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着“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目标奋进

2021-01-23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

劳动保护 2021年1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队伍

文/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领域应对地震灾害开展专业救援处置的能力和水平,2020年“国际减灾日”期间,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在重庆组织开展了西南地区部分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地震灾害救援实训,检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应对地震灾害的调度机制、快速响应、远程机动和专业救援处置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等重要指示精神,检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专业救援队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应对重特大地震灾害处置能力,示范引领全国专业救援队伍广泛开展多灾种训练演练,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应急救援中心”)于2020 年10 月13—15 日,即“国际减灾日”期间,在重庆永川组织开展了西南地区部分专业救援队伍应对地震灾害救援实训,实现了“科目设置标准化、实训活动实战化、全程评估规范化、队伍管理军事化、疫情防控零感染”目标,救援实训安全顺利圆满。

救援实训总体情况

精心组织 通力协作

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救援实训现场

此次救援实训成立了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实训、通信、评估和保障等5 个工作组,精心研究落实工作方案,明确前方工作组职责和后方指挥调度程序,逐一梳理核心工作和时间节点,全面考虑各类保障工作,加强统筹协调,与各方保持持续沟通,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确保实训工作顺畅推进。

此外,积极协调重庆市应急管理局、重庆市永川区政府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共同参与,落实地方责任和企业任务,反复研究前后方组织指挥操作流程,实现指挥有力、行动有序和步调一致。

来自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四省市16 支国家和地方专业救援队伍约600 人参训。孙华山副部长及重庆市政府、中交集团等有关地方及其部门负责人出席实训活动。

科学设置 规范开展

针对地震灾害特点,救援实训首次采用“应急响应+机动驰援+现场实操+理论培训”的形式,模拟现场形成了“1”+“6+6+4”实训模式。

“1”即应急救援中心及专业救援队伍响应,调度组织四省市2 支前哨队和14 支专业救援队,应急响应检验中心指挥调度,贯穿全程并保证实训稳步开展。

6 个基础科目,即闻警即动、机动驰援、徒步行进、装备点验、营地搭建和宿营野炊,并实施全流程管控。6 个专业科目,即狭小空间,横向通道,竖井攀登,向上支撑破拆,危化品救援和无人机、直升机空中救援,保证现场实操顺利开展。4 项教学科目,包括《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及案例分析》《地震引起石油化工灾害处置》《地震后矿山隐患排查》《地震引导人体伤情及现场救治技术》,实现理论和实践互相促进。

响应迅速 贴近实战

此次救援实训在应急响应和机动驰援阶段,基本做到了齐装满员、响应迅速。队伍行进途中根据地震灾害特点,还设置了公路塌方断道等突发情况,车辆绕行和队员负重徒步行进5 千米等实战科目。

累计行程5 000 余千米,动用各类专业救援及保障车辆148 台,直升机3 架、无人机7 架。其中装备点验、营地搭建和宿营野炊等3个基础科目中,16 支队伍共携带各类抢险器材2 377 台套,搭设帐篷66 顶、炉灶14 架及餐饮区相关配套桌椅顶篷等,全部达标。现场实操部分各队均能按照时间、标准和要求完成各科目训练内容。

准备充分 保障有力

一是积极谋划、规范标准。此次救援实训先后制定了工作流程、科目操作规程及评估规范和器材制作标准,以及总体实施方案、场地建设、车辆及装备设施、帐篷布设、音视频通信、防疫卫生和交通安保餐饮等各类保障方案,确保组织指挥调度有序,科目操作科学规范。

二是明确职责。倒排出工作账单144 条,定人定位定责,确保各环节不出差错和纰漏,保证现场工作、生活、训练有序。

三是分工分类保障。中交集团及时制作12 座模拟器械供训练使用,出动工程车辆200 余台次,平整铺设出10 万余平方米训练场地,划分出集结、宿营、评估设备、就餐等15 个功能区。重庆市及所辖永川区人民政府调派100 余名各类保障人员,协调数台移动通讯、消防、供电、医疗、环卫等保障车辆,分别搭建3 条供电供水线路,调拨60座移动卫生间及若干储存设施,提供了安保、交通、防疫卫生、环保、通讯、水电和食宿等各类保障。实训还得到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技术支持。另外,此次救援实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实现了救援实训现场检测不漏一人、严密防控零感染的工作目标。

媒体助力 营造氛围

实训开始前,积极与媒体沟通,提供新闻线索,邀请媒体赴现场采访。实训期间,媒体密集发声、集中报道,社会公众高度关注,舆论评价积极正面,各类媒体累计发稿122 篇。其中,央视新闻频道播发了实训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媒体从实训的背景、意义、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度报道。

