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贵有己
——浅谈笔墨与心理

2021-01-24丁乐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书画气韵笔墨

丁乐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102)

艺术是人类运用文化创造生活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人生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大融合亦有大冲突的时代,讯息的飞速传达和交融、碰撞,使得我们与古人、与他者的语言能够跨时间距离同居于一个时空。艺术家就是在这个时空中不断地熔铸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歌吟者,在众声喧嚣中寂寞地独行,追寻真理。艺术语言的传达,也是诸象呈现的一种过程,万事万物皆在语言中栖息生长和繁衍变化,亦在语言中得以涅槃重生。艺贵有己,内出性灵。

一、中国书画艺术里“心”的概念

中国的哲学思想讲究“心通心”,而此心又可以上通天地,旁通万物,内外贯通得以相与和合,而成为一气。古人认为,心为一身之主,统领全身。身心之所欲所不欲应分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心”是主要地位,而“身”为次要地位。心与心相通,亦得己心与他人之心相通。先己心自相通,而后以心达意。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人言心,既不在胸部,亦不在头部,乃指全身生活之和合会通处,乃一抽象名词。”①这里的“心”就是要内通于外的心,不可为脱离了外部而独立的“心”。书画作品中以笔墨为主,笔墨则为画之“心”,引导全身各部。所以笔墨是“心”的反映,通过情绪化的形和式,表达作者的心理反映。中国画讲求“意境”,讲求“气韵”,是抽象的,这里的“意境”和“气韵”皆出自画者的内在心理,绘画语言则是有生命力的笔墨。在画境和书境皆由心境营造,心清净,自然“写”出一个清净境。

二、中国书画艺术的“写”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书画的“写”,是一种与书法艺术紧密联系的“写”。我国文字的产生之初,“写字就是画画”②。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在汉字的发展和演变的基础上由书写符号逐渐上升到书写艺术。书法家在对汉字结构十分熟练的基础之上,将真实的情感流露于书写之中,可见其人品修养与内在性情。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书家之心亦随其书而见”。

不论是中国的书法还是绘画,其基础构成元件都是“线”,这种“线”是对感性生命的一种高度概括形式,既凝聚了自然之灵气,又包容了对自然的本真理解,是发自内在性灵的抒发。这种线条本身就极具表现力,有超强的抒发人性情感的能力,是书者画者内心情感世界的折射。没有了这种独特的线,没有这种独特的线性构成形式,汉字书写就不可能发展为书法艺术。汉代著名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夫书,先默坐静思……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③

怀素名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④一语中的,中国书法直通人的灵魂深处。书者应打开了线构通灵的闸门,书写才与主体充分地融合。中国书法极尽汉字线条的内部变化与结构变化,富有一种暗示性,这与书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书法艺术的展现有着千百万种,不同的人书写出的体势和态状,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内容。

>图1

>图2

>图3

>图4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集会上的即兴序文手稿。其中的结构、章法和韵律都极尽完美,内力健劲含蕴尤深。《兰亭集序》笔姿变化多样,转换极其娴熟灵动,足见王羲之的内在性灵已经和笔意相通融贯,神情合一。过几日,王羲之又重写了数遍,但都无法与当日的即兴之作相比。这也正突显了书法这门用线条表现的艺术,具有高度的偶然性而不可重复。王羲之的《丧乱帖》则与《兰亭序》有不同。二帖虽都出自王羲之一人之手,但因所在不同的时间,所处不同的心境,而承载出不同的感受。《丧乱帖》书写时,王羲之身处丧乱时期,字里行间尽显他由愤懑的境遇所带来的痛苦不安的心绪。书法研究家韩玉涛总结此帖有四大特点:1.此帖就行文而言,本身即是一篇优秀的杂文;2.此帖笔力雄劲,自然流露中显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真谛;3.此贴皆有雄强之美,又有丝丝的惨淡之美;(四)此帖的书写过程即是行笔由行入草的完整过程。王羲之这一虽为无意之作,却更见其艺术的自然灵动,用笔内出性灵,更近王義之书法的本真。合度地发挥了王氏书法中那种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中国的汉字书写虽是一种静态形体,但在这种静态中极尽地展现了精神的灵动与流转,体现出一种有节奏的韵律,似音乐,似舞蹈,静中有动。

