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效果分析

2021-01-23曲君成于洪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6期
关键词:胃肠道内镜黏膜

曲君成 于洪波

胃肠道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癌症肿瘤疾病,主要分为胃癌和肠癌,该疾病与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规律等有关。患者一般为中老年人,但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该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且治疗难度较大,治疗过程中较为漫长。患有胃肠道肿瘤疾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消化系统异常。为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早期胃肠道肿瘤患者采取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一般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是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目前,在临床上为降低术后对患者的影响,一般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1]。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在临床上利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文针对早期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5 月~2019 年5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 例早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各30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4~61 岁,平均年龄(52.6±6.25)岁;男16 例,女14 例;平均病程(1.5±0.7)年;肿瘤直径5~20 mm,平均直径(3.7±5.22)mm。对比组患者年龄35~60 岁,平均年龄(50.2±6.6)岁;男17 例,女13 例;平均病程(1.4±0.4)年;肿瘤直径5~20 mm,平均直径(3.69±5.52)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上述所有患者均符合早期胃肠道肿瘤诊断标准,病灶集中与胃黏膜以及黏膜下层位置;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字确认;③本研究经伦理研究委员会讨论通过。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全;②其他肾脏器官异常;③精神异常;④不配合患者;⑤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即传统的开腹治疗。在手术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在手术过程,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格监测,同时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配合内镜对患者的患病位置和黏膜进行切除,并做好止血工作。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准备工作与对比组患者相同。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利用内镜观察患者体内的患病情况,对病灶位置进行标记,标记点为距病灶位置0.5 cm 处,同时将浓度为0.9%的50 ml 氯化钠溶液与1 mg 的肾上腺素混合在一起缓慢注入患者黏膜中,使患者的黏膜逐渐肿胀,然后借助内镜对患者的黏膜进行解剖,在解剖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黏膜注射,使得肌肉层与病变黏膜有效分离,然后切开患者的病变黏膜部位,并对病灶位置进行剥离。在剥离患者的病灶组织和黏膜后,需要采取环周切开的方式对边缘部位进行切除,利用IT 刀进行剥离,并对伤口进行清洁,对患者的病灶位置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止血钳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一次性完整切除,指患者的病灶组织一次切除成功,无肿瘤残留;显效:病理学治愈性剥离,指通过病理活检以后患者体内没有残留肿瘤组织;有效:可能治愈性剥离,指患者在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存在部分残留;无效:非治愈性切除,指患者在手术后仍存在疼痛、机体异常等情况。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穿孔及感染。对比两组患者肠道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2.3 两组患者肠道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对比 观察组肠道通气时间为(2.1±0.2)d,对比组肠道通气时间为(4.1±0.4)d;观察组胃排空时间为(14.2±1.4)d,对比组胃排空时间为(21.5±1.1)d。观察组肠道通气时间与胃排空时间均短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95、22.457,P=0.000、0.000<0.05)。

2.4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者手术时间为(23.8±1.2)min,对比组手术时间为(42.5±3.1)min;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1±1.4)d,对比组住院时间为(7.4±0.4)d;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8.6±3.2)ml,对比组术中出血量为(21.4±0.7)ml;观察组手术费用为(5423.4±526.6)元,对比组手术费用为(12645.3±421.6)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费用均优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812、4.890、4.682、58.638,P=0.000、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胃肠恶性肿瘤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待临床症状明显时患者的病情已处于晚期,使得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2]。同时,胃肠恶性肿瘤的致病原因较多,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压力和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便血以及恶心、呕吐等,患者在患病期间食用高盐食物会增加患者发病率。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手术治疗有效控制和降低癌细胞转移几率。在临床上常采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3]。

内镜黏膜切除术是传统的开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大,容易产生各种术后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后期恢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最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疾病或者癌前病变患者。该手术方法适用范围较广,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超声诊断和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确定患者的病变位置,并有效区分病灶组织位于患者黏膜层具体位置,使医生能够准确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为明显[4,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观察组肠道通气时间与胃排空时间均短于对比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费用均优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效果明显,通过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是基于患者的患病情况,根据患者的肿瘤生长特点,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剥离。通过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避免患者出现二次伤害,提高患者术后安全性,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切除患者的病灶组织,降低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同时避免癌细胞清除不完全而引发癌细胞转移等现象。

综上所述,早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肠道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提高术后预后效果,因此,该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胃肠道内镜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