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2021-01-22范陈伟姜晓东吴旭干成永旭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幼体河蟹网箱

范陈伟 姜晓东 吴旭干,3 成永旭,3

(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 201306;2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3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130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重要的养殖水产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1]。河蟹养殖一般分3个阶段,分别是蟹苗培育阶段(初孵幼体至大眼幼体)、扣蟹养殖阶段(大眼幼体至扣蟹)和成蟹养殖阶段(扣蟹至成蟹)[2]。我国在扣蟹养殖发展初期,主要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蟹苗进行养殖。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蟹苗自然资源迅速下降,已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3]。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攻克河蟹蟹苗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蟹苗的批量生产,打破了完全依赖用野生苗种进行扣蟹养殖的局面,为我国扣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4]。20世纪末以来,随着河蟹育苗逐渐由工厂化向土池生态化发展,我国扣蟹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扣蟹产量从1998年的1.75万t增加至2018年的6.2万t,并表现出进一步增长的趋势[5]。

随着河蟹土池育苗技术和扣蟹养殖技术的日趋完善,扣蟹产量逐年增加,扣蟹价格也随之迅速下降,这使得扣蟹养殖业逐渐处于薄利竞争的状态。为了降低扣蟹养殖成本,部分养殖户使用小规格亲本所产蟹苗进行扣蟹养殖。小规格亲本所产的子代养殖性状低劣,混入市场后易导致河蟹种质资源退化,因此扣蟹售价也往往较低[6]。与之相反,虽然大规格亲本所产子代生长优势明显且扣蟹售价较高,但大规格亲本收购成本较高,且大规格抱卵蟹有着越冬成活率低和抱卵率不稳定等缺陷,导致蟹苗售价偏高,增加了扣蟹养殖成本[7]。出于对扣蟹养殖成本及最终收益的考虑,目前扣蟹养殖所用的亲本规格范围较广,如何挑选规格合适的亲本所产大眼幼体用于扣蟹养殖,成为养殖户关注的问题。本试验以不同规格河蟹亲本所产子一代为研究对象,探索亲本规格对其后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扣蟹养殖过程中亲本规格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表1 不同规格河蟹亲本的平均体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大眼幼体来源

河蟹亲本于2017年11月采自常州市金坛水产站河蟹养殖基地,均为2龄长江水系池塘养殖河蟹成体,雌蟹体质量为90~210 g,公蟹体质量为140~310 g,选择肢体健全、健康有活力的个体用于试验。亲本活体运输至上海海洋大学如东河蟹遗传育种中心后,根据其体质量分为4个规格等级(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进行后续试验。每组均挑选60只雌体和30只雄体,将各规格亲本分别放入4口条件相似的试验池塘(长×宽×深为14 m×11 m×2 m)中,池内海水盐度为18左右,池四周设有防逃围网。亲本入池2 d后开始投喂冰鲜带鱼,日投喂量为亲本体质量的2%~5%,具体根据残饵和水温情况灵活调整。4种规格亲本的平均体质量见表1。

2018年1月中旬排干池水,剔除交配池内的所有雄蟹,同时检查雌蟹的抱卵情况,各组雌蟹的抱卵率均超过了90%。随后在相同的室外条件下开展亲本越冬、挂笼和幼体培育等工作。2018年5月上旬将淡化之后的大眼幼体运送至上海海洋大学崇明竖新基地,用于进一步的扣蟹养殖试验。

1.2 养殖管理

试验设置16个面积相等的围隔(7.8 m×7.8 m)作为养殖池塘,围隔四周设有双层防逃网,防逃网上缘设置25 cm高的PE塑料防逃围板。为保持试验组水质一致,围隔之间水体相互连通。每个围隔中间有1个长×宽×深为6 m×4 m×0.7 m的水坑,水坑四周的平台上种植水稻以净化水质。为了便于采样和回捕扣蟹,在水坑中用毛竹架设1个长×宽×高为2 m×2 m×1 m的网箱,网片孔径为0.425 mm,网箱内外缝有30 cm高的防逃塑料板。每个网箱中放入约1 500只大眼幼体,每个规格组设4个平行网箱,网箱内放置伊乐藻供幼蟹隐蔽和蜕壳。日投喂破碎料量为1~5 g,根据气候、水温和摄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河蟹在大眼幼体以及豆蟹阶段蜕壳频率高、成活率不稳定。为避免各网箱之间成活率差距悬殊,影响最终生长性能的比较,6月中旬将每个网箱内豆蟹的数量调整为400只(雌、雄各半),并将网箱内的伊乐藻替换为水花生,继续进行豆蟹至扣蟹阶段的养殖。每天17:00投喂配合饲料,投饲量为幼蟹总体质量的1%~6%。网箱中设有小型食台,每次投喂4 h后,观察并记录饲料残留情况,据此调整次日的投饲量。定期清理水花生,使其密度适中,防止其疯长造成扣蟹缺氧和水质恶化。每隔20 d左右用聚维酮碘对养殖网箱消毒,每隔3~4 d换水1次,以保证水质符合扣蟹生长要求。

1.3 数据采集

1.3.1 幼蟹生长性能

调整密度时统计每个网箱内豆蟹的数量,并称量,据此计算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成活率、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和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调整密度后,每月20日用抄网从每个网箱中各采样200只豆蟹,雌、雄各半,用干毛巾轻轻擦拭蟹体表水分后,采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精确到0.01 g),准确记录每只扣蟹的性别和体质量,据此计算每个月的WGR和SGR,计算公式如下。

增重率(WGR,%)=100×(W2-W1)/W1

(1)

