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策略研究

2021-01-25夏长会

关键词:增加值现代化体系

夏长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成果丰硕,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渐形成,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90 865亿元。[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体量大、增长速度快、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等特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2]本文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论题,借助1999~2018年2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策略,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状、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从高速增长趋于中高速增长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我国GDP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1999年我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49%,2018年增长到16.19%。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趋于中高速增长。2015年之前,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在7%以上,最高年份的增速达14.16%;2016年之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处于6%~7%。(图1)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GDP增长速度仍较高。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分别为16.1%、45.4%、38.5%,产业排序为“二三一”,这一产业排序一直持续到2011年。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占比达到45.5%。(1)文中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数据整理。当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分别是9.1%、45.4%、45.5%,三次产业的排位变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不断走向合理。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总和,占我国GDP的50.8%。此后,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分别为7%、39.7%、53.3%,第三产业占比超出第一、二产业合计占比6.6个百分点。近20年,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数据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向好趋势十分明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数据整理

(三)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R&D经费投入总量高达19 677.9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的5.54%。2018年,我国的三方专利数量为339 681件,排名世界第一位。2014~2018年间,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2%。2018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为154万件,占全世界专利申请数量的46.4%,连续8年位列世界第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位列世界第一,自主创新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

(四)数字经济发展迅猛

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凸显,并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测算数据看,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图2)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达到34.8%,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关键力量。[3]

资料来源: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整理

(五)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农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持续提高。2018年,我国高标准农田达6.4亿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25亿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32%。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其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应用现代科技,积极培育新品种,联合攻关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良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初步建成耕地、草原等资源“数字底图”、农村资源资产权属“数据库”,江苏、河南、辽宁等省完成益农信息站点全覆盖, 农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4]

(六)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从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的情况来看,2018年,西部地区GDP增长7.4%,呈良好发展势头;东北地区GDP增长4.7%,继续保持回升态势。2006~2018年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0.8%,较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17.9%提高到2018年的20.1%,人均GDP从1999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9%,提高到2018年的75.4%,西部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7.6%下降到2018年的3.2%,累计下降14.4个百分点。

(七)基础建设提质增速

201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为635 636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25.78倍。1999~2018年间,年均增长18.89%;新建、改建、扩建投资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比重,由1999年的71.63%增长至2018年的96.89%。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投资质量也稳步提升,尤其是2012年之后,新建、改建、扩建投资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的比重上升至96%以上,基础建设投资质量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八)对外贸易步履稳健,开放型新体制逐步健全

201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05 008.13亿元,创历史新高,是1999年的18.87倍。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就达1.3万亿美元。

2018年,我国对外投资达到1 430.37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了4.4倍,对外投资存量19 822.66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了9.7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6.84%。

二、目前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平衡

从1978~2018年41年间我国GDP数据看,有34个年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主导地位。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比第一、二产业之和,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0%、39.7%、53.3%(图3)。产业结构虽趋于好转,但不平衡依然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西方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80%以上),我国产业优化还有巨大的调整空间。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城乡收入水平差距逐渐扩大。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逐步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至3.11∶1。2013年以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从绝对差距看,1999年至2018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近20年我国城乡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并未取得实质性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七五”计划把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有河北、山东等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地区有河南、吉林等9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有新疆、四川、云南等10个省级行政区。东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差距1999年为20 497元,2018年缩小至11 335.55元,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从东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看,1999年东部地区占57.5%,西部地区占17.9%,2018年东部降为55.4%,西部升至为20.2%,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虽然无论从东西部人均收入还是GDP占比差距都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东西部差距仍十分明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数据整理

(三)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后期“脱实向虚”的倾向十分明显。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1%,到2018这一比重仅为32.8%,下降7.3个百分点,而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4.0%上涨至2018年的7.7%,增长了3.7个百分点,这一指标远超美国金融危机时的历史最高点。同一时期的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更是一路上扬,自2000年的4.1%,上涨到2018年的7.7%,上涨了3.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十分明显。

(四)绿色经济发展短板突出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各行政区绿色发展综合得分递减趋势明显,东部沿海行政区的绿色发展综合得分较高,浙江、广东、江苏位列前三位;综合得分较低的行政区,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该报告显示,已经走在朝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内在统一道路上的行政区有4个,分别是江苏、浙江、广东、北京;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表现不错,但尚未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内在统一的行政区有6个,分别是上海、天津、山东、重庆、福建和湖北,其余行政区尚未达标。[5]

绿色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绿色发展综合得分最低值与最高值差距高达46.3分。各区域间绿色发展差距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绿色发展优势明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较低。[5]

三、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策略

(一)坚持以高质量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应着力三个方面:(1)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高质量为中心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理念,保就业、促稳定、惠民生,促宏观调控方式总量型向结构型转型,由单一需求型调控转向供需综合型调控。优化政策传导机制,营造高质量稳定发展的环境。(2)注重现代化经济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营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环境和市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3)营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例如,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拓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实创新实体经济多元融资模式,推动实体经济产业链优化重构,打造高水平产业发展环境。

(二)着力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实践证明,市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平台,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展的载体,着力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十分关键。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有了发达的市场体系,经济发展才有依托。完善高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能有效聚合利用各方资源,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完善。(1)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2)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水平。(3)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市场要素配置,保障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4)加强市场监管。

(三)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源泉。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扩展。深化以高质量为主线的供给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应着力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正如习总书记所讲:“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6]实体经济是高质量的供给端,是现代化的载体,是经济体系的依托,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脚踏实地,落到实处。二是要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降成本的实质就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就是强调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以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平稳发展长效机制,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三是要优化创新创业制度供给,为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四是优化公共产品供给,为建设健全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资本积累。

(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7]24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有创新作支撑。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革除体制弊端,为创新扫清障碍,助力创新的开展,带来生产力的新飞跃,进而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进性的需要。二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协同,保障科技创新的顺利开展,促使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创新体系运行效率。三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大动力。四是打造创新生态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打造创新平台,推进协同产学研,联合攻关,聚力研发,协同创新。

(五)协调发展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的协调程度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有利于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1)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协调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不仅是安国之基,更是经济发展之本。(2)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导。协调发展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将有力推动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3)现代化服务业不仅是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农业、工业成果的展现。协调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经济体系,对加快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处于构建初级阶段,特点鲜明,问题突出,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因此,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依据高质量经济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发展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坚持以高质量为中心,遵循市场规律,着力打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体系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增加值现代化体系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