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报告话语的社会实践性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2021-01-25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话语病例

盛 榕

(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于2020年1月爆发,因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频繁逐渐扩散。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党和国家第一时间积极制定各项措施应对突发疫情。其中,以专业高效的疫情信息公告制度为代表,各级政府建立了严格的疫情发布机制,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地向人民群众发布最权威的疫情信息,实时更新疫情信息,坚决防止瞒报、迟报和漏报。自2020年1月21日,国家卫健委开始通告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随即,各大官方新媒体平台均设置新冠疫情防控专题,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等,每日公开疫情信息。通过主流媒体渠道多平台传播信息,不仅能介绍我国抗疫进展、解读当前抗疫防控措施,而且能向公众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单是医药卫生问题,而且是全方位的工作。我们应综合多种语言手段,加强语言应急服务,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提供有力支持[1]。新媒体时代准确、真实的疫情信息传播对稳定群众情绪、维护社会安定以及坚定抗疫信心至关重要,作为疫情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报告以文字语篇和表格数字等形式客观展现全国病例数字和疫情走势,利用符号和话语资源的结合进行话语社会实践,通过信息的调控实现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互动,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话语社会实践[2]。为进一步佐证疫情报告话语的社会实践性,本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爬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文本,综合运用“清博舆情”Nvivo与SPSS20.0研究工具,分析微博疫情报告话语包括表格数字、文字语篇等符号成分,调查微博疫情报告的语言使用与疫情各阶段社会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为批评话语分析应用研究开拓新的研究视角。

1 理论背景

20世纪7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继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通过语篇分析来研究话语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利、控制、不平等或偏见等问题[3]。

在批评话语研究领域,Fairclough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对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学、语言学和新闻学的交叉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1989年,Fairclough在《Language and Power》书中首次使用“批评话语分析”概念,他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语言即话语,是社会实践的话语(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并使用文本、互动和语境构成的话语三维模式阐明学术观点[5]。Fairclough[6]从社会的角度看话语,把话语作为社会实践来进行研究,并融合Foucault的解构主义以及 Halliday[7]的功能主义等理论,将话语分析的研究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下,探讨话语社会符号成分的实践性。

为深入解释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Fairclough 等在《Discourse in Late Modernity: Rethinking Critical Discourse》书中再次强调了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观点,并总结出话语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与特点构成话语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of discourse)的经典,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折射社会现实[8]。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话语不再局限于文本语篇模式,有鉴于Fairclough前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囿于单一模式的话语社会实践研究,如Kress等[9]发现书面话语以多种模式(multimodal)参与社会实践,这种集图表、图像、文字以及版面编排等符号资源于一体的复合话语共同产生合力,共同产生作用,参与社会实践。在Kress & Leeuwen多模式话语研究框架指导下,国内学界学者成文和田海龙[10]以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为社会背景,就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病例报告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病例报告中文字语篇和表格数字背后的意义,研究发现病例报告多模式话语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合力”作用。如今的多媒体时代,各类新闻报刊和网络新媒体话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吸引诸多学者进行多角度研究,我国著名学者田海龙在中西医共同抗疫的社会背景下,按照“双层—五步”话语互动分析框架,以《央视1+1》节目采访对话为研究语料,深入研究治疗新冠肺炎中西医话语之间互动问题,关注中西医话语在医疗实践中的语言使用与社会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推动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展新方向[11]。

综上所述,Fairclough的话语社会实践性研究已在国内外成果累累,并对批评话语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Fairclough的话语社会理论研究多为一般性介绍,具体话语分析的社会实践研究多为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缺乏创新型话语社会实践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人民日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报告微博为研究对象,借鉴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模式与话语社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话语的社会实践性进行研究,以期为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 研究过程与发现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防控期,各地也已陆续复工复学复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谈及互联网社交媒体在此次抗疫中的媒介作用,特别是微博在疫情信息发布、线上援助平台、医生在线问诊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其社交属性和流量体质创造了阅读量超过900亿次,亿级话题达到200多个的信息传播[12]。

作为我国新闻话语权威性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微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根据清博舆情数据,新冠肺炎疫情报告的微博传播指数BCI(Micro-blog Communication Index)高达1739[13],微博疫情报告在传播速度、持久性以及关注度上远高于传统媒体,使得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的话语样本更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

