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镜下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2021-01-23张伟
张 伟
(秦皇岛市工人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200)
膝关节损伤作为骨科常见疾病,其中包含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断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与髌骨脱位等损伤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膝关节疼痛、肿胀为主,且部分患者伸屈受限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能力与生活质量[1]。临床多选择手术方式进行干预,其中常规手术方法虽然取得过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对患者关节的伤害较大,难以获得满意结果,严重者甚至增加韧带受损的几率,提升患者痛苦。随后医疗水平技术不断快速发展,膝关节镜被提出,临床发现膝关节镜下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更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本文展开实验,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纳入的82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依照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各41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3.69±2.45)岁,病程15~35d,平均病程(24.19±3.07)d;对照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43.25±2.14)岁,病程16~35d,平均病程(24.66±2.98)d。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膝关节镜下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选择硬膜外麻醉,经过膝关节前入路执行关节镜检查,同时实施清创关节。帮助患者屈膝90°左右,并在患者胫骨结节下端1.5 cm左右进行切口,直径控制在3.0 cm左右,完全显露并分离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利用取键器取出腱外组织,编织4~6股一体腱体,另选择生理盐水清洗,作为移植物的备选。随后将导向器放在患者髌腱旁内侧入路及胫骨结节内下切口,并调节导针角度为50~55°,并在胫骨结节中妥善固定导向器内角,同时确保横杆与平台平行,随后放入一枚导针,利用空心钻创建胫骨隧道,并将股骨导向器放入患者膝内侧入路,依照腱长度与厚度,选择相应的导针钻入其中,确定股骨隧道成功创建。提前备好编织的股薄肌、半腱肌肌腱、带袢微型钢板,并利用带尾孔导针进入骨道中,依次在股骨端实施翻袢、固定操作,并遵照等长等张原理移植肌腱张力,并妥善固定界面螺钉与门型钉,仔细检查韧带张力有无异常,若无异常可实施缝合,结束手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选择全身麻醉,清创患者韧带位置,同时修补前后交叉韧带,选择合适的骨圆针、L形钢板执行交叉固定操作,并利用钢丝张力妥善固定,结束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实验对象的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关节肿胀、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HSS(膝关节)评分。
关节肿胀、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总分3分,分数越高提示关节肿胀、膝周压痛程度越严重,关节活动度越差。
H S S评分:总分1 0 0分,超 出8 5分优,7 0-8 4分良,60-69分中等,不足60分差[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19.0系统计算数据,其中“±s”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查,而百分比表达计数数据,选择x2检查,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
研究组手术时长(74.6 9±5.17)min与对照组(75.06±5.38)min比较无意义(t=0.318,P>0.05),但研究组术中出血量(42.77±8.60)ml明显低于对照组(67.54±6.55)ml(t=14.672,P<0.05)。
2.2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病情变化
术前两组关节肿胀、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 论
膝关节损伤通常是由外伤、运动中接触性或者非接触性损伤造成,一旦发生后,患者膝关节可发生剧烈疼痛及肿胀现象,同时可能伴有关节内积血,给患者日常生活与机体健康带来较大伤害。若未能够尽早实施有效治疗,随着疾病持续发展,可能增加骨折或者关节炎发生的风险。但目前临床治疗方式较多,如何选择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其中常规手术虽然能够减轻病情,但术中需要在膝关节外侧进行切口,完全显露关节组织,术后组织受损及感染的风险较高,不利于病情快速康复。随后膝关节镜被提出,并受到广泛运用,临床发现膝关节镜下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更为显著,可迅速改善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3]。本次研究中发现:两组手术时长比较无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ml(P<0.05)。术前两组关节肿胀、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研究组的效果更为突出,不仅减少出血,同时还可减轻症状,增强关节能力,促进活动功能恢复。与常规手术相比,膝关节镜下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使操作者直视并准确定位重建隧道,有效防止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出血,安全性更高。另外在术中切取肌腱,可有效防止再次手术或者肌腱错位现象产生,加上重建腱鞘样结构后出现血肿,促进肌腱组织生化,可有效提升患者关节能力,快速减轻相关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表1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病情变化(±s)(分)
表1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病情变化(±s)(分)
组别 关节肿胀 膝周压痛 关节活动度 HSS评分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研究组(n=41)1.87±0.50 0.74±0.14 1.90±0.53 1.01±0.23 2.20±0.63 1.30±0.33 80.11±6.27 97.06±1.03对照组(n=41)1.89±0.53 1.39±0.36 1.85±0.50 1.44±0.38 2.31±0.67 1.58±0.41 80.43±6.10 89.26±2.45 t 0.176 10.775 0.439 6.199 0.766 3.407 0.234 18.792 P 0.861 0.001 0.662 0.001 0.446 0.001 0.815 0.001
综上所述,膝关节镜下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运用于膝关节损伤中效果更为突出,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能力,快速减轻关节肿胀现象,减少出血量,增强关节活动度,为预后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