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邻街坊空间特征分析及更新初探
——以上海市江西北路武进路相邻四街坊为例

2021-01-23

住宅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街坊肌理街道

0 引言

城市,因其物理尺度的宏大、时间跨度的悠久、牵扯要素的众多,让人难以一窥全貌。怎样营造美好城市,一直引发着人们的思考与讨论。

历史上,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都对城市有过热切探讨。例如,卡米诺·西特从遵循艺术原则的角度,对欧洲古城进行考查[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从城市运营角度进行实践[2];简·雅克布斯从街道功能、城市资金运作机制等角度,对现代主义大规划进行批判[3];亚历山大· 克里斯托弗则对城市半网格组织结构进行描述[4]。自凯文林奇从人群感知的角度评价城市开始[5],规划建筑领域开启了更广阔的城市实践天地,也诱发了专业领域内鱼龙混杂、城市设计概念被随意套用的景象。鉴于此,本文将选取典型城市地段,以空间考查为起点,以点带面,多角度审视城市。

1 区位及范围概要

1.1 地块选址

本文所选地段位于上海虹口静安两区交界,东临四川北路,南接虬江路,西至宝山路河南北路,北达海宁路。笔者暂以1#、2#、3#、4#将各街坊编号。按行政区划,1#街坊属静安区,其余三块属虹口区。但考虑到1#2#3#街坊的肌理相对统一,且与4#地块相接的武进路、罗浮路为非主要机动车道,相互联系紧密,因此,将该四地块作整体考查(图1)。

1.2 研究范围

图1 区位划分

在选址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研究区域,关联该区域最为重要的四川北路街区及七浦路服装市场等,以期实现更好的城市功能缝补及地块边界空间营造(图2)。

2 特征及形成原因

2.1 空间基底:来源于历史的统一肌理

从1910年起,该地块便形成了细致的统一肌理。1906年,在该地块建造了永吉里、保安里、公益坊,1907年建造了粤秀坊,到了1920年,又陆续建造了老天福里、景星里、新天福里、蕃祉里、荣陹里、乐善里等里弄。

2.2 空间尺度:来源于人口激增的小尺度

日本侵华期间,为了驻军,曾在原东江湾路1号建造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当时,在上海的日本人有近70%驻扎在虹口,加上日本侨民和为日本人服务的各种机构,使虹口的居住人口大增,建筑也空前拥挤起来。

2.3 空间格局:来源于小产权、地理要素、突变建筑的多样布局

(1)3#地块因小产权的原因,出现了很多东西向的房子,与南北向的房子参差交错,相应的里弄空间也发生着纵横、宽窄的变化(图3)。

(2)4#地块因为历史上填江造路而得来的虬江支路,沿原有虬江弯弯曲曲,两旁的建筑以及与之垂直的支路也“歪七扭八”。值得注意的是,街道虽弯,界面却完整规则,各街坊用内侧不规则的三角形空地来消解角度的变化(图4)。

图2 研究地块鸟瞰图

图3 3#地块内里弄纵横交错

图4 4#地块弯曲的街道及规整的界面

(3)在整个地段中,有很多不同时期修建的大房子,使得空间格局有了一些突变要素,因为镶嵌在匀质的图底中而对比鲜明,利于空间定位;且这些大房子附属的院子、广场,受周围小产权建筑的挤压,不得不压着红线修建,形成了具有良好围合感的正向空间。

2.4 空间界面:来源于历史层积的完整、街面的多样

四地块的总体空间界面源于前店后屋,沿街的零售产业和小铺面,形成了历史上的完整街面(图5);小开间的铺面也特色各异,街面多样。

图5 四川北路沿街小店铺密布

2.5 空间氛围:来源于地区文化的亲切氛围

四川北路曾与南京路、淮海路齐名,是旧上海三大商业街之一[6]。四川北路上通行的“叮当车”(有轨电车)、熙熙攘攘的人流、场地内分布的优秀历史建筑、战后的美军剩余物资市场、老火车北站等等,都是很多老上海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图6~8)。如果说,外滩是灯红酒绿的大都会景象,那么这里的氛围则是典型的老上海赶集场景。

3 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功能的欠缺、过时

3.1.1 商业功能落伍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90年代的百货购物中心对四川北路的小零售业产生了一波冲击;而近年来大型购物中心和网络电商的双重夹击,更使得该地段原来星罗棋布的廉价小商品零售业逐渐凋零。

3.1.2 居住空间不足

随着人们空间需求的增长和人均住宅标准的提高,该地块原有的居住空间已明显不足。抽水马桶等生活设施的欠缺,使得该地块的居住品质在如今远落后于新的住宅小区。原来居住在那里的居民,有能力的已迁往别处,房屋则租给了外来低收入的务工租客,造成了居民的流动性过大、邻里间彼此陌生,邻里结构逐渐消解。

