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建设
2021-01-22
淳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模式等举措,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复合生态经营模式,林下经济已成为乡镇振兴、农民增收的主引擎。
山核桃是淳安的传统特色林业产业之一。通过采取复合生态栽培、果蒲综合处理、统防统治、安全采收等一系列措施,山核桃产业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生态发展模式,全县山核桃产业走上了健康良性发展道路。特别是林下种植等复合生态栽培技术的推广,建设了“山核桃+黄精”等林下种植基地,极大地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延伸了林业产业链,形成了“一亩山万元钱”的林业生产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先后出台《关于扶持林下种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林地流转、林下种植产业实行奖励政策。同时各乡镇也出台相应配套补助政策。
坚持科技引领。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始终注重综合效益,强化科技引领,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先行,弹好“探路子、攻难关、出经验”三部曲。
深化林权改革。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大力落实扶持林业股份合作和家庭林场林地流转奖补政策,着力培育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股份制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规模化经营。挖掘林权权能,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质)押贷款工作。积极推进林业金融创新,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创新经营模式。一是创新林下种植“三统一分”经营模式以解决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地块分散、碎片化经营、质量参差不齐、种植技术缺少把关等问题。同时,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的山核桃林由村统一管理,出售中药材收益归低保户、低保邊缘户所有,有效解决消薄增收“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推广股份合作组织模式。鼓励乡镇、村集体成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和管理,销售利润由林农与专业合作社按比例分成,有效解决劳动力和技术短缺问题。三是探索工商资本投入发展模式。围绕“一亩山万元钱”要求,深化林权配套改革,通过培育本地发展主体,引入工商资本企业主租赁、入股分红等混合发展模式。
发展订单林业。一是以品牌促订单。借力“千岛农品”品牌,淳安与盒马鲜生达成战略合作,并以打造“有机千岛湖”为契机,大力开展森林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淳六味”等道地品牌,发展订单林业。二是以平台促订单。搭建市场交易平台,做好市场文章,在临岐镇建成浙西中药材交易市场,举办中药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及浙西(千岛湖)中药交易博览会、举办覆盆子采摘节等活动,加强药企对接,培育壮大药材经营户、专业合作社及经纪人队伍。三是发展“合作社+农户”模式稳订单。培育股份制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根据国家和浙江省有关文件精神,宁海勇担林权不动产登记试点责任。2020年8月,率先在牛台村开展试点,探索出“大稳定、小调整”的工作原则,创新推出集中办理模式,形成一套相对规范、完整并可复制的确权登记办法,实现了林权登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一年多的实践有效化解了信息缺失、权属重叠、地类冲突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与林权登记的有效衔接。
高点聚能,全面谋划目标定位。宁海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将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贯穿于试点工作之中。克服畏难情绪,在攻坚克难上“敢为人先”;坚持锐意进取,在创新发展上“敢为人先”。
深挖根源,全力补足基础短板。一是摸清历史账。对牛台村林权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摸排中发现问题:资料时间跨度近40年,填写粗放,位置多数是小地名或人名等“活界”,难以确定实地权属界线;存在明显非林地块未剔除或明显是山林未划入的情况;村民林地长期闲置,不清楚林地位置和范围,无法实地指界。二是算清现实账。结合问题,宁海通过“内外结合”走好林权试点第一步,强化数据整合,掌握林权数据“底图”,内业套合修正,外业调查核实。
多点突破,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一是创新争议解决方式。主要通过图上指界为主、实测为辅解决争议。二是创新林权精准确权。由大及小分级确权,确保林权准确落地。三是创新林权分配原则。为破解个人权属划定难点,牛台村提出三点分配原则,“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相对位置相对准确”“面积服从四至”,并推出划定到人“两步走”。
细节把控,深入巩固确权成效。一是事前风险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在试点前开展政策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二是事中规范议事。将林权确权工作纳入村级重大事务管理,严格按照“五议决策法”程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林权确权相关方案、原则等内容。三是事后公开监督。依法依规,做好结果性、过程性成果公示,确保调查准确,权属无纠纷。
经试点,已完成牛台村233户共483宗的权籍调查工作,指界签字率100%,纠纷率为0,所有数据均已入库。宁海创新林权确权登记“一二三”成效显现:形成“一套”有效办理模式,面对复杂情况的严峻考验,首创“整村推进、分级确权”集中办理模式;创新“两点”林权分配规则,首创“按历史比例确定个人林权面积,按新老户籍对应关系确定林权权利人”的确权方式,最终实现林权到人,既充分尊重历史,又保护了个人林权权益;出台“三项”规范指南表单,出台《宁海县林权类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规范(试行稿)》和《宁海县林权登记操作指南(讨论稿)》,进一步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结合登记需求,设计5类规范表单,将界址标示表和界址签章表合并为界址点成果表,冗余要素剔除,内容更加直观。
