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2021-01-22王亚晶王环环王莹
王亚晶 王环环 王莹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1年即将过去,历史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站在岁尾回望,2021年,这是永远难忘的一年,也是经受淬炼的一年。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之中,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期,我们于困顿中拥抱希望,于风险中抓住机遇,迎来了“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这一年,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进行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这一年,我们一鼓作气,埋头苦干,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惠及14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这一年,我们以势待时,以时取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成立之初的只有50多名党员,到如今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蝕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制定,意义重大,是党在1945年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在适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引领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行动指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自此迈入发展新征程,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各地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实施,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乡村产业方面,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发展;产业融合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拓展;部分地区乡村休闲旅游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双增。中央投入8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键物流设施。乡村建设方面得到持续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启动实施,成效显著。此外,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出“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行动,将全国遴选出的90个乡村治理的典型进行经验推广,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人民、世界交出的亮丽答卷,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从此之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同时,明确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
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前进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亿万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2021年,也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之际。50年来,中国日益积极投入联合国事务,展现大国担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时提到的四个角色: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与50年前的世界相比,如今,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影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演变。面对诡谲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部10月22日发布的《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表示,未来中国对联合国的支持将一如既往。
80%!中国经济2021或将以此落笔,交出新时代的第一份答卷。根据我国前三季度的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9%,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中国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前三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速达到了9.8%,明显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长5.2%,在主要经济体中也处于领先地位。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年的就业形势也趋于稳定,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的失业率已回落至疫情之前的水平。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成绩同样亮眼。今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韧性更加凸显,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8%,新消费和线上消费形成新的增长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全国上下投资潮涌,各种重大项目建设正酣。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京、沪、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在加快建设;在建规模全球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的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也正式投产发电……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978万亿元,同比增长7.3%。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表现强劲,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恢复也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更加明显,多方位展现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越是宏伟的事业,越需要坚实的后盾作支撑。实体经济是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坚实路径,“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對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被摆在我国“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着力发展科技创新,扎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1%和16.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实体经济是综合国力的根基,创新是实体经济的根本。今年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成果显著,从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到神州十二号、神州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相继实施,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向世界各国喊出了最强音。同时我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14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2位。此外,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现代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入,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聚合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以来,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拉动经济发展马力更足。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8%。地方也在加快勾勒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安徽、湖南、湖北等多省明确新兴产业规划和部署,包括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培育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方面。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预计至2025年底,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20%左右,或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开局之年,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也站在了更新更高的台阶上。2021年9月2日晚,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致辞表示,“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11月15日上午,北京证券交易所鸣钟开市。在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87%来自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新增支持“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资金,已安排35亿元,支持1300多家“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和资源进入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在这一目标下,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在2021年迎来了一系列大动作。2021年10月,热闹多年的房地产税改革加速落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开始被从内往外打破。这一举措除引领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外,也可引导资本更多参与实体经济,缓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趋势,助力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增长。
从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发力、聚力,到不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释放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再到推动房地产市场改革引导资本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一场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关系全局发展的深刻变革已然开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了更强的支撑。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此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局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绘就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蓝图。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明确“路线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面实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改革开放加速推进;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落地。
“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新能源的飞速发展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一抹绿色。随着中国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成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如雨后春笋版拔地而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加速推进共同富裕的号角已然吹响,中国经济的巨轮正朝着推动共同富裕的方向破浪前进。
“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高品质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的关键词。今年以来,民生改善继续迈出实质步伐。
今年以来,为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相关改革持续推进,多项政策“组合拳”出台,着力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在健康、就业、社会保障、生育、教育、法制建设等民生关切的问题上均取得显著成效。
全民免疫持续推进。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的疫苗接种工作持续推进。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我国已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49981.3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超过11亿。当下,正加快推进老年人和3至17岁人群的疫苗接种,推进重点人群加强免疫工作。全人群免疫屏障正在构成。此外,为织密扎牢外防输入防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策略,强化疫情防控。而面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我国已经做好了包括灭活疫苗、蛋白疫苗、载体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前期技术储备和研究,部分企业相关前期设计已经开始。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今年以来,就业呈持续增长态势,总量持续增长,质量显著提升。今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8303万人,同比增长2%,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其中,亿万市场主体成为稳就业的“顶梁柱”。今年以来,各地不断推进证照电子化、网上快捷办理等“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准入、注销、办事都更加便捷。截至11月初,全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仅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就业。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民有基本医保。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老人能领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07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困难人群有特殊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有兜底保障制度、常态化救助帮扶措施,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了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孤儿、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有相应保障制度。
此外,今年的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力度持续加大,救助供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投入增加,进一步推动低收入群体生活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8.4%,超过2019年同期增速。其中,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8%、20.1%。
“生”“育”改革取得新进展。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随后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这一决定。三孩政策实施,配套措施落地。各地备部门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从长期看,这一政策对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缓和代际之间矛盾、增加社会整体活力、降低老龄化峰值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关系千家万户利益。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数据显示,“双减”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有效减少了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的数量,同时也降低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减轻了家长负担。
法制建设更有保障。作为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为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法律遵循。实施近一年来,《民法典》在促進民事关系和谐有序、社会稳定安宁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各级党和国家机关、法学法律工作者以及法学院校师生,也在积极推动《民法典》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网络,让《民法典》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法治进程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个人信息暴露的风险。为更好保护人们的信息安全,今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审议通过,并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严密的制度、严格的标准、严厉的责任,构建了权责明确、保护有效、利用规范的个人信息处理和保护制度规则,填补了数字社会的重要法律空缺,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则和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全方位构筑了个人信息保护网。于个人信息保护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的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民生保障网将织得越来越密实,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将会更加精彩。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2021年就要成为过往,我们即将踏上新的伟大征程。2022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将在世纪疫情中拥抱北京冬奥,在百年变局中迎接党的二十大……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将看到:
——初心与承诺。中国共产党将带着“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的铮铮箴言,践行重大承诺,勾画宏伟蓝图。初心弥坚,有诺必践!
——决心与远见。在重要的战略机遇前,在持续的风险挑战前,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拿出决心与远见带领14亿人民坚定前行。决心浩荡,远见清澈!
——匠心与行动。中国共产党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推动现代化治理,这份匠心,必会体现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行动里。匠心深厚,行动扎实!
征程万里,艰险向前。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但我们永远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惊涛骇浪中迎接每一个春天!
愿将来胜往常,愿新年胜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