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道先师的交流与对话

2021-01-24李宁宋爱平

收藏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画像石子路画像

李宁 宋爱平

孔子见老子是著名的历史典故,也是汉代画像石的常见主题。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大约出现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因为描绘了最早的孔子和老子的形象,表现了孔子拜见老子的著名典故,而且中间穿插了另外一个孔子见项橐的故事,两个故事合二为一,被认为暗示了早期儒道思想的关系,因此备受学者关注①。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展厅展出了一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刻画精美,形象生动,现笔者对这些画像石做一介绍。

一、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介绍

山东博物馆藏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共8块(其中5块原藏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除一块为长清大街出土外,其余皆出土于济宁嘉祥的洪家庙、五老窪、宋山等地②,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时代皆为东汉时期。

1.嘉祥洪家庙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纵95、横73、厚29厘米。此石出土时间不详,发现后移至创建于1909年的山东金石保存所,编为“画像九”,后归山东省图书馆,现藏山东博物馆。画面上层为孔子见老子,中间的小童为项橐。下层刻有一辆轺车和一匹马。画像石仅剩右侧半块,但整个画面却保存的非常完整,刻画细致形象。尤其是小童项橐,手拉双轮小车,正仰头抬手与孔子交谈。孔子手捧大雁,弯腰弓背悉心聆听项橐的提问,两人交流的画面亲切、形象,生动展示了“孔子师项橐”的历史典故。一旁老子长须飘扬,手拄曲杖,肃然而立,孔子的胡须则较短。画师巧妙运用两人胡须的长短,来展示两人年龄上的不同。孔子与老子皆戴高冠、着长袍,项橐则为未束发的孩童形象。在馆藏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里,这一块可以说刻画的最为精美和细致(图1)。

2.嘉祥五老窪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纵48、横111、厚21厘米。此画像石发现后亦由山东金石保存所搜集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归山东省文管会,1954年移交山东博物馆。画像石整体近长方形,采用减地线刻技法,轮廓清晰,造型简洁,线条生动有力。

画像上层为孔子见老子图像,共刻十四人。画面右侧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孔子与老子中间,一手推独轮小车、一手指向孔子的小童当为项橐。老子身后立一人,孔子身后有二人相对,左侧之人戴雄鸡冠,张臂有力,应为孔子弟子子路。画面左侧刻八人,左七人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佩剑,其身后六人作依次随行之状,其前一人作恭迎之状。在矮小人物的上面有一榜题,下面的“子”字较清晰可辨、上面一字较模糊,有学者辨识为晏子的“晏”。下层刻有两列骑士的战争图像。2018年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十集讲述了这件著名的画像石(图2)。

3.1978年嘉祥满硐乡宋山村出土一批汉画像石,其中第5石和第7石刻有孔子见老子画像,皆为东汉晚期作品③。

第5石纵74、横68、厚32厘米,画面分四层,第二层刻孔子见老子画像。老子在左,弯腰拄拐杖,孔子在右,两人之间一童子应为项橐,右手推独轮车,左手抬起面向孔子,似正在向孔子提问。孔子手捧两只大雁,弯腰面对项橐,似正在仔细聆听项橐的问题。老子身后弟子一人,孔子身后有弟子四人,其中一头戴雄鸡,袍袖张扬的武士应为子路。项橐头上部空白处刻一鸟,孔子身后弟子头上空白处刻一龙(图3)。

第7石纵70、横66、厚32厘米。画面第三层为孔子见老子。右侧拄曲杖者为老子,弯腰弓背,长须飘然,身后一手捧简册的弟子。老子身前左手推独轮车、右手抬起、仰头面向孔子的小童为项橐。孔子手捧两只大雁,弯腰弓背面对项橐与老子,身后弟子四人,皆手捧简册,其中一较矮者身佩长剑(图4)。

4.1980年嘉祥满硐乡宋山出土第1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纵114、横68、厚26厘米,为东汉早期作品。画面共分四层,第二层为孔子见老子。左侧拄曲杖者为老子,身前未束发的儿童为项橐,项橐一手推独轮车,一手指向孔子,两人做交谈状;孔子手捧大雁,身后有颜回、子路。颜回手捧简册,回首望向子路,子路头冠雄鸡,长须飞扬,袍袖挽起,形象生动(图5)。

5.1981年初,嘉祥五老窪出土一批漢画像石,其中第7石和第9石刻孔子见老子画像,时代为东汉早期④。

第7石纵125、横78、厚24厘米。画面共四层,第二层为孔子见老子。右一为老子,手拄曲杖,长须飘扬,躬身面对项橐与孔子。项橐身形矮小,散发昂头似正与孔子交谈。孔子手捧大雁,拄曲杖,佩长剑,弯腰弓背面向项橐,其身后列孔门弟子六人,手捧简册肃立。此画像石的拓片及《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画像石》中的拓片都未将孔子与老子的曲杖、胡须、孔子手中所捧的大雁以及项橐的头发拓印出来(图6)。