安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县,也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竹林面积101万亩,是山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收入来源。在竹林经营中,安吉首创了“竹林股份制合作社”,创新了毛竹集体经营的新模式,为山区村开展乡村经营指明了一个新方向,也成为中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经典案例,编入《浙江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40周年》重要改革成果。
2015年,横溪坞村注册成立了安吉横溪毛竹股份制合作社,合作社成立至今,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股份制公司经营管理方式,按照章程来运作,实行民主决策,运行机制灵活,经营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县、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摸清底数,精准核算,变承包为量化入股。横溪坞村毛竹股份制合作社由村集体牵头,按照“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股份制公司经营管理方式,对自愿入社农户的竹林进行股权评估入股。在股份核算上,横溪坞村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评估过程中采取交叉评估,开展随机抽查,评估结果上墙公示,确保了整个量化入股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
活用政策,加强投入,完善竹林基础设施。股份制合作社成立后,明确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思想,在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户不用担心自己的竹林被征用的赔偿问题。合作社成立后仅2年就投入了31.5万元资金,将竹林全部进行了劈山抚育。同时,投入1.6万元对水毁林道进行快速修复,为竹林高效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竹林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节省了竹林经营成本。合作社还充分利用县内文件等对村集体和合作社流转和林道建设进行补助,增加了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
多元发展,高效经管,提升竹林综合效益。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将产、供、销各环节进行统一谋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使综合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在毛竹采伐、加工、综合应用方面对毛竹山进行多元开发,有效提高竹林的综合产出效益。
横溪坞模式的成功试点,为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从尝试探索到有效运作,关键靠队伍带动,村班子反复研讨,解决了耗时耗力过多的现状。在日常管理上,村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从部分入股到整村参与,重点在效益提升,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目前合作社的竹林基地面积已占全村竹林面积的97%,入社农户占全村农户的98%,近三年来,合作社总收入達865.88万元,利润438.96万元,平均每年每亩毛竹山的纯收益比农户自己经营收益高出20%左右,真正实现了富民增收;从个别承包到集体经营,核心在乡村治理,合作社的运管,体现了村“两委”的管理水平,成立之初,合作社就建立了规范的议事制度、监事制度和财务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香榧是绍兴市树,会稽山古香榧群是大自然赐予绍兴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现有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首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香榧是绍兴会稽山先民重要的历史遗存,也是绍兴富民林业的主导产业,更是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重要载体。2018年,市人大制定《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以法治促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古香榧群的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利用。《规定》实施两年多来,成效显著。
开展古榧树普查建档。全面掌握古榧树(群)家底,建立保护目录制度,摸查古榧树资源总量、分布状况、生长情况、树龄等基本情况,开展树龄80—99年古榧树后备资源普查,并给每株古榧树编写代码、登记造册、建档立案,将古榧树数据录入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古榧树挂牌工作。
编制发展规划和技术规程。组织编制《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和香榧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古香榧群保护发展的定位、目标、方向和措施。制订《绍兴市古榧树养护技术规程》,列入绍兴地方标准颁布实施,从健康等级评价、施肥用药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防灾措施等方面规范日常管理,统一养护标准。
划定保护范围边界。结合规划编制,划定8个乡镇和52个行政村的保护边界,并落实到图纸,明确古香榧群保护范围。同时,在古香榧群保护范围内设置11块古香榧群保护范围和保护核心区保护范围公告牌,明确保护范围和禁止行为。
