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演进视角的桂林市城市形象形成及设计研究

2021-01-23

住宅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桂林特色

0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文明的集合体。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引人注目,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核心地位突显。在当前这个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人们在创造城市时往往还来不及深入思考,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简·雅各布斯曾说过,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跻身快速前进的行列。一方面,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面貌出现粗放型的无规范状态,局部与零星分散的视觉设计居多;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盲目推崇西方的设计思路,使得城市的形象充满“洋味”,与其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历史古迹文化格格不入,这类无文化根源的建设无法站稳脚跟,最终破坏了城市的形象和建设。如今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也出现无特点性和无条理性的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的“形象危机”[2]。

1 城市形象概念与源起

1.1 城市形象源起

城市形象设计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城邦,其为了将自身与周边城邦区别开来而进行的最早期的城市设计。但那个时候城市形象设计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目的单一的阶段。到了古罗马时代,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应该造成能够保持坚固、使用、美观的原则[3]。”强调了建筑的美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总结起来,城市的形象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物质形象为主的城市形象设计,另一个是以城市物质和城市文化两者兼具的城市形象设计[4]。两者的分界线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的逐渐信息化,人们对于美和生活的追求越发明显,同时,也显露出之前工业文明时期单一、普遍模式化的设计弊端。城市设计重心从开始往人的心理生理、历史文化、精神情感偏移,到如今,城市设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包括城市自然景观、城市建筑风貌、城市精神文化、城市历史文明等与城市有关的方方面面。

1.2 城市形象概念

“城市形象”是由“城市”内部的各类事物构成,各类事物又具有其自身的“形象”,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事物。学术界从多个层面、各个角度对“城市形象”的概念进行了某些限定。一般来说,学术界倾向于如下关于城市形象的概念界定。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全局化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其中不仅包括城市的外部形象塑造、城市环境组成,同时也包括居民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体系等各类要素[5]。城市形象主要由城市经济、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文化三个部分构成。在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时,应挖掘其城市特色,对城市文化精神风貌进行提炼,抽象出城市特征,展示出城市独有特点,塑造特色化的城市形象,打破当前城市建设中同质化问题,以此推动城市富有生命力的全面发展。

2 桂林市城市形象历史演进

2.1 唐代及唐代之前

唐代之前的历史可以从秦朝往前追溯,那时桂林属“百越”之地,是古时候越族的生活聚集地。到了秦汉时期,桂林的城市形态、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开始发生碰撞交融,城市出现南北融合的势态。随后汉武帝时期,开始在桂林设始安县,从属于荆州零陵郡,此乃桂林最早的郡治记录。再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历经三百余年的沉淀,桂林城池才确立出其基本形态,东西长约0.5 km,南北长约0.6 km,近似于方形。唐代之前的城池资料较少且无从考证,但从前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今桂林中学的位置即为郡府之所在,其城南门为现在的古南门,随着这两点连线形成即发展成为城市的南北轴线。

图1 唐代桂林城池图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逐渐繁荣且军事地位越发明显。在原有城池也就是始安城的基础上,桂林城先后经过三次扩修,形成了“子城”“外城”和“夹城”的局面(图1),确立子城为官署用地、外城为居住之用、夹城为主要商业区的城市格局。随即可以发现,《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中国典型城市“前市后朝”的布局得以确立。以下则分别简要介绍这三重城墙。子城:桂州总管李靖于武德初年主持修建了桂州城,以独秀峰东南为中心且以漓江东岸为边界修筑城垣,修建了四个城门,称之为“子城”。桂林开始有了军事防御的职能,城市的南北轴线上,子城位于中心,北至独秀峰南达象鼻山。外城:是桂林都防御使蔡袭于唐大中年间主持修筑。那时的外城以子城为中心,逐渐沿南北向延伸而成,西起中山路,东至漓江,南至杉湖,北至独秀峰。有朝京、洗马、肃清、通波、威怀、龙堂、伏波、阳亭共计八个门,总长约30 km。主要是当时居民居住之用。夹城:唐末光启年间,太保陈可在子城北面,环绕其修筑环筑夹城,长宽约6~7 km,夹城的修筑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人口增加的需求,且用作互市的场所,所以,为了方便居民交易,夹城不仅是商业用地,也有部分居民居住。

2.2 宋代

南宋绍兴三年,桂林升为静江府,标志着广西在全国政治地位的提升。在此之前,桂林一直是州治或郡治所在地。在宋代,桂林为了加强对广西的统治,修筑桂州城并进行了几次大的扩建,城市建设在此时达到鼎盛。新修筑的桂州城,南起今桂林市榕、杉湖,北至今王城中部,东临漓江,西至今府后里,周长3 km,辟有六门。史书记载:“盖城东一面逼漓江,其自南折而北合于城之东南隅,其自北折而南合于子成之东北隅,……凡内外城皆覆以屋[3]。”