特定生长率(SGR,%/d)=100×(lnW2-lnW1)/(t2-t1)

(2)

式(1)~(2)中:W1和W2分别为日龄t1和t2时各组蟹的平均体质量(g)。

1.3.2 幼蟹的成活率、早熟率、平均体质量、产量和规格分布

养殖试验于11月20日结束。随后将网箱内的扣蟹全部捞出,分别统计每个网箱中雌、雄蟹的存活数量,并根据张列士等[8]的方法判别扣蟹是否性成熟,据此计算成活率和1龄性早熟率。根据每个网箱中统计的正常扣蟹和1龄性早熟扣蟹的总体质量和数量,分别计算雌、雄扣蟹和早熟蟹的平均体质量,并据此计算每组正常扣蟹、早熟蟹的产量以及总产量。对捕获的所有正常扣蟹按体质量进行规格划分,雌、雄各分为4个等级:0~1.99 g、2.00~3.99 g、4.00~5.99 g、≥6.00 g,分别统计4组扣蟹各规格等级所占的比例。

表2 不同规格亲本的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养殖性能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Levene法对所有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当不满足齐性方差时对百分比数据进行反正弦或平方根处理。采用ANOVA法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取P<0.05为差异显著。用EXCEL和GraphPad Prism软件绘制相关图表。

2 结果

2.1 生长情况

不同规格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养殖性能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组豆蟹的平均体质量无明显差异,均在0.43 g左右。4组豆蟹的成活率和增重倍数同样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图1为不同规格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体质量变化情况。无论是雌体还是雄体,各组扣蟹在8—11月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的规格差异相一致,即大规格亲本子一代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小规格亲本子一代。就雌体而言,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显著低于Ⅳ组幼蟹(P<0.05),Ⅱ组和Ⅲ组幼蟹的体质量相近,均介于Ⅰ组和Ⅳ组幼蟹之间(P>0.05)。就雄体而言,Ⅳ组幼蟹在9—11月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而在8月时仅显著高于Ⅰ、Ⅱ两组(P<0.05)。

扣蟹养殖期间增重率(WGR)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随着养殖时长的增加,各组幼蟹雌、雄个体的WGR均呈下降趋势。就雌体而言,Ⅳ组幼蟹在7—8月的WGR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而在10—11月的WGR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就雄体而言,Ⅳ组扣蟹在7—8月的WGR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余各时间段内各组WGR无显著差异。各组幼蟹特定生长率(SGR)的变化趋势以及差异性与增重率(WGR)相似(见图3)。

2.2 成活率、早熟率、产量和规格分布

不同规格亲本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差异见表3。就平均体质量而言,各组扣蟹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加而增加,其中Ⅳ组扣蟹雄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并且Ⅳ组扣蟹整体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各组扣蟹最终产量的差异情况与平均体质量相一致,同样是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加而增加,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扣蟹最终的成活率差异较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扣蟹中均未发现1龄性早熟个体。

各组养成扣蟹规格分布情况见图4。4组扣蟹的体质量主要集中在2.00~3.99 g和4.00~5.99 g的规格区间,雌体中这2种规格分别占各组扣蟹总数的83.22%、83.17%、83.26%和71.63%,雄体中这2种规格分别占各组扣蟹总数的84.90%、85.72%、85.06%和64.06%。无论雌体还是雄体,Ⅰ组扣蟹0~1.99 g规格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此外,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P<0.05),而该组≥6.00 g规格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

表3 不同规格亲本子一代扣蟹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差异

3 讨论

3.1 生长性能差异

河蟹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是河蟹养殖中极为重要的经济性状,是衡量河蟹苗种质量的关键指标,关乎蟹种培育阶段的经济效益和成蟹阶段的进一步养殖[9-10]。本研究以来自同一养殖群体的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作为亲本繁育大眼幼体,并将其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扣蟹,通过比较各组蟹苗在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以及最终产量的差异情况,探讨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幼蟹在相同养殖环境和管理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大规格亲本后代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小规格亲本的,亲本规格与其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本试验中,不同规格亲本子代的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河蟹体质量、大小和增重率等与生长相关的经济性状均拥有较高的遗传力,其表型性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因而在后代的生长性状上得以体现[11-12]。这说明对大规格河蟹亲本群体的连续多代选育可能有利于生长性能的变异逐步积累,并能够稳定遗传下去,进而达到改良中华绒螯蟹生长性状的目的,因此,通过选择育种提升甲壳动物的生长性能潜力较大[13-14]。

3.2 养殖效果差异

本试验中Ⅳ组扣蟹的最终产量稍高于Ⅰ组扣蟹,结合优质蟹种售价较高的特点,足以证明大规格亲本后代的经济效益优势[15]。虽然Ⅳ组扣蟹的平均规格较大,最终产量较高,但成活率相对较低。研究发现,蜕壳期间受到同类干扰以及蜕壳后同类相残是扣蟹养殖阶段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的养殖空间中,平均规格较大的群体往往成活率较低[16-17]。由此可见,本试验中Ⅳ组扣蟹的整体成活率较低可能与其平均规格较大和产量较高有关。本试验4组扣蟹中均没有观察到1龄性早熟个体,而2017年在相同网箱中养殖的扣蟹,其1龄早熟率为2%~4%[18],这可能是由于2018年7—8月阴雨天较多,水温较低,扣蟹养殖期间积温较低,因此扣蟹1龄早熟率也较低。

综上,通过对中华绒螯蟹不同规格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状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养殖性能有一定影响,大规格亲本所产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均好于小规格亲本,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猜你喜欢

幼体河蟹网箱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