加强休闲设施建设。持续发展森林旅游,建成总长度超380公里联通古香榧群的会稽山森林健身游步道系统,以及全长64.9公里的环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美丽公路。稽东千年香榧省级森林公园升格为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月华片区。诸暨推进以“香榧小镇”为主题的浙江省首批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相继建成赵家镇游客服务中心、香榧文化园等景区。
推进古树香榧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古树香榧产品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枫桥香榧”“嵊州香榧”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并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借鉴同类产品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稽山古榧”品牌建设推广方案》。
提升香榧管护水平。加强病虫害防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技术研究,实施古香榧群白蚁防治试点项目,古香榧群保护范围内设置土壤检测试验点7处、周边建设11套自动气象监测站。依托中国唯一的香榧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和“一树一档”古香榧树基础数据,组织开展香榧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良种选育工作;对急需保护的古香榧树,制订实施“一树一策”保护方案。
探索古榧树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在保障榧农利益的基础上,支持榧农通过转包、入股、租赁、合作等形式流转古榧树经营权,探索开展流转古榧树经营权试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古香榧群保护,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经营。
健全古榧树政策性保险制度。在全市范围做好古树名木公众责任保险基础上,在诸暨开展古榧树政策性保险试点,探索将所有权人作为参保对象的政策性保险制度。
持续强化监管执法。严控垦造耕地和全垦造林,加大对香榧原产地生态林的保护,将古香榧群保护列入属地乡镇网格管理,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及专项行动,依法打击乱砍滥挖、毁林种榧等违法行为。
浦江是香榧的发源地之一,香榧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浦江借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东风,通过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发放经营权流转证等系列举措,吸引工商资本投入香榧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走出一条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共富”之路。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林地股份制改革,破解香榧产业规模化经营瓶颈。2012年,浦江立足实际,在浙江省率先开展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林地经营新机制,鼓励林农林权入股,吸引工商资本规模投入林业产业发展。一是抓好林改村筛选确定。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基础上,选择村级班子强、群众基础好,流转后土地预期收益高以及入股土地基本成片、劳动力就业充分的村进行风险评估,再稳妥确定为林地股份制改革村。二是抓好三阶段规范操作。按照“清晰三个阶段、实施十二个步骤” 的思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扎实推进林地股份制改革工作。三是抓好股份合作社建设。浦江的林地股份制改革,有效解决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林地经营规模过小、过度分散的缺陷,破解了当前林地流转的瓶颈问题,有利于工商企业获得连片成规模的林地进行香榧产业的开发投资,既确保了林农的长期受益,又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和后劲。
坚持互惠互利,创新分红模式,增强林农支持香榧产业发展力度。利益分成是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核心,林地是林农赖以生存的资本,考虑到林地作为股份投资的特殊性和林农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浦江要求林地股必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资金股。浦江创造性提出“保底+递增”的分红模式:规定前20年,每年按照当年的省级生态公益林年度补偿标准分红;后三个10年间,按5%、10%、15%比例递增分取香榧青果的方式分红,但保底分红不少于300元/亩。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林地转让过程中林农只拿到眼前利益,不能享受长远利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模式,让林农与工商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每位股东既享有保底利益,又有分红的预期,有利于规避潜在的利益冲突,吸引工商资本入林,实现林业发展的和谐稳定。
实现三权分离,畅通投资渠道,扫除工商企业发展香榧产业障碍。浦江积极探索,于2014年12月出台了《浦江县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试行林地林木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新模式。特别是将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有效分离,允许经营权流转并发证确认,从机制层面突破现行林权管理制度制约林地转包、租赁不能办证的难点,促进林地向林业公司、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经营大户等经营主体集聚。银行凭借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可以直接发放贷款,打通工商企业投资香榧产业的渠道。经营权流转证的发放从制度层面保障流转双方政策权益,有效解决林地流转后农户不愿过户、政策不能过户、银行不敢贷款等问题,为工商资本投入香榧林业扫除障碍,为金融支持服务香榧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金东区现有林地40.7万亩,其中公益林13.1万亩,纳入中央财政补助的天然商品林10.4万亩,林地流转14.2万亩。近几年金东区开展林地股份制促进林农增收工作。位于金东区的金华市婺州蜜梨专业合作社是金华开展林地股份制促进林农增收工作的一个缩影。