唐颜真卿是我们熟知的一代书法大家。其楷书《多宝塔碑》用笔浑厚而腴健,结字沉稳严谨,骨肉姿媚又不失变化。颜真卿另一幅书法《祭侄手稿》,是在颜真卿得知其侄子季明被杀戮后,不能自已,用笔挥洒纵横,心中之悲愤之情一泻千里。彼时颜真卿之胸意已不只在文字之间,观者无不感受到颜真卿是在眼流着泪,心流着血,将悲愤之情赋于笔端流露于书中。艺术家在不同的情景下,抒发内在心意,其风骨和品格尽显,折射其人生阅历,道德涵养,学识品位和性格特征。

我们虽不能亲临时境,但我们能从研读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波澜,能感受到他们迸发渲泄出的情感。这就归根于他们在作品中对“心”的畅述,他们已心自相通,带动观者之心与其心之相通。中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作品至少是有这三种“价值”的结合体:1.形式的价值:从主观角度的感受而言就是“美的价值”。2.描象的价值:从客观角度来说就是“真的价值”,从主观感受来说就是“生命的价值”。3.启示的价值:启示了人在宇宙之中之所以存在的最深的意义与境界,这就是“心灵的价值”。“形”“境”“情”构成艺术创作的三层宝塔。

三、中国书画艺术的“笔墨”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画的气和就在于对全幅的画面节奏的把控,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单独物相的描绘。中国书画不仅仅与中国哲学相通,更与文学和音乐相通,不但要师法古人,更应师法自然。画家有胸中之竹,如“庖丁解牛”,解衣盘礴,运用变化的笔墨形式,经营交错的点线面构成,黑白虚实的互映关系,内外开合的气韵形势,精进曼妙的笔墨之道,谱绘出如随音乐起舞般似真似幻的画面。中国书画艺术非常注重“写”,这种运用中国毛笔展现的“写”非常高标,须要画者高旷而从容自得,坐对明窗净几,静心凝神而存想,气定神稳方可下笔。中国画的笔墨承载着的是画家内心世界的人格品气和日积月累的艺术修养。“画之气韵出于笔墨”。近代黄宾虹将笔墨的地位推为至高至尚。黄宾虹说:“画之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笔”,笔墨应写自然之心,亦写人本内在之心,将笔墨运用与画家之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所谓“画中有其人”。中国画的笔墨艺术语言,承载着状物和写心的双重要务,笔墨是有准绳的形式规律,却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工具媒介的效能,从而使艺术语言达到无所羁绊的自由精神,富得“超以象外”的畅情。

造型艺术家对于造型的把握和领悟,从发展形态分析“一般可能有三个阶段:被动的造型阶段,积极的造型阶段,主动自由的造型阶段。”⑤中国画之美就美在笔墨造型的主动性,是艺术家积极发自内心的自由造型,这是我们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书画艺术历经数千年以来,其艺术主张和艺术理论积累自成体系,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凝练与积淀,异常雄厚精深,形成中国书画所独具的笔墨精神和意境。中国画面目虽变化屡新,但笔墨的精神不移。

基于中国画画材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使得笔墨的变化无穷无尽,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中国画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安排,是超乎于所对物象之外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用笔之法应根据作画需要,和各人的习惯而择之。而运墨之法则首推气韵和意象,气韵有清浊,墨色亦有清浊;意象有形质,墨晕亦有形质,“墨团团”里天地宽,虽有外相而更有内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最早阐论中国画“以气运笔”的特点,他所提出的“一笔书”“一笔画”深得历代画论重视。张彦远还是最早记载了中国画从“骨法用笔”向“水墨晕章”转变的绘画理论家,元代赵孟頫深化了笔墨的品位,重申“书画同源”。明代徐渭、董其昌等,更加精到对笔墨的阐述,使“笔墨”渐入一种抽象境界。至近现代,以黄宾虹为笔墨研究大家。他主张笔墨应具有“内美”,并在其晚年总结出墨有七法——浓、淡、破、泼、渍、焦、宿,如此多的表现手法和效果是任何一种绘画方式所不能及的。

中国书画的民族性表现就在于“笔”和“墨”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笔是墨之经,墨是笔之纬,书画者在行笔布墨的同时彰显其艺术个性。潘天寿先生曾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可见,墨相具有丰富表现力。在行笔运墨之中,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偶发,可谓逸态横生。“心象”随笔墨开合创生出独特的意象,笔趣晕滋出墨趣,一笔落纸,而笔笔相生,在由心到手的转化中,心与手互激使意象渐次清晰分明。