第9石,原发掘报告及《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画像石》皆将此画像石尺寸标为纵118、横87厘米,经笔者实地测量,有误,此石实际尺寸应为纵107、横66、厚21厘米。画面共三层,最下层为孔子见老子画像。孔子在左,老子在右,皆手拄曲杖,长须飘扬,相向躬身而立。中间一童子应为项橐,拱手仰面面向老子。此画像中项橐面对的竟然为老子,应是当时工匠因知识不足而导致的刻画错误。孔子身后弟子两人,皆手捧简册而立,一人正面,一人侧面。此画像石的拓片及《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画像石》中的拓片亦皆未将两人的曲杖及老子的胡须拓印出来(图7)。⑤

6.2005年济南长清大街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纵405、横54、厚65厘米。2005年夏,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施工中,在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大街村发现两座东汉晚期汉画像石墓,共出土画像石30余块⑥,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即是其中的精品。这件画像石体量巨大,长达4米,世所罕见,应是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里尺寸最大的一件。画面上部刻穿璧纹,下部刻孔子见老子画像。画面人物多达41人,左侧刻孔子、项橐及老子。孔子手捧两只大雁,躬身面向项橐,项橐左手推独轮小车,右手抬起,散发昂首面向孔子,似在张口向孔子提问,孔子则躬身仔细倾听。项橐身后为老子,手拄曲杖,躬身面向孔子与项橐。老子身后25人,皆左向立,其中两人回首右向望。孔子身后13人,2人右向立,11人虽左向立,但其中2人右向回望。所有人物皆长袍宽袖,弟子们大都怀抱简册。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身后的并非一定是老子的弟子,因老子身后的第4人头戴雄鸡冠,袖管上挽,为袍袖张扬的武士形象,显然是孔门弟子子路。可见当时的工匠或因历史知识匮乏,或因画面布局安排,随意排列或颠倒了孔门弟子和老子弟子的位置,因此,我们已不能仅凭弟子们所处的位置来判断是孔子弟子还是老子弟子(图8)。

此外,山东博物馆藏东平汉代壁画墓1号墓中的一幅“人物拜谒图”,部分研究文章亦归为“孔子见老子”画像,认为左侧着绿衣者为老子,右侧黑衣恭拜者为孔子,其后两人为孔子弟子⑦。但无论从图中两人年龄来看还是从构图要素来分析,此图与已为定论的“孔子见老子”画像都相差甚远,此点不但已有学者指出⑧,且原发掘报告亦将此图定名为人物拜谒图⑨。另外,东平汉墓壁画内容大多为导引升仙、人物拜谒、喂鸡养狗、宴饮舞蹈、镇墓辟邪等与墓主人生前及死后有关的场景,未见历史故事类题材。因此,将此图认定为“孔子见老子”画像似不恰当,不但证据不足,且可待商榷之处众多(图9)。

二、相关文献记载及文物价值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见载于诸多历史典籍,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孔子世家》《水经注》《吕氏春秋》等。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而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历史场面被汉代的能工巧匠刻画进了石头里,穿越两千年的历史尘封向我们展示了出来。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发祥地的山东,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尤为多见。關于项橐,《战国策·秦策五》:“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淮南子·修务训》:“夫项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三字经》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这表明项橐也曾为孔子的老师。

山东博物馆藏这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雕刻精美,风格多样,堪称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汉代的这些石刻艺术家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艺术造型技巧,在有限的画面内使孔子、老子等人物形似,并以形传神。在刻划人物时,不注重面部的细部表情,而是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形体等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的孔子形象彬彬有礼,不耻下问,洗耳恭听;老子德高望重,博学多才,谆谆教诲,老成持重;项橐则是活波可爱的孩童形象,一般手持独轮或双轮小车,身材较小,未束发,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昂头挺胸大胆向孔子提问。而画像石中的子路,大都头“冠雄鸡”,袍袖张扬,或佩武器,为孔武有力的武士形象,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记载的“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相一致。画师们准确地刻画出了每个人的鲜明特征。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以直观、生动的图像,再现了孔子与老子相见、以及孔子师项橐的画面,表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提倡的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社会思想,印证了“孔子见老子”这一著名典故的历史真实性,反映出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见证了先秦两汉时期山东儒学的兴盛。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文化最形象、直观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画像石子路画像
孔子“教训”子路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画像
汉风新韵
画像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莫尼卡的画像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