实训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集中展示了安全生产领域救援实战训练成效,树立了专业救援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彰显了应急管理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救援实训成效值得肯定

经受住实战检验

一是全面检验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重特大地震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方案》的适用性,对修改完善方案提供了现实指导。

二是实战检验了西南地区部分国家和地方专业救援队伍在重大自然灾害状况下的技术处置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找到了不足和差距,明确了改进方向。

三是探索检验了专业救援队伍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协同工作机制。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了专业救援队伍“全灾种、大应急”理念,对加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提升专业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和正规化管理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理论实践能力双提升

一是丰富了理论。理论培训邀请了4 位行业内专家授课,将“救人民于水火”“让救援队员安全回家”作为研讨主题,从大量事故案例入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丰富了救援理论,提升了救援理念。

二是提升了应急响应、技术处置和保障能力。响应驰援利用现有值班调度机制、平台,从早6 时开始紧急调度队伍千里驰援,拉动最远的队伍距离达850 千米,所有队伍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域,并在15 分钟内完成帐篷搭建、整理内务、埋锅造饭等,现场实操基本上涵盖了地震灾害救援常规训练科目,是对西南地区专业救援队伍快速反应的一次大检验,也是跨区域协同应对地震灾害救援作战的一次大练兵,更是实现野外保障的一次大比武,全面提升了专业救援队伍在突发自然灾害状态下的快速响应、应急处置和自我保障能力。

三是提升实训组织水平,创新实训模式。实训是一次全过程的模拟实战训练和一次全方位的集中教学,通过练机关指挥、协调组织、响应拉动和协同保障等,有效提升了指挥人员灾害现场组织协调水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府、企业、队伍协同工作流程和方法手段,为今后开展区域性应急救援、实训拉动演练提供了有益参考借鉴。

创新实训模式

一是组织形式创新。应急救援中心干部既是组织者又是参训者,把实训当竞赛来组织,有跟踪评估,有现场评分,又有集中展示和比拼,创新了组织形式,丰富了实训手段。

二是内容上创新。实训有响应调度、有现场实操和理论培训,同时又安排了装备点验、营房搭建、伙食评比、空中救援等保障性科目展示,达到了练作风、练技术、练响应、练机动和练协同保障的目的。

三是创新形成了一套训练教程。结合地震灾害现场实际,并针对安全生产队伍参与地震灾害可能面临的任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专业救援队伍参与地震救援训练科目教程,为实训实战提供重要参考。

以救援实训为新起点 推动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固化实训成果 健全实训机制

一是总结提炼经验,固化形成培训教案或训练手册,系统梳理实训工作流程,完善科目操作规程和评估标准,指导全国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岗位大练兵。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地震灾害模拟训练设施,拓展国家级实训基地地震灾害训练项目和专业救援队伍训练科目内容。

二是统筹全国专业救援队伍分布,按辐射半径健全完善区域协作网,在全国划分5 ~6 个联防区域,每年分类型开展1 次区域联防实训。

三是健全完善全国专业救援队伍管理制度,实施国家、地方和企业多重管理、统一指挥调度和联勤保障体系机制。

加强队伍管理 强化规范建队

一是健全完善专业救援队伍管理制度,推行准军事化管理,规范日常管理制度,提高队伍纪律性和执行力,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完善能力和训练考核标准,积极开展正规化达标创建活动,提高队伍管理水平。

三是制定保障政策,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借鉴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相关政策,研究队员优抚政策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制度,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切实提高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夯实基层基础 提高救援技能

一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充分发挥危化救援濮阳、舟山等实训基地作用,经常性组织各实训基地学习、交流,全面提升实训基地综合培训能力。进一步推动专业救援队伍参与企业预防性检查,强化行业领域内专业训练演练,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二是拓展训练内容,配备必要装备设施等。结合“全灾种、大应急”的需要,系统制定涵盖地震、地质、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多灾种救援能力提升训练计划,积极开展破拆支护、通信保障、跨区域机动、医疗救护等专业训练。备齐配足相关破拆支护救援装备、野战生活保障车辆设施等,支持引导专业救援队伍朝着救援功能综合化、执行任务多样化方向发展。

三是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质量。要强化体能、医疗救护和心理训练等方面内容,锤炼过硬体魄和意志,倡导支持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及其他救援力量共训共练、联合演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灾害事故处置能力和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 提升保障水平

一是创新发展方式。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积极探索以队养队、服务社会的发展道路。

二是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探索研究工资+津贴的补助模式,加大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专业救援队伍相关福利、待遇等政策的出台,促进队伍健康良性发展。

三是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研究制定应急救援基础装备配备、物资保障标准,抓紧补齐保障短板,全面提升跨区域应急救援保障水平。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队伍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救援行动
《灾害来临怎么办?》
紧急救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