金华市婺州蜜梨合作社2003年成立,是金东区一家股份制、开拓型、紧密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金东、婺城、兰溪等县(市)蜜梨种植、购销大户组成。通过合作社的合理运维,种植农户收益普遍超1万元/亩·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引进品种,精心种植。婺州蜜梨起源于江东镇横店,是在当地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方特色名果,并通过了“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的认证。栽培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果品质量的统一性和商品性,品种的好坏也影响着果品品质。合作社把引进优良品种和提高广大社员整体栽培技术水平放在首位,每年根据梨树生产需要至少举办4—5期技术培训班,进行现场蜜梨指导生产,还组织社员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先进栽培技术及生产经验。
拓展销售,提高效益。在金东区农业农村局、文旅局、供销社和江东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积极拓宽销售渠道。2006年开始每年组织人员赴广东、福建等省宣传,获得客商的认可,并签订购销合同。2008年婺州蜜梨抓住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的契机,通过层层筛选成功打入奥运会上海赛区,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产品也畅销上海各大型超市。除此之外,还在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直销区,销售正宗婺州蜜梨优质果品,并与当地大型超市建立长期供货协议。通过多方努力,婺州蜜梨的销售情况良好,销售价格优于普通蜜梨,广大社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蜜梨品牌,不断擦亮。2019年12月24日,婺州蜜梨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申请,成为金东区首个由农业农村部认证通过的地标产品。2016年婺州蜜梨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婺州”牌蜜梨被认定为“金华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婺州”牌商标被认定为“金华市著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并多次在省、市平台水果展示会上荣获“金奖”。2020年金东首届婺州蜜梨地标文化節在江东镇横店村开幕,现场举行的“梨王争霸赛”活动吸引了四方梨友、八方来客。
永康,山川秀丽,风景宜人,素有“竹乡”“杨梅之乡”美称,是永康人心里的“城市后花园”“天然氧吧”。借助这一地理优势,2021年4月30日,“永祥文旅小镇”党建联盟在江南街道山门头村正式挂牌成立;5月1日,位于山门头村的岗谷岭景区16个游乐项目试营业。永祥文旅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景区开启试营业,全域旅游发展迈大步。山门头村位于江南街道永祥片区,近高铁南站、金丽温高速路口和新330国道,村庄自然环境优美,素有“杨梅之乡”的美称。在认真考察全村的建设现状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该村决定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发展运动、采摘、亲子旅游产业,做精做深杨梅文化、农耕文化。
“村民自愿入股,收益按股分红”创新公益林股份经营。2019年,山门头村“两委”就着手开展旅游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成立汕门头旅游开发公司,邀请乡贤郎品献担任公司法人代表,由其带头出资投入前期建设。该村引进多家旅游规划公司设计方案,并与市有关部门和街道党工委反复论证,最终决定打造集“吃住玩游学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乡村旅游综合体——岗谷岭景区。汕门头旅游开发公司注册资金通过本村村民现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募集,采取政企分离式管理,所有股金专款专用走公司账户,每月将财务收支报表在“三务公开栏”公示,并在主题党日活动上公开“唱收唱支”,保证村民股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率。
“四大优势”潜力无限,永祥文旅产业蓄势待发。岗谷岭景区的试营业是永祥全域旅游建设迈出的第一步。永祥位于永康南部,生态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丰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发展文旅产业既是永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永祥乡村振兴、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永祥区位优势显著,距离永康南高速路口仅100米路程;距离永康客运中心、高铁南站仅3公里,车程只需5分钟。在自然环境上,永祥给人以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好印象,是山水田园游的好去处。近年来,各村还以农房改造、“十有十无”村创建、A级景区创建等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文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立党建联盟,通力协作助推经济繁荣发展。2021年4月30日,江南街道“永祥文旅小镇”党建联盟在山门头村授牌成立。联盟将围绕“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紧扣“永祥文旅小镇”建设发展需求,通过整合机关部门、辖区各村党支部、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党建资源,充分发挥党建联盟组织协调优势和服务保障作用,推动永祥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串点成线、整片建强。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衢州探索发展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致力将衢州森林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进林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开通“两山”转化绿色通道,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经济、幸福产业。
