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桃种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规划*
2021-01-24王中军颜振峰林晶晶
王中军,吴 祥,颜振峰,林晶晶
(1.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51;2.盐城市果树站,江苏 盐城 224000)
桃种苗是桃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桃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现在我市桃种业正处于品种结构调整期和市场开拓提升期,这些都有赖于在“十四五”时期加强改进和提高。
1 “十三五”桃种业发展成效回顾与经验总结
1.1 主要成效
盐城市桃种业发展所需种苗,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本地自繁苗,主要用毛桃(外地购入)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之前年平均育苗面积200 亩左右,出圃规格苗180 万株左右。二是外地引进苗,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的南京、无锡、扬州、徐州、镇江等地,以及外省的浙江、山东、安徽、河南、上海等地。
1.2 主要经验
本地自繁苗原来多是以国营果园和育苗专业大户承担,约占育苗量的80%以上,苗木纯度、质量可得到保证,基本能满足本地市场需要。
2 “十四五”桃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桃种业形势分析
2.1.1 品种资源。桃果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低效品种向高效品种转变,由常规品种向专用品种转变。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在引进国内外的优良品种的同时,利用本地传统品种资源优势,加大新品种品种选育力度。目前盐城市桃品种约65 个,主要栽培品种约20 个(见表1、表2)。
2.1.2 产业规模。2019年盐城市现有桃园4.71 万亩(含散生桃),亩均产量1980 公斤,亩均产值10400 元,总产量9.33 万吨,总产值 9.70 亿元。[1]
2.1.3 生产方式。在桃种植业主中,85%是当地大户经土地流转而形成的规模种植,小部分是农户利用自己的承包地或者流转部分别人承包地进行种植。盐城市桃生产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栽培方式为主,主要以露地栽培方式为主,约占80%。种苗繁育以播种繁育为主,成品苗主要以土壤栽培为主。在生产上,通过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和经济组织的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生产模式,建立了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和农户的良性互动、共进双赢,逐步提高组织化程度。
2.2 桃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存在主要问题。(1)盐城市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育桃品种,所有品种资源均为外地引入。(2)近几年,本地自繁苗减少,育苗面积不足100 亩,生产上所需桃苗,多为从外地引入桃苗或接穗进行高接。
2.2.2 主要原因。(1)盐城市桃种业是以农民自发形式及近年来一些社会资本加入开发的,特别是近几年,新发展桃园,多是社会资本建园,具有一定的规模,本地供苗量不足,加之片面的趋“新”求“特”,从外地较大的苗圃或科研单位引入成品桃苗拓园。(2)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的专业规划和管理,政策引导不够,土地流转困难,劳动力短缺,种业发展引导资金不足,没能形成合理布局,缺乏育苗产业特色产品。(3)在桃品种结构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优质品种,没有形成多元化系列产品,育苗者多自主性生产,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或面面俱到,普遍表现为“大而全”或“小而全”,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拳头产品。(4)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科技水平明显不高。目前,市级尚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而县乡级多为空白状态,现场服务跟不上,导致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不到位。育苗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育苗规模较小,且多较分散,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在品种选择、育苗技术、苗木质量、生产能力、苗木销售、经济效益等方面问题多多。难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严重阻碍了盐城市桃种业的健康发展。
表1 盐城市桃品种资源情况
表2 盐城市桃主要栽培品种情况
3 “十四五”桃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3.1 发展定位
重安全,提质量,抓创新,创品牌;调优结构,稳步发展,形成特色,拓展市场。
3.2 指导思想
以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三品”提升行动计划,优化结构,强化标准,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积极发展应时桃果,发展现代生态标准桃园,实施老桃园更新改造,拓展桃园生态观光功能。重点围绕现代标准桃园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化、桃园机械化、水肥一体化、观光采摘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扩大宣传,打造一批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强化产后处理,突破贮藏加工,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提升优质桃果品种产业化水平。
3.3 发展目标
坚持以鲜食桃为主,筛选10 个优良品种作为我市的主导发展品种。到“十四五”期末,新增优质桃园面积2 万亩(其中设施桃园不低于5000 亩),累计达6 万亩,总产量12万吨,产值12.5 亿元。
3.4 基本原则
力争培育自主品种,引进优良桃品种,以自繁为主,扩大育苗面积,提高质量。
4 “十四五”桃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1)培育自主品种 1~2 个,引进桃优良品种 3~5 个,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2)扩大育苗基地,新增育苗基地100亩,不断提高品种纯度和苗木质量。(3)每年增加桃园4000亩,累计增加2 万亩。
5 “十四五”桃种业的重点科研与区域布局
(1)重点引进和试验早熟、早中熟桃品种为主。(2)适当引进和试验油桃、蟠桃品种。(3)桃树设施栽培技术研究。(4)桃苗省力化、标准化培育技术研究。(5)现有桃品种优异性状的观测和研究。(6)研究用大数据技术预测测报桃病虫害发生。
6 “十四五”桃种业发展的实施保障
6.1 政府推动,部门服务
桃种业要发展,首先是要实现桃品种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桃品种产业化是实现果树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目前情况下,要实现桃品种产业化,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及果树部门的推动和组织,排忧解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加快发展,研究对策,组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作用,把桃种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1.1 领导重视,明确目标。桃种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产业,必须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桃种业的领导。近年来,各级领导对桃种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桃种业列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鼓励产业。要使之真正成为本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一项增收富民的优势产业,各级政府仍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桃种业发展,把发展桃种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美化城乡环境的重要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作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以适应桃种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求,为桃农效益增收服务。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及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为桃企业和桃农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6.1.2 当好参谋,统筹协调。各地桃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和指导作用,给政府当好参谋,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围绕生产、销售、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面向全社会搞好引导、组织、监督和服务。切实帮助桃生产主体增强产业化意识,积极解决桃种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建议成立由财政、农水、环保、市场监管、城管、园林、自然资源与规划等部门组成的市桃种业化经营协调机构,以加强对桃种业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和实施各项标准,规范桃行业秩序。桃推广部门要积极开展果树技术服务、引种试验和研究开发。