四、当代著名艺术家对“笔墨”心理的诠释

著名中国画艺术家刘万鸣先生在其自序《砚边寄语》中提出:“画,贵在有己”⑥,刘万鸣先生将“贵在有己”的艺术精神全情灌注于他的创作实践当中。刘先生作品富有宋画的雄起浑厚,兼有元画的飘逸内秀,借古开今,开创了一种新古画风。呈现于刘先生笔下的花鸟走兽因木生姿(图1—3),罗汉人物笔墨精到,足见刘先生深谙中国画传统笔墨精髓。其笔墨晕章在工笔与意写之间自由游刃,笔笔见笔,工于至诚。工,能高古典雅,精致入木;写,能率性洒脱,豪壮浑厚!“画不贵形似而在笔墨之妙。”一个真正发自内心喜欢中国艺术的人,真正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真谛的人,他强调的是追古集新的境界,他是通过书画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尚意。

刘万鸣先生书画中的笔墨嵚崎磊落,不是一般的绘画语言,既热衷于传统,又紧密地关注当代,是具有极高艺术精炼的笔墨气韵的呈现。中国绘画具有很强的舞蹈特征和音乐特征,是静中有动,无声中畅享清律,是借以描绘造化之景物来荷载一种“内出性灵”的笔墨情趣。艺术家的这种内出性灵的“自我表现”,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审美情感”。只有真正懂得这一点的人,才能说是真正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藴。刘万鸣先生的作品充分呈现了他的“画贵有己”的艺术主张,他的作品重哲理性,重书卷气,极具风格化,意境高古幽深,在当代花鸟画界中独树一帜。既有元人的意蕴,更符合当下的审美新意,是一种对传统审美的再造像。他的笔墨精致、耐人寻味。在当代中国画境中形成独特的画派风格,并形成很大的影响。刘万鸣先生的夫人王德芳老师,同样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王德芳老师的《凤凰》(图4),背影回眸的独特造型,虽没有施以艳丽丰富的色彩,但已经足以表现出凤凰傲于百禽的英姿,可见王德芳老师对传统艺术的深刻体悟和中国画绘画语言的精妙运用。王老师精湛的古韵笔墨技巧与今人的审美意欲完美地契合,不落窠臼,别出机杼,非常值得大家去思索和研读。

“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皆是气韵,皆是本真。一幅“气韵生动”的中国画,一定是具有以下“三美”:1.精妙的笔墨技巧;2.深邃的艺术意境;3.独特的风格面貌。这三美皆出于“师造化”,出于对前人遗规的研读,更是归基于作者自身的艺术品格。所以中国画不仅是写生,而是写意。笔下的人、物、象,与现实中并非一致,而是画家心中的人、物、景,通过笔法和墨法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表达画家此时的情境。也正因为中国画笔墨的不可复制和偶成,使得画面呈现此时非彼时的效果,呈现生命变迁的历历轨迹。中国书画家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凭借笔墨语言的独特艺术性,点画出艺术家心中的生灵万物,既提升了画者的内在性灵,又得以自我与寰宇相融,表现出生命流转的无限生机。刘万鸣先生及其夫人王德芳老师的作品高古清雅,深刻地体悟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精髓,是当今画坛屈指可数的艺术伉俪。

五、结语

真正的中国画的发展和变法,都应该深刻地围绕“中”字来思考,这才是我们的本源。中国书画的基础是哲学,西洋绘画的基础是科学,文明是人类的共创产物,既有东西方的地域之别,就更有文明认识的差异。所以中国书画的创新不能简单直接地借用和照搬“外进”,而应该是深刻认知本真的“内出”,真正地彻悟传统的圣妙之处。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极致地发挥了“线性”语言的特殊性,笔墨既表达一种生命气息的状态,也是人和自然进行对话的影印。在中国书画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于“天人合一”的体会和感悟,派生出一系列的笔墨表现,以不同的绘画语言形式将书画家各自不同的内在的情感进行传达,可以说笔墨承载的是一种天道,一种人道。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促就书画艺术中的“气韵”也是发展、演变的。中国书画也应有时代精神,时代气息,立时代之“品”,内出性灵,艺贵有己,借笔墨传达心理,赋写气韵。

注释:

①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6.

②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4.

③蔡邕.笔论[M]//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3:203.

④窦冀语.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怀素草书自叙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⑤论陈丹青[J].美术家,1986(48):8.

⑥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刘万鸣[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5:126.

猜你喜欢

中国书画气韵笔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笔墨童年
郭彤:中国书画拍卖将更加精品化
《中国书画》征订
减量提质:2019年春拍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中国书画大赛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