高效管理,深化林地地役权改革。2020年,衢州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在江山雪岭保护地合作探索开展公益治理“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林地权属的基础上,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当地村之间签订地役权委托协议,将集体林地交由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实现占比80.7%的集体林地的统一管理。
资智齐入,深化林业经营权改革。为推进林权流转机制改革,2019年市林业局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下发《衢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从林权流转信息发布、流转程序的规范等环节做好服务,使林地经营权流转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各县也相应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将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集体所有权、林农承包权和林地经营权三权分置。
创新抵押,深化林权金融改革。结合森林资源可评估、抵押、入股、融资特性,进一步扩展林木抵押种类,将油茶、香榧等经济性强但种植风险较高的林木全部纳入抵押贷款范围。根据浙江省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全市476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40元/亩,鼓励村级或个人将公益林年补偿收益作为质押物进行贷款,贷款额度最高可放大至年度公益林补偿金收入的15倍。衢州首创“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和绿色保险,投保珍贵彩叶树,助力乡村振兴。
衢州林权的深入改革,打开了衢州林业“两山”转化通道。衢州释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潜力,林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以及区域块状产业集群;竹木加工产业转型有力,龙游县被列为浙江省竹产业提升发展试点示范县,并依托“浙江大竹海”走生态富民新路,获得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油茶产业打响国字号品牌,《衢州市油茶产业转型升级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出台,建成常山县油茶产业示范县,被授予国家级称号,还举办了文化节,率先发布价格指数,建成“一瓶一码”产品追溯体系。衢州拓宽了林农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一亩山万元钱”模式助推林农增收,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打造“绿色银行”,盘活村集体的森林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林地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近20亿元;开创林业绿色金融的新模式,柯城区首创“一村万树”绿色期权,被评为2019年浙江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并被省委、省政府发文推广。衢江区先后出台相关政策破解农户山林“流转容易办证难”的问题,龙游县林水局与龙游农商银行签订“林业+金融”战略合作协议,解决林农及林业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困难问题。此外,各县市积极创新油茶、森林碳汇、野生动物等方面相关政策,不断尝试出新。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主动融入“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及省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窗口”作用,开化立足县域实际,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打通“两山”转化“最后一公里”,走出一条生态资源变资产资本的“开化路径”。
注重机制创新,助力绿色金融落实落细。第一,深化银林合作。与开化县农商行签订《“党建联盟林银共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林银共赢战略平台,为林农予以授信服务优先、利率优惠等政策支持,推动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创新。同时开展以生态环境导向的EOD开发模式试点。第二,简化贷款流程。开化实行转贷免评估,林农可凭借属地乡镇政府开具的森林状况证明,五年期内转贷免除评估,每年可为借款人节省大量成本,有效缓解林农转贷压力。第三,优化资本上山。按照省政府支持工商资本投资林业产业的要求和意见,开化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工商资本投资林业产业的实施意见》,建立工商资本与林农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制定和完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补助政策,鼓励引导国企、个私等工商资本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森林康养、林木良种选育推广等林业特色产业。
注重模式创新,助力绿色金融高质发展。第一,首创碳汇价值质押贷款。开化在浙江省首创“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多种质押物联体贷款模式,并创新采用“森林碳汇储量+森林碳汇增量”林业碳汇组合质押模式,提高碳汇质押贷款融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拓宽林权抵押贷款覆盖范围。第二,首建森林银行融资模式。以国有企业为运营主体,以林业资源收储、招商开发、有偿权项变现为目标,对县域内碎片化的森林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在实现农户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有资金投入林业产业。第三,首推GEP核算场景应用。深入推动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以数字化改革有效解决“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问题,同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当工程项目建设造成GEP数值负增长时,可进行横向生态补偿。