2.1 疫情报告话语信息分析

以2020年1月27日至6月17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疫情报告为研究范围,通过清博舆情数据建立微博疫情报告话语语料库,综合运用Nvivo研究工具对疫情报告文本进行排序、罗列以及统计,包括疫情描述信息、防疫知识、抗疫行动措施、紧急辟谣、人民微评等内容,获得有效人民日报微博原创或转发文本数据共计1958条,见表1。

表1 《人民日报》微博“新冠肺炎”疫情报告话语统计表

根据表1微博疫情报告文本话语Nvivo统计数据显示,归类了不同疫情报告内容中主题词的出现频率。首先,关于全国疫情形势描述的报告中,病例(96%)、 确诊(92%)、感染(89%)、新增(86%)等高频词多出现在疫情加速期阶段,实时传达每日全国新冠肺炎诊断病例(确诊病例、新增病例、疑似病例等)以及死亡人数、治愈患者等疫情走势核心信息,报告文本多以描述性语言为主,如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等彰显新闻要素的话语,坚持疫情报告话语的客观性。

其次,在疫情起伏期阶段,疫情报告不仅在数量上明显上升而且在语篇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化,具体表现在疫情报告主题框架的转变,在提供病例信息、疫情概述的基础上增加了“防疫知识”“抗疫行动”以及“辟谣”专题,相关热词如口罩(89%)、症状(84%)、酒精(74%)、医护(87%)、方舱医院(82%)、驰援(79%)、辟谣(76%)、伪科学(71%)以及误导(68%)等频上微博热搜,在“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凸显了新闻话语的服务属性,更体现了《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现阶段,在我国疫情局势防控稳定的社会背景下,《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话语主题再一次发生转变,从加速期疫情实时数字信息为主发展为起伏期疫情多元化语篇信息框架。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微博疫情报告的话语以传递正能量为基础,如加油(88%)、全民战疫(86%)、复工复产(84%)等主题文本,这不仅是对一线医护人员抗疫感人事迹的时评,也是对疫情后复工复产国计民生话题的转向,起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鼓舞群众打赢疫情攻坚战的作用。

2.2 疫情报告话语社会实践性分析

利用语料库将《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话语属性分类为积极话语、消极话语和中性话语,并使用SPSS对新增病例报告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揭示疫情报告话语属性与疫情发展情况的辩证关系,从而验证《人民日报》官微疫情报告话语的社会实践性。相关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话语相关性检测结果

根据表2微博疫情报告话语SPSS20.0相关性检测数据显示,疫情报告的话语属性与新增病例数量的变化相关。加速期阶段,《人民日报》官微中性话语报告占报告数量的78.2%,明显高于正面(18.4%)和负面(3.4%)话语属性报告。同时,新增病例数量与中性报告关联系数高达0.995(P <0.005),高于正面与负面疫情报告,说明新增病例对中性报告呈正向影响且相关性显著。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期,全国抗疫形势不容乐观,每日新增病例数量上升明显,表格数字为主的中性话语属性既符合客观事实陈述原则,又凸显了社会语境下话语实践性,相较于涉及价值判断的正面与负面报告,中性话语微博疫情报告更好体现了该阶段的社会实践话语观。

起伏期阶段,微博疫情报告仍以中性话语(52.4%)为主,但正面(31.7%)和负面话语报告(15.9%)较加速时期报告数量比重上升,特别表现在正面和负面话语属性与新增病例关联系数以及P值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起伏期,新增病例稍显缓和,然而,网络虚假信息过分夸大事实,宣传伪科学知识以及散布谣言信息,为了把控正确的舆情方向防止群众恐慌,《人民日报》官微通过使用负面话语对疫情期间诈骗、瞒报、谣言等犯罪行为的报告,有效抑制了负面舆论的话语产生,再结合正面话语的报告对稳定微博舆情有积极的作用。可见,疫情报告话语属性一方面受社会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对社会实践具有构建作用[14]。

常态化阶段,正面话语报告(54.6%)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中性话语报告(43.2%),而且与新增病例关联系数(0.823)和P值(0.014)呈正影响且相关性显著。目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局势迎来拐点,新增病例数字趋于稳定,微博疫情报告在每日疫情信息更新的基础上凸显正能量,传播抗疫感人事迹,探讨后续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民生话题。很大程度上,疫情报告话语属性的变化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显著,但疫情报告在客观报告病例数字的同时对信息进行调控,缓解了个人或群体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达到了增强全民抗疫信心的目的,是积极利用多元化话语资源的社会实践表现。

