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腹膜前修补术与TAPP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1-01-23王永
王 永
(费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3400)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是指机体腹腔内脏经腹股沟位置的缺损突出至表体形成的疝,患病后除导致患者疼痛增加外,也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发展成为嵌顿,进而诱发肠穿孔、肠梗阻及肠坏死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相对理想,近年,在腹腔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使用范围较广,但是关于其治疗效果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针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取开放腹膜前修补术与TAPP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所选84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1月~2 0 1 9年5月接收,基于平行对照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有22例男患,20例女患;年龄最大、最小分别是79岁~60岁,均值(68.95±3.15)岁;其中,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分别有30例和12例;观察组中,有24例男患,18例女患;年龄最大、最小分别是81岁~61岁,均值(68.89±3.23)岁;其中,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分别有28例和14例;在临床资料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观察组:TAPP治疗方法。具体如下:全身麻醉后,协助患者更换至头低脚高体位,于脐部作一切口视为观察孔,建立二氧化碳气腹,调整压力至10 mmHg至12 mmHg,放置套管后插入腹腔镜,对两侧腹股沟位置进行简单观察,明确是双侧疝还是单侧疝。将开腹壁下血管避开,并对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部位选择。针对双侧疝患者,将双侧腹直肌外侧平脐位置视为操作孔;针对单侧疝患者,于健侧脐下大约5厘米腹直肌外侧作一主操作孔,而副操作孔处于患侧腹直肌外侧与脐部平行位置,放置操作设备。根据腹壁下血管与疝囊间关系对腹股沟疝解剖类型进行判定。经内环口上方脐内侧韧带到髂前上棘间腹膜切开,然后将腹膜前间隙有效分离出,从内向外对Bogros和Retzius间隙游离,将腹壁下血管、耻骨疏韧带和腹股沟韧带全部显示出来。因为Bogros和Retzius间隙涉及内容较多,包括髂血管、疝囊、输精管、精索和生殖血管等,该部位是手术操作的主要位置,同时也是容易出现副损伤部位。所以,需要仔细、谨慎的进行手术操作,明确解剖结构。对于斜疝,由精索中进行疝囊游离时,结合锐性和钝性两种方法,将输精管血管、输精管、生殖神经和生殖血管等避开,确保疝囊从始至终在提起部位,与后方髂血管远离,除避免对髂血管造成损伤外,而且可以使精索腹壁化。对于直疝患者,游离疝囊相对简单,只需全部分离腹横筋膜和疝囊。若斜疝疝囊体积较大,剥离难度增加时,可游离近端和精索,增加两者间隙,结扎疝囊并于远端秩序。对补片匹配状况和腹膜前间隙范围观察,由观察孔放置补片,并将其放置于腹膜前间隙部位,补片大小需要在肌耻骨孔3.0厘米以上,上方和下方分别达到联合腱上方和耻骨疏下方。补片合理放置并固定。合理调整腹内压至8 mmHg和9 mmHg,利用可吸收缝合线缝合,并将腹腔关闭。
对照组:开放腹膜前修补术。具体如下:连续硬膜外麻醉,更换体位至平卧体位,采取常规方式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由外环口位置开始将腹外斜肌腱膜剪开,在此期间,需要加强对腹外斜肌腱膜下方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保护的关注。提睾肌切开后,对精索实游离,查找疝囊部位,若疝囊体积较大,则横断,远端止血后旷置。对近端疝囊到内环口部位游离,通过颈肩部技术将腹横筋膜至腹膜前间隙切开,结合锐性与钝性两种方法,精索与疝囊游离,使精索腹壁化,增加该间隙,上方和下方分别处于联合腱上方和耻骨疏韧带下方,于内环口位置腹横筋膜缝合,同时固定网片,于精索后方放置另一个网片,缝合四周间断并固定。重新建立外环口,逐一缝合皮下及皮下组织。
1.3 观察指标
对临床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状况和复发状况进行分析。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实验结果准确计算,(±s)和率(%)分别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t与x2检验;两组比较经P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临床各项指标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明显(P<0.05);但是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差异较小(P>0.05),具体如下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和复发状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同对照组相比低,差异明显(P<0.05),详情如下表2。
表1 比较临床各项指标(±s)
表1 比较临床各项指标(±s)
分组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对照组 42 50.21±9.23 20.31±4.48 6.02±1.78观察组 42 48.59±9.16 11.10±1.35 3.18±0.91 t 0.807 12.757 9.207 P 0.422 0.000 0.000
表2 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n(%)]
3 讨 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腹股沟疝的出现与肌耻骨孔存在紧密联系,所以,治疗期间通常按照修补肌耻骨孔原则进行,从而实现有效治疗。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和TAPP是常用治疗方法之一[2],两者均可以对肌耻骨孔全部修复和覆盖,手术方法与生理解剖特点相符,与此同时,存在无张力修补特点。以上两种手术方式均由腹膜前间隙进入,然后开展有关操作。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由腹壁切开开始,然后进行有关操作;另一种方法经腹腔开始,将腹膜切开。
开放腹膜前修补术是一种有创操作方法,其可能因为不充分腹膜前间隙游离,导致补片放置受到影响[4],因此,操作时需要将腹膜前间隙扩大,并减小补片,但是有些时候因为腹膜前间隙增加,导致补片覆盖受到限制,而未采取其他处理方法。TAPP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其优点如下:利用腹腔镜镜头可放大手术视野,促进组织分辨率的提高,明确砂囊部位并游离,防止重要血管和神经受损,该方法有助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与此同时,处于直视状态下可准确探查网片放置部位,准确覆盖肌耻骨孔,避免疝复发发生。
由实验结果分析,在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明显(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可见,TAPP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总之,予以老年腹股沟疝患者TAPP治疗效果比开放腹膜前修补术优,其不仅可以取得显著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同时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降低,值得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