注重风险防范,助力绿色金融持续运行。第一,覆盖森林保险。开化以满足不同树种和特有灾害的保险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低保费、高赔付”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来降低经营风险。在原有林木政策性火灾保险、林木政策性综合保险和林木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随后又创新推出多种险种,拓宽保险范畴。第二,推动兜底融资风险。通过“森林银行”为农户给予融资担保及增信服务,农户可以凭借入股/流转的股份进行抵押贷款。建立“联体互保”的森林碳汇质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林业碳汇质押+远期碳汇融资+林业碳汇保险”新模式,解决“担保难”等问题。第三,建立绿色资金风险池。将林权抵押贷款纳入绿色资金风险池,按照政府70%、银行30%的比例出资,对林权抵押贷款进行分段风险补偿。县政府对“期末不良率”小于2%、完成当期贷款目标,全额放款,贷款综合费用不超过同期国家贷款基准利率30%的贷款银行,按林权抵押贷款月均增量的0.5%给予财政奖励,对合作担保公司超过上年度担保总额部分给予1.5%的财政獎励。
位于臺州市黄岩区西部的布袋坑村,总人口465人,土地面积244.6亩,林地面积1.3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8%。近十年来,村里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先后被评为省级旅游强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省级历史文化村、台州市乡村旅游示范点、省公益林建设十强村,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布袋坑村从一个曾经的“空心村”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逆袭,得益于国家林业股份制改革和林业金融改革等林改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加强主体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林业股份制改革是项目开发实现的前提。2014年以来,黄岩区开展林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布袋坑村成立以村支书为法人的村集体股份制专业合作社。村两委班子为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制定股份制合作社章程,确定实施方案:一是林地承包份额,继续按林业有关政策规定保持林权证上的份额不变;二是开发后按本村在册人口数分红,明确在户人员必须要遵守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如有违反者按规定处罚,并扣除当年的分红;三是分红比例的30%作为公积金用于基础设施等建设,剩余的70%用于林农分红。政策形成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按村民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终意见达成一致,签订林地流转协议,将村所有林地100%流转到合作社,并通过股份制合作社章程等相关事项。
善用林业金融,解决资金问题。林权抵押贷款破解了林农贷款因没有合法有效抵押物而导致的“担保难”的问题。2010年,布袋坑村用2000亩毛竹林向农村合作银行做贷款抵押,贷款金额为150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以及林区道路建设。通过规模化统一经营,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通过《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通知》政策的支持,对全村8980亩公益林进行林木火灾保险投保,为景区安全做强有力的保障。景区二期工程投资500万元,资金筹集方式为“股份制合作+工商资本+村民资金入股”形式。2017年,黄岩区出台《黄岩区公益林收益补偿金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布袋坑村的8980亩公益林每年的补偿金高达近25万元,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利用公益林收益补偿金质押贷款,向农信银行做质押申请贷款300万元。此外,工商资本投资100万元,不足部分由村两委班子和村民资金入股,按比例分红。二期景区实现全村人均增收8000余元。
完善林旅融合,发展生态经济。在国家林改政策的支持下,布袋坑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在保护森林生态的同时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化“绿色”为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森林产业,让古老的山村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实现生态富民,助力共同富裕。
龙泉作为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龙泉以全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等重大战略机遇,聚力“思维变革、机制重塑、整体提升”,建成了龙泉“益林富农”多跨场景应用系统。
思维变革,建成“益林富农”多跨场景。其一,吃透要义。龙泉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提升服务管理质效”为目标,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林业改革、林业保护、林业经济、林业服务、林业治理全过程。其二,指标归集。按照“V”字模型建设架构,龙泉聚焦“山到组、钱到户、贷到手、活经济、解纠纷、防微腐”等重点,开展业务梳理与综合集成,深化信息归集和数据利用。其三,场景集成。在指标归集、数据集成、智能分析、结果归集的基础上,创新集成“一舱两端”三大界面。