3.2 城市体验的断裂、迷失

3.2.1 空间的割裂

在功能主义车行优先的城市建设思路下,道路被盲目扩大,对人行的分隔效应明显。4#地块内的货运流线占据主导地位,街坊内部行人避而远之,这也使得街坊尺度无形中变得巨大,在这其中的人行体验也被割裂(图9~11)。

3.2.2 界面的断续

新增的购物中心像巨型雕塑一样矗立在街旁,并留有巨大的前广场,原有的街道界面因此而断裂(图12)。地铁盾构区域因规定要求不得修建建筑而只能种植零碎的绿化和铺地,更是加剧了商业氛围的断裂。一些原有的历史老建筑,因为功能的过时,业主也失去了维护的动力,变得破旧不堪(图13)。多样性的丧失使空间变得单调;秩序性的丧失使建筑变得杂乱,街面空间失去秩序。

4 更新策略

4.1 肌理的延续与生长

城市肌理理当随着城市功能一起生长,在必要的时候产生渐变乃至局部突变。面对本地段的现实需求,本案将采取肌理缝补与渐变突变两种不同的策略。

(1)对特征不明显的区域,进行肌理缝补,从而使得区域内的空间体验更加完整。改善当前断裂的城市体验,如目前断裂到几乎无法辨识原有脉络的虬江支路,可以进行规则化处理以切合当前较为方整的街坊格局。

图6 四川北路街景(1910)

图7 四川北路街景(1980)

图8 曾经的上海火车北站

图9 肌理完整(1947)

图10 有局部高层(2006)

图11 肌理破坏愈加严重(2017)

图12 新旧建筑街景不协调

图13 地段内的历史建筑

(2)对有特殊价值的历史建筑,采取渐变或突变处理,修院造园,以获得更强烈的“豁然开朗”的空间体验,从而化解当前城市体验的迷失感。

4.2 空间的置入与升级

(1)居住区公共空间放大。将老街坊中原本较大的空地进一步放大成公共广场和绿地(图14),形成邻里互动的空间,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大、交流缺乏状况下的邻里陌生感。

(2)办公空间置入。借助于地铁站的人流引入,置入办公功能,以期对该地块功能进行补充;由此吸引年轻白领,也可以改善此地的人群结构,激活区域活力。但办公塔楼的建设会对周边城市空间肌理造成影响,因此,应将塔楼置于临近快速机动车道的北边和南边(图15、16)。

4.3 场景的营造与完善

(1)营造美好街道。作为城市最主要公共空间之一的街道,常常被狭隘地误解为车行空间。实际上,街道承担着城市的监护、教育、同化、休闲、交往等等功能[7]。因此,对地段内道路进行分级,营造不同体验的街道,如人车混行的电车大道、结合街边绿地的林荫大道、给孩子嬉戏的后街等等(图17)。一些历史上优秀的要素如叮当车,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被“误杀”,一直有老上海人呼吁恢复。不妨在四川北路等街道上借鉴欧洲做法,在保证运量、速度等功能要求下予以重现。

(2)充分发掘历史空间,并进行标志性、地方性强化。例如,位于武进路的扆虹园(图18),建筑原有的立面十分精美,但如今却被周边不同年代搭建的劣质房屋挤满,空间狭窄、满目疮痍,老建筑也被淹没在房群中。因此,可以着力于历史的重现、重生,打造网红IP。

图14 公共空间放大

图15 机遇与挑战:地铁10号线四川北路站

图16 办公空间置入、肌理缝补

图17 不同体验街道的营造

(3)准公共空间管理。有部分空间属于私人业主,但却可以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进行开发共享,如大型建筑的屋顶、商场中庭等(图19)。开放后引来的人流,也有利于业主开展商业活动。在这样一个传统赶集般的地段,须避免空间士绅化,平民化才是本地段的良好的历史承沿。

图18 被“淹没”的扆虹园

图19 扩大前院,水池映衬

5 结语

不同类型的建成环境及人群的层积,是该地段的特色和历史延续,但同时,也是产业落伍、生活配套过时的限制因素。本文从原有的历史认知开始,依次探讨其空间功能的更新置入、特色街区的营造、老建筑场景的重生等手段,实现地块本底的缝补和特色放大,再次激发多元活力;实现新旧共生,历史有机生长。

猜你喜欢

街坊肌理街道
热闹的街道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以街坊为单元的老城区微更新方法研究
——以柏林Kreuzberg 地区为例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规划
百万庄小区街坊调研及街区改造设计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