6.1.3 强化宣传,助力推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已建桃基地的影像资料、桃展销会、研讨会、交易会、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等形式和途径,及时宣传和报道先进典型经验、良好做法和发展远景,以点带面抓示范,发挥推广示范效应,扩大影响,扩大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知名度,以带动本地区面上桃种业调整和发展工作深入开展,引导种业健康发展。通过桃特色乡镇、专业村发展,来拓展周边桃生产。坚持“基地配套与全方位服务相结合、现有企业改造与新项目建设相结合、优化运行机制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抓好桃龙头组织的扶持(资金、技术等)、培育与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让桃龙头企业多起来、强起来,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办好桃(经纪人、流通)种业协同组织等,提高桃农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协同组织的(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运销、信息服务等环节)中介服务功能,帮助桃农进入市场、适应市场。
6.1.4 完善体系,提供服务。强化信息指导和服务,创新信息、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预警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化办学、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织开展桃种植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6.2 产业引领,科学规划
建成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桃种业四大支撑体系,即:产品和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等功能基本齐全的科技支撑体系;能够服务于桃种业的行业管理体制、行业规范制度等政策支撑体系;以桃销售为主,技术服务、种子种苗供应、园艺资材等为辅的服务支撑体系;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物流流通为重点的流通市场体系。
6.2.1 搞好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要紧紧结合本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利用自然、交通条件的优势,认真策划桃种业的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近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6.2.2 优化区域布局,扩大产业规模。应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喜好要求及市场需求、各地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避免盲目追求与发展。培育优势产业、形成拳头产品,避免结构雷同和低水平重复,促进桃种业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桃种业的专业化程度,以现有专业村、组、户为基础,加快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尽快形成一个或几个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桃品种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声势,打响牌子。积极引导发展鲜食桃的种植规模,适量发展观赏桃的种植规模。大力推进桃苗培育朝着容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6.2.3 培育名优基地,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新品更新步伐,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桃产品,要注意延长上市期,避免季节性过剩,提高种植效益。要在区域、资源优势明显,种业基础好的桃主产区,以目前具有良好的种业基础、影响较大、市场前景看好、易形成品牌的桃基地为重点,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桃种业基地,推进规模化经营。强化品牌意识,扩大桃品种,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中高档桃品种。建设桃科技园区,建立一批高科技示范基地。
6.3 主动扶持,形成合力
桃种业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在品种引进、良种繁育、设施设备、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一般的企业或桃农无法承受如此庞大的基础支出,从近几年的投入情况来看,政府扶持仍显不足。
6.3.1 以制定优惠政策,助推种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安排、争取财政产业支农资金、科技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信贷支持等,用于桃生产基地建设和研发技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引进优新特色的桃品种及公益性、基础性建设方面等,尤其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要优先提供支持。努力减轻桃企、桃农负担,支持和鼓励桃农和企业发展和壮大桃种业。
6.3.2 以健全投资体系,壮大种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规模育苗、种植基地、种业园区和大户的基础建设,依托项目、加大投入。对于建设温室大棚、智能温室、遮荫棚等基础设施应给予适当补贴,为打造本地区桃种业集群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并积极帮助生产者解决好在钢架大棚、喷滴灌、机械化生产操作中的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问题。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健全投资体系,参与本地桃种业的发展。要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加快土地流转,确保和稳定桃生产经营用地,保障土地有效使用。
6.3.3 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我市桃种业总体上,桃农的组织化观念程度有的还比较陈旧传统老化,桃生产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的现状,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桃种业基础设施较好的有利条件,创办桃科技示范园,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走企业化发展的路子。支持和鼓励桃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引进和示范推广桃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
6.3.4 建设交易平台,拓展产品市场。桃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精准生产,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做到“产品优,销售旺,效益高”。桃生产更需注重销售,要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建立1~2 个固定的桃交易市场。坚持“政府支持、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等方式,举办“桃果博览会”“桃节”等桃展示展销活动,集中直观地展示桃种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实现桃生产者、应用者、贸易商的有效对接。不断健全市场流通网络,多渠道搞活市场流通。
6.3.5 加快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含量。桃种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加大技术推广,提高桃的科技含量,切实做到科技兴花。要注重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努力提高桃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加快农科教企结合步代;引进专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专业合作,提高科研能力;强化知识培训,推广实用技术;切实因地制宜,调整品种结构。在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种业技术体系合作,实行农科教企相结合,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果农、花农素质和技术水平。
6.3.6 拉长种业链条,发展相关产业。农旅结合,大力挖掘桃文化内涵,在做好桃种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延伸桃种业链,加快相关种业的发展,逐步提高桃种业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以桃为依托的休闲观光桃园、科普桃园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