2.3 疫情报告话语三维模式解读

Fairclough将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看作是解读语篇(text)生成、传播和接受的重要理论范式,这种话语三维分析模式融合了社会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成果,构成了批判话语分析描写(describe)、阐释(interpret)以及解释(explain)三个研究维度[15]。基于此,本研究抽样选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疫情报告50例,从文本实践、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话语三维模式分析,探讨《人民日报》官微疫情报告话语的新闻立场与价值观,并试图揭示其背后暗含的身份与意识形态关系。

2.3.1疫情报告的文本形式特征

根据前期收集的《人民日报》官微疫情报告50例样本,我们发现,其报告文本为段落描述为主,以数字和文字语篇形式发布,涵盖信息包括省别、国别、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输入病例、死亡人数、治愈人数以及新增和累计病例等信息,再加以疫情相关评论。如例1所示:

例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疫情数据,6月14日0至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0例(四川4例,重庆2例,陕西2例,上海1例,福建1例),本土病例39例(北京36例,河北3例)。

例1是典型的《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文本,用文字语篇与数字的语篇形式客观真实的展现“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局势,仅靠图表模式公布数字或只有文字说明无数字依托都不能有效传递话语信息。由此可见,一种以上形式的复合话语形式彼此能形成合力,多模式话语是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

2.3.2疫情报告的话语实践性

根据Fairclough对话语实践的研究并结合收集的样本综合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官微作为话语生产者对疫情报告信息的调控能力与支配程度,通过删减或增加信息并利用数字、文字、体裁、结构等符号互文性,满足话语生产者社会地位与利益期望之间的潜在关系,如例2、例3所示。

例2: 截至2月26日10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8830例,现有确诊病例43252例,累计死亡病例2767例,累计治愈出院32231例,现有疑似病例2328例,现有重症病例8146例。

例3:6月8日0-24时,全国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均来自孟加拉国,在广州入境口岸发现,入境后即被隔离观察。新增出院1例。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来自美国,在上海入境口岸发现,入境后即被隔离观察。

通过例2和例3疫情报告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展现了抗疫期间不同阶段全国疫情信息的变化。例2作为早期全国各省市疫情实时信息报告,主要以“确诊病例”“死亡病例”“治愈出院”“疑似病例”等话语信息构成,例3作为疫情中后期阶段报告,明显增加了“境外输入”“入境口岸发现”“无症状”等新的话语信息,除了每天例行病例报告还增加了口岸检测排查信息。按照话语三维分析框架来看,话语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文本通过话语互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16],《人民日报》官微通过话语执行者的身份调控话语信息指导抗疫各阶段斗争方向。同时,疫情报告话语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例2和例3的话语信息的变化,展现了话语和相关社会因素之间辩证关系。

2.3.3疫情报告话语的社会实践过程

基于前期《人民日报》官微疫情报告样本的文本形式分析和对其话语互动关系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话语与社会因素的各项辩证关系。为了更进一步探究微博疫情报告话语的社会实践过程,在Fairclough话语三维分析框架指导下,从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角度诠释疫情报告话语物质、心理、言语等过程的社会实践的意义。

表3 《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话语实践过程统计表

表3从微博疫情报告的语言使用和社会因素维度,将50例样本分为客观性和情景化的社会语境类别。客观性社会语境下的疫情报告多以专业术语或正式语体来展现疫情事件,具体表现在疫情概述话语的惯常过程,病例报告话语互动的关系过程,疫情追踪话语的认同过程,皆以客观真实的话语描述疫情情况。与之对比,情景化的社会语境下疫情报告文本与情态话语结合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具体表现在言语过程中的话语阐释,修饰过程的话语鼓励以及心理过程的正能量抗疫信息传播。

3 结语

在Fairclough话语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对《人民日报》微博新冠肺炎疫情报告进行话语分析,综合利用Nvivo、SPSS20.0研究工具,对疫情报告文本词频以及各阶段话语社会实践相关性进行检测。同时,基于话语三维模式研究框架,对微博疫情报告的文本、话语以及社会实践性进行归纳。研究发现在疫情加速期、起伏期以及常态化的各阶段,《人民日报》微博疫情报告话语信息变化明显。在社会实践方面,话语运用与信息调控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话语实践。总之,疫情报告的话语社会实践性正积极有效地助力新冠肺炎疫情抗击工作。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话语病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