缺突然加剧的时期,价格可能不是分配稀缺资源的唯一方法,但其他替代性配给制度可能会表现得更糟糕。灾难面前,政府需要参与,但参与必须是协助市场。允许价格适度上涨,对于价格上涨带来的后果,政府可以通过发放口罩专项补贴、市场购买派发、或引导企业捐款购买分派给低收入人群来进行抵消。事实证明,终端补贴比生产补贴更有效。还可以结合前面讲到的,让公民以义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社会救援等积累信用换取“口罩”,从而达到协助市场的效果;另一方面,价格上涨本身可以减少部分囤积行为,从而缓解市场短缺;最后,价格上涨还可以刺激中间商向国内外积极寻求货源,借助市场的力量来缓解短缺。

2.政策引导,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分配过程中的腐败行为。本次疫情中政府对口罩实行统筹销售,地方政府让市民通过平台实名预约,限定购买口罩的数量,在减少口罩囤积和打击黑市交易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同时,政府也要利用法律手段、舆论监督等,加强口罩分配过程中的监管,严厉打击腐败和黑市交易。如此次疫情期间暴露出红十字会在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部分政府权力部门人员利用职权私自滥用N95口罩等,可以说舆论监督的力量功不可没,但还需要有配套的法律制约,让相关权力人员心存敬畏,不敢滥用稀缺物资。如谁来负责“口罩”的调配工作,如何监管?如何防止“口罩”调配中的腐败和黑市交易?立法和监督要周密而科学。

撇开冷冰冰的市场规律,疫情期间,我们也看到很多普通人的暖心和爱心行为,如常德澧县城头山镇黄河村村民郝进,一次性捐出了用来抵工钱的15000只医用防护口罩,解了当地村民和卫生院的燃眉之急。我们提倡大家奉献爱心、讲道德,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市场力量非常强大,单靠爱心和道德是不够的。政府在立法时需要考虑民众的呼声,考虑道德因素,也必须了解和尊重市场规律,从多方面入手协助市场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让市场的归市场,道德的归道德,政府的归政府,非常时期最大限度保证普通百姓买到急需物资,维持正常的生活所需,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口罩供给价格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雾霾口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价格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