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1-22奚海翔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5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根管

奚海翔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根管狭窄属中老年人多发疾病,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遗传、损伤等,可导致患者疼痛及运动受限等临床症状[1]。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根管狭窄多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方案,保守治疗方案以牵引、按摩、推拿等为主,远期疗效不佳[2]。椎间孔镜技术属神经根松解减压手术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本次研究总结分析我院相关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研究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设定为2019年5月-2020年6月,择取样本共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为依据,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汇总统计两组各项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组男女性别比值为22:18,年龄跨度范围值48-77岁,均数(62.28±2.78)岁,病程区间8个月-4年,均数(2.46±1.08)年。对照组男女性别比值为20:20,年龄跨度范围值46-72岁,均数(62.02±2.71)岁,病程区间7个月-4年,均数(2.38±1.05)年,基线资料差异对本研究结论无不良影响(P>0.05)。

纳入标准:CT、MR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侧隐窝或神经根管存在狭窄影像,无腰背部重度疼痛,足背动脉正常搏动,临床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腰椎肿瘤、腰椎滑脱失稳及其他无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后路开放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术,全麻后医师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双侧髂嵴与肩部垫高,保持腹部悬空状态。C臂机透视确定病变区域间隙,棘上韧带规范化切开,妥善剥离椎旁肌,并实施外侧牵拉操作。充分暴露椎板间隙区域,上位椎板部分下缘区域及椎间上下关节突内侧1/3部分咬除,黄韧带去除后内侧牵开硬膜囊,充分暴露突出椎间盘。清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如患者合并侧隐窝狭窄需实施扩大操作,并去除神经根腹侧区域骨赘。完成上述操作后牵拉神经根,如左右正常摆动幅度约为1cm则手术成功。伤口冲洗后留置引流管,常规分层缝合处理。

研究组患者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患者体位为俯卧位,双侧髂嵴与肩部垫高,保持腹部悬空状态。C臂机检查确定病变区域间隙,利用穿刺针穿刺至病变区域椎间隙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尖部位置及椎间孔区域,软组织常规扩张。完成上述操作后采用环锯辅助完成病变区域椎间孔成型操作,置入工作通道与椎间孔镜。镜下辅助采用髓核钳、蓝钳、曲性髓核钳等,将病变椎间盘、侧隐窝增生、椎间孔黄韧带组织及突出椎间盘取出,并将上关节突尖部区域磨除,松解压迫状态的神经根后侧及腹侧、硬膜囊腹侧、外侧区域,确保对侧神经根充分显露,直至镜下检查存在硬膜囊及神经根搏动,退出工作通道。完成上述操作后常规缝合皮肤组织,依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指导其完成恢复训练。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腰椎治疗评分)、ODI评分(腰椎功能障碍评分)、VAS评分(疼痛评分),依据上述评分指标改善情况及临床症状好转情况评估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

组别 JOA评分 ODI评分 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0) 14.48±4.05 22.47±3.62 60.58±1.29 20.77±0.65 6.48±1.27 1.29±0.35对照组(n=40) 14.45±1.42 18.46±2.75 60.72±1.38 26.49±1.12 6.35±1.31 2.18±0.42 t值 0.043 5.437 0.456 27.229 0.439 10.035 P值 0.965 0.000 0.649 0.000 0.661 0.000

2.2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符合优良标准共38例,占比95.0%,对照组符合优良标准共29例,占比72.5%,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属临床多发腰椎疾病,其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患者主要病理特征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溢出并进入椎管内部,腰椎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导致神经根受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及坐骨神经、股神经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管狭窄可导致行走根与出口根受压,引发间歇性跛行、下肢感觉障碍及疼痛,需通过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3]。

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根管狭窄多采用椎间盘开放切除术治疗干预,该术后采用融合、减压等操作可缓解疼痛等症状,其主要缺陷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腰椎结构损伤严重[4]。椎间孔镜技术属微创手术治疗技术,术中可有效保护后路结构组织,预防常规手术所致节段稳定性降低等问题,可缓解疼痛,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与椎间盘开放切除术等基础性手术方案相比,椎间孔镜技术手术创伤面积小,疗效及安全性均显著提高[5]。

总结分析本次研究,研究组患者术后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优良率更高,可认为椎间孔镜技术有助于改善术后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由此可知,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疗效显著,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根管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根管显微镜联合超声技术治疗阻塞根管的效果观察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治老年钙化根管的应用
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根管再治疗术后疼痛的影响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