机制重塑,提高数字政府服务效能。其一,纵横贯通。横向联动林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等部门与社会团体、金融机构、投资经营者,纵向贯通县、乡、村、组、户,围绕每项核心业务的最小子项,模块化确定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建立各业务各环节数据需求指标体系,系统推进跨行业、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和数据分类归集汇聚,集成打造“益林富农”数据专题库。其二,流程再造。聚焦5项核心业务,按照“一件事”理念,推进流程优化重构,大大减少了各类不必要的“人工环节”“中间环节”,实现多步并联、一步到位的智能高效办理。其三,制度重塑。找寻基础性和牵引性的改革突破口、制度重塑点,创新落界确权、绿色金融、经营开发三大机制,配套完善全流程的跟踪、评估、纠偏体系,出台《龙泉市集体林权流转市场交易制度》《“益林贷”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益林富农”生态信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山林纠纷诉源治理”、掌上生态公益认养等整体智治新模式。
整体提升,绿水青山奔向山区共富新路。其一,确权明责,实行生态最严保护,守好绿色“宝藏”。首创公益林数字化改革,“数字智能落界+人工现场勘验”模式精准率从原来的86%提至99%以上,2020年度补偿金发放到户率从75%提至100%。龙泉率先开展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颁发全省第一本地役权证,实现百山祖国家公园通过国家验收。还推进了“卫星遥感+物联网感知监测+人工巡防”多元化立体保护体系建设,实现了“天眼+地眼+人眼”天地空一体化动态监测。其二,多跨协同,推进线上便捷服务,方便群众办事。依托“浙里办”平台,为林农提供一键式智能服务。将公益林补偿金发放流程简化为由县到户“一键直达”。建立生态资源流转中心,实现林地流转“一键交易”。银行集成林农各种数据,进行集中授信,实现林农“一键贷款”。其三,赋权搞活,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唤醒沉睡资源。充分实施龙泉首创的全国林地经营权流转证、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等制度。创新打造涉林贷款“益林贷”绿色金融集成产品,设计推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地役权补偿质押贷款、村级合作社担保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林下经济、油茶气象指数保险和林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
庆元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驰名中外的“中国香菇城”、养生寻梦的“中国廊桥之乡”。庆元“九山半水半分田”,农民人均收入60%以上来自林业及其相关产业,林业在县域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庆元是浙江省林改模范县和中国百个林改典型县之一。近年来,庆元立足山区林业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深入开展以林权抵押贷款、林权信息化、林权流转、森林保险及林业产业发展等为重点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林业三定以来,庆元农村70%以上的集体山林以自留山、责任山的形式实行分山到户,极大地调动广大林农的林业生产积极性。面对一主多山、一山多主与土地山林抛荒失管的情况,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出台政策,一方面鼓励外出和无经营能力的农户将山林以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给有经营能力的大户;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留守农户和林业经营大户以联户经营、林地入股等方式组建股份制家庭林场,走林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发展路子,增加林地产出效益和林农收入。
股份制家庭林场是一种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制为目的的新型家庭林场模式,是以林权入股联合经营,按股分红的经济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庆元共培育股份制家庭林场220多家,经营面积近10万亩,形成了“家庭内部股份制、合作造林股份制、联户经营股份制、集资型股份制”四种类型的股份制家庭林场。
深入调研,摸清底细。县政府组建专题调研组会同林业部门,深入农村、农户和山头地块,对农户的林业经营的规模、质量等情况以及林权流转情况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股份制家庭林场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夯实基础。特别是对林权流转双方的真实意愿和思想顾虑进行分析研究。
制定政策,扶持发展。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县政府相继出台股份制家庭林场发展若干意见、股份制家庭林场认定标准、农业产业提升若干政策意见、竹产业转型提升工程、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流转扶持等政策。一方面对林权流转进行补助,鼓励自愿、合法、合理、规范流转;另一方面对家庭林场的林业产业发展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做大做强家庭林场和林业产业。
典型引路,规范发展。在培育股份制家庭林场的过程中,庆元坚持发展、规范、提升并举。针对用材林、毛竹林、水干果林等不同发展类型的家庭林场,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建设标准,推行目标管理,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同步,促进家庭林场规范化发展。对一批发展规范、示范作用强的家庭林场给予“龙头企业”待遇,加大基础设施、装备投入等方面扶持力度。通过规范管理,一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为全县家庭林场发展树立了榜样。除了收揽荣誉,這些股份制家庭林场每年还为当地老百姓创造了一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甜橘柚基地,促进了甜橘柚产业的发展。
挖掘内涵,百花齐放。在培育和发展股份制家庭林场中,政府部门不搞“大包办”,不下强制命令,遵循自愿合作原则,允许以各种形式发展家庭林场,政府对各种不同经营类型的家庭林场进行分类指导,深入挖掘和提升,推进股份制家庭林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