宋崇宁年间,王祖道查勘桂林山川形势,开凿朝宗渠。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记载:“漓水绕城而复南,东合于漓。”[3]由此可知,朝宗渠由上游引漓江水入西湖,通阳江,复归于漓江,使桂林“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荣一身”。朝宗渠的修建,对桂林当时的水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其防御体系。南宋时期,为防御元兵进犯,城内进行了多次扩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宋理宗亲自下令增筑静江府城,共耗时14年。城池分别向北由独秀峰以南扩展至铁封山和鹦鹉山,向西由今府后里一带扩展至今翊武路一线,面积较原宋城增加近两倍,并引漓江与阳江之水,开凿濠塘,确立了“度山川丘陵以为险,列城郭沟池以为固”的桂林山水城市格局(图2)。当时,桂林有大量的官署用地,有大量军队驻扎防守,由此可知,宋代的桂林城已经成为特征明显的军事重镇。而在桂林城西,也就是如今桂林中学附近,则设置学府、文庙和书院等文化教育场所;集中的“市”逐渐转移到南北干道(今中山路)形成商业区,也就是如今 “十字街”的雏形。

2.3 元代

在元代,桂林的军事防御地位亦十分突显。元至正十六年,为防御红巾军,下令重修静江城。历时四年的修筑,改变了砖土的传统用料,虽没有扩大面积,但用料和工艺都开创了先例,大大提高了城垣的坚固性。从《桂林郡志》中宋元时期的城池可以对比得知,元代不再设子城,以镇岭门—东江门—安远门(南门)—平秩门所围合的城为内城,元代时期,独秀峰南面,静江府外环绕的城墙均拆除损毁,其余的城墙则是进行维固,城中仍有大量重要的官署(图3)。宋、元两代建造的城防体系为其军事防御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4 明代

桂林城经过秦汉和唐宋元时期的不断建设,逐渐成为广西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到明朝,达到其黄金时期。具体而言,明洪武八年,增筑桂林南城,城池由今榕、杉湖向南扩展到象鼻山。地方行政官署进一步南移,商业开始向东西干道(现解放路)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形成十字街商业中心,靖江王府丰富和完善了叠彩山—靖江王府—象山的城市轴线。明洪武九年,开南城濠塘,在桃花江河道中筑拦河坝(今虹桥),分阳江水由象鼻山北面入漓江,形成护城河。扩建后的桂林城,周长6 km,面积较宋、元旧城增加了1/3(图4)。由此,直到民国初年,桂林城池规模和建制一直维持。

图2 宋代桂林地图

图3 元代桂林地图

图4 明代桂林地图

图5 清代桂林地图

2.5 清代

清代沿用明代桂林城池,但也进行了多次整修,进一步完善了明代所形成的城市格局,桂林城此时集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叠彩山—靖江王府—象山轴线贯穿全城,中山路轴线的地位逐渐削弱。桂林城建筑、布局、结构都已经固定下来,呈全面发展(图5)。当时的街道两侧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青瓦作为装饰,小体量的造型规模与周边自然环境交相融合,体现了桂林山水城市的典雅气质。这一时期的桂林,无论是建筑、山水还是城池的建设都呈现出和谐融合的美好,城市特色日渐突出。并且,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桂林城开始从最初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军事重镇向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转变,且人文景观山水特色明显,逐渐为人们所知。

3 桂林市城市形象发展阶段

3.1 动荡发展阶段(1840—1949)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序幕,外国列强的肆意掠夺,使得中国的城市发展受到巨大阻碍,社会经济动荡不堪。在1933年之前,桂林城池形态结构基本完好,布局集中紧凑。城墙北达鹦鹉山和镇南峰,南沿桃花江,东濒漓江,西至今翊武路。抗战期间,由于桂林市人口剧增,城市扩张迅速。同时,造桥技术的提升改进,使桂林城打破门槛,跨越漓江阻隔向东部延伸扩大。不幸的是,由于屡遭战火破坏且1945 年日军撤退时的恶意纵火,桂林原有胜迹大部分被毁,城市破败,一片荒凉。桂林作为当时政府统治的重要据点和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度光芒万丈,却因战火硝烟、日军入侵香消玉殒。

3.2 偏离发展阶段(1949—1978)

解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府取代桂林改设南宁。1953 年开始,城市性质定位变为轻工业城市,提出优先发展工业。改革期间受“三线”建设思想的影响,桂林增设大量工厂,发生工业迁移,城市建设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脱离城市自身的实际特点。

