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模式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自护能力及自我表露的影响
2021-01-23李一桔张韫玉陆丽华陈云霞
陆 萍 李一桔 张韫玉 陆丽华 陈云霞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江苏南通 226001
乳腺癌发病部位特殊,根治术需切除单侧或双侧乳房,严重影响女性乳房美观度[1]。且在术后1~5 年内,患者病情有复发风险,造成心理负担重,难以遵医嘱进行自护,预后风险较高[2]。对此,实施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临床采用的常规护理主要集中于院内护理,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有限,对出院患者的干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满足患者长期康复需求[3]。为提高对出院患者的干预效果,手机微信逐渐被应用到干预中。手机微信是智能手机的即时语音通讯软件,对患者实施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可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随时发放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知识,较电话干预有明显优势[4-5]。本研究选择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模式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择期接受根治术治疗的268 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4 例。对照组年龄43~57 岁,平均(52.18±4.64)岁;发病部位:单侧82 例,双侧52 例;病程2~5 年,平均(3.82±0.46)年;肿瘤分期[6]:T1期50 例,T2期52 例,T3期32 例;病理类型:非浸润性癌58 例,浸润性癌76 例;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28 例,初中及高中67 例,大学及以上39 例;家庭经济收入:3000~8000 元/月,平均(5624.18±532.97)元/月。观察组年龄42~57 岁,平均(52.75±4.39)岁;发病部位:单侧84例,双侧50 例;病程2~6 年,平均(4.02±0.51)年;肿瘤分期:T1期53 例,T2期50 例,T3期31 例;病理类型:非浸润性癌60 例,浸润性癌74 例;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25 例,初中及高中67 例,大学及以上42 例;家庭经济收入:3000~7500 元/月,平均(5593.18±514.79)元/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7];②初次发病;③患者有一定文字阅读及理解能力;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精神疾病;②合并凝血功能异常;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④合并视力、听力或语言障碍。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干预,具体如下:①创伤护理:观察患侧手臂,评估血液循环状况,若有皮肤颜色暗红、皮温低等症状,考虑为腋部血管受压,可调节包扎的松紧度;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感染,及时清洁、更换敷料。②肺部并发症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咳痰功能有一定关系,可协助患者取高半坐卧位,便于引流;指导患者术后早期于床上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并有效咳嗽;术后3~5 d 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深呼吸训练。③淋巴水肿护理:淋巴水肿多由淋巴回流障碍引起,为预防淋巴水肿发生,补液时避免选择上肢;指导患者抬高患侧上肢,患者平卧时,使用软枕垫高患侧上肢;患侧上肢避免拿重物。术后7 d 指导患者进行上肢屈伸活动,术后14 d 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抬高活动,由护理人员按摩患者上肢,2 次/d;干预过程中,若患者上肢已出现轻度水肿,应及时采用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④出院后随访:患者出院后,每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
1.3.2 观察组 实施常规干预结合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常规干预同对照组,并于患者出院后,实施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具体如下,①成立小组:选取1 名乳腺外科高资历医生、1 名乳腺外科护士长及4 名乳腺外科护士成立小组,定期进行组内培训。②资料分析:根据患者住院期间记录的资料,分析患者院外康复可能存在风险。③公众号干预:邀请患者及家属关注我院开发的乳腺癌康复公众号,公众号上定期更新与乳腺癌康复相关的知识,包括乳腺癌的发病因素、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术后康复中饮食、运动、用药方面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使用公众号。④微信群:小组成员建立微信群,邀请患者及家属加入微信群,每周选取一个时间段进行答疑。除答疑时间外,小组成员每周不定时在群内询问患者饮食、康复锻炼及用药情况,指导家属进行有效监督,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汇报,并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具体内容包括:饮食需营养均衡,以清淡饮食为主,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出院后运动仍以上肢锻炼为主,可进行上肢后伸运动及上肢旋转运动,患者可参照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制作的视频进行锻炼,30 min/次,1~3 次/d。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①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 ciseof self-care agencyscale,ESCA)[8]评估,包括自护技能(14 条)、自护责任感(8 条)、健康知识(10 条)、自我概念(11 条)4 个维度,每条记0~4 分,总分为0~172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护能力越强。②自我表露:采用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ourard 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9]评估,包括兴趣和爱好(10 条)、学习或工作(10 条)、态度和观点(10 条)、金钱(10 条)、身体(10 条)、个性(10 条)6 个维度,每条记1~3 分,总分为60~18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表露程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ESCA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3 个月后ESCA 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自我表露状况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JSDQ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3 个月后JSDQ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虽疗效确切,但术后短期内,患者有切口感染、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发生风险[10]。此外,乳腺癌有高度异质性,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后,患者短期生存率较高,但术后1~5 年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仍不可忽视[11-12]。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存在长期社会、身体及心理康复问题,对康复护理有较高需求[13]。除对患者实施术后辅助治疗、定期复查外,还需对患者实施长期有效的干预。
表2 两组自我表露状况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自我表露状况评分比较(分,)
既往临床常采用常规护理,可通过病情监测、创伤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康复风险[15]。但医院医疗资源有限,且多数家庭无法承担长期住院费用,导致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常规护理难以满足患者院外康复需求[15-16]。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模式可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可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长期指导,持续增加患者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患者进行长期自护[17-18]。李凌等[19]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微信延续性干预,证实患者负性情绪减轻、癌因性疲乏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 个月后ESCA 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可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自护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通过邀请患者及家属关注微信公众号、加入微信群,使患者及家属获取充足的乳腺癌康复相关知识,并利于康复过程中随时查阅康复相关知识,从而加深记忆,增加对康复过程中注意事项的理解,自护能力提高[20]。此外,小组成员每周定时为患者答疑,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干预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及用药习惯,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减少康复过程中的风险[21]。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干预3 个月后JSDQ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中自我表露指患者主动向他人倾诉自身感受,分享自身情绪和想法,是缓解负性情绪及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22]。提示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可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自我表露。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出院后,小组成员通过微信群对患者实施干预,可使患者获得充足的支持,使患者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向护理人员寻求帮助,呈现为自我表露[23];在患者院外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在微信群内通过为患者及家属及时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答疑,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患者自觉疏导因缺乏疾病康复相关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4];通过持续的支持,增加患者对家属及护理小组的信任感,使患者自愿向家属及护理小组进行自我表露[25-26]。本研究未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发生情况,结论仍有局限性,应增加随访,探讨基于手机微信的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手机微信的干预模式可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患者自我表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