此阶段城镇空间格局演进特点是:①工业用地迅速增长。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城市大气污染、水质和环境景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空间脉络也因工厂的建立被拉长分散。②城市沿交通干线发展。工业的开发建设速度决定了城市用地的扩展速度,此时的城市发展表现为沿交通走廊呈线性发展,空间骨架再次拉大。③古城传统的空间肌理遭到严重破坏。重生产轻环境的建设思想加之当时土地无偿使用的制度,导致工业开发的随意性,对古城保护的意识缺乏,使得大量工业建设集中在古城内进行。

3.3 调整发展阶段(1979—1990)

随着 1978 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桂林城市经济发展出现转机,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迅速上升,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城市沿交通要道进行空间拓展,城市性质由最初的生产性转向生活性。同时,受土地市场价格的调控,工业、商业用地逐步集中,工业发展主要分布在漓江东岸的高新技术园区内,开始出现功能置换[4]。旧城区内控制工业,同时,其风景旅游和文物古迹的价值得到认同。

在这个阶段中,桂林的城市定位进行了3次调整。从1979年被确立为风景旅游城市,到1982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到1985 年,城市性质定为“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性质的定位得到了发展融合。桂林的建设重心也开始向旅游偏移,对工业进行了限制,重拾桂林山水、历史遗存,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进行改变[6]。

3.4 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桂林的发展迎来了飞速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带来了城市发展的分割,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等诸多问题,弹性发展范围空间越来越小[6]。此阶段,城市仍以古城(也是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圆心,放射型向四周发展,形成了单中心圈层式的结构布局,逐步打破了原本南北长、东西短的带状城市发展形态。

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社会经济也蓬勃向上。但是,桂林在如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城市病问题,例如:城市外部扩张无序、城市中心功能混乱,交通拥挤,城市环境遭到破坏,建筑风貌参差不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

3.5 小结

作为一座美丽的山水城市,桂林市的城市形象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在古代,人们依存于自然,与自然共处,对自然破坏较小,且那时的桂林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有美丽的山水风光,建筑亦富有特色,当时的城市形象是和谐优美的。但到了战乱时期,因人为因素,城市风貌破坏严重,自然资源遭到侵蚀。近代以来,随着广西政治中心的改变,桂林被定位为山水旅游城市,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开始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不可避免地又暴露出许多城市问题,但人们仍在有意识地协调城市发展和景观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4 桂林市城市形象设计策略

从1932年起,桂林市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进入了萌芽期。现今的桂林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1932年,桂林通过了《桂林市区计划大纲》和《桂林市风景区建设大纲》的拟定,开始了桂林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城市规划。1933年,扩修街道拆除旧城墙,废弃原来的青石板道路,并修筑新的道路,将老式的店铺风格进行偏西式的风格风貌改造,且拆除各类非法建筑。这一时期,桂林所进行的建设活动都是桂林城市空间格局转变的重要标志。

4.1 提炼城市独有的精神与品格

城市文化是寄托于城市之上的人类文明,是城市形象的外显。缺乏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生气的城市。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对城市文化的总体统筹和抽象升华,是市民在特定的地域中形成的情感和追求[7]。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根本差别就体现在城市文化上。世界上有名的、被人们所记住的城市,几乎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城市文化做支撑,具有独特魅力。发掘和提炼桂林自身独有的精神品格,将历史的特征和烙印蕴于文化精神之中,并不断发展,这将成为城市形象设计的精神支撑。同时,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城市,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各方人才的停留驻足,人才的停留又能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城市形象塑造一定是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塑造,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展现着城市特色。

4.2 多维度丰富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可以从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等多种元素中进行多维度的挖掘,这些元素可以分为自然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特色、历史传说特色、古迹文物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等五大类[8]:①自然文化特色,是指城市所处的自然山水和自然动植物所具有的特色。例如,桂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优质的山水自然景观,是其最好的自然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的主打品牌。② 民风民俗特色,民风民俗是特定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地域都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桂林,壮族占人群构成的绝大多数。独特的壮族的风情和文化即构成了桂林独特的民俗文化,展现了桂林的人文魅力。③历史传说特色,是城市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或者是一些富有奇幻色彩的传说故事,亦可以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为城市披上神秘面纱。④古迹文物特色,它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岁月见证,比如,桂林的靖江王府即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和文化中心。⑤产业发展特色,是指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桂林之前的工业,到后来的旅游业,以及与旅游发展相关的特色种植业等,都体现出其丰富的特点。

5 结语

桂林的城市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不同时期经济技术、军事战争、政策要求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且不断变化。顺着时间的脉络解构桂林的历史发展,发现历史文化、精神情感是一个城市发展中的灵魂所在,城市形象不仅反映了该历史时段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体现出该时段的精神诉求。

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城市的印象。桂林作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城市形象塑造时,应深度挖掘,从城市文化精神层面进行多维度分析,丰富城市血肉,体现城市特色。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桂林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桂林行
中医的特色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乐!乘动车,看桂林
完美的特色党建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