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观察

2021-01-2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韩 峰

(江阴市人民医院TCD室 江苏 江阴 214400)

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发生的交通事故和建筑工程事故较多,导致颅脑外伤的患者增多[1]。该疾病具有危急重的特点,而且并发症也比较多,其中脑血管痉挛是常见的一种。此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是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常见原因。脑血管痉挛会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容易引起缺血性脑梗死、脑水肿等改变,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2]。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较方便有效的,能随访观察患者颅内血流供血状况的诊断检测方法,动态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时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措施的依据。经颅多普勒(TCD)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颅内动脉血管疾病重要的方法之一,具有方便,可床边检测,检查结果重复性好等特点。本次研究就针对经颅多普勒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应用意义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28例脑血管痉挛患者和28例无脑血管痉挛的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可以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符合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所有患者均经过医院的伦理委员会,自愿参与并且签署了同意书。观察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15人和13人,年龄最小为21岁,年龄最大为71岁,平均(38.96±1.27)岁,GCS评分13~15分6例,9~12分9例,≤8分13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16人和12人,年龄最小为22岁,年龄最大为69岁,平均(38.98±1.35)岁,GCS评分13~15分7例,9~12分10例,≤8分11例,以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检测,通过SONARA/TEK型TC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进行检测,同时经枕骨大孔探查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在不同时期血流速度、不同时期搏动指数PI方面的差异以及观察组患者不同GCS评分情况下VMCA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检验相关数据,对不同时期血流速度、不同时期搏动指数PI、不同GCS评分情况的VMCA的检测数据进行t值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血流速度比较

观察组的1d、5~7d、14d的血流速度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期血流速度比较

2.2 不同时期搏动指数PI比较

观察组的1d、3d、5d、7d、14d搏动指数PI分别为(0.80±0.26)、(1.00±0.18)、(1.13±0.21)、(1.05±0.20)、(0.91±0.25),对 照 组 的 的1d、3d、5d、7d、14d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5±0.24)、(0.80±0.17)、(0.85±0.21)、(0.88±0.19)、(0.87±0.24),两 组 对 应 的t值 分 别 为2.5875、10.2084、8.8019、4.0362、3.2067,P值分别为0.0124、0.0000、0.0000、0.0002、0.0023,对比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搏动指数PI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GCS评分的VMCA的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在13~15分、9~12分、≤8分的VMCA检查结果为(89.54±8.33)、(118.72±23.41)、(161.35±25.46)。对照组在13~15分、9~12分、≤8分的VMCA检查结果为(72.25±8.36)、(100.25±3025)、(145.63±2.36)。两组数据的差值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的t值分别为13.6798、10.0239、13.4045,P值均为0.0000。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外伤患者,脑底动脉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液成分的刺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底动脉痉挛,颅底动脉的痉挛程度和痉挛血管范围受患者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量、以及病程时间等因素有关,重症脑外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大量出血的患者常出现较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较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增加,会进一步加重颅内供血障碍,容易引发不可逆的颅内高压甚至脑死亡状态。因此及时、动态了解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动态了解颅底动脉的血管痉挛状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控制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控制颅内压对于干预脑外伤或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TCD可以通过血流速度频谱获得血流动力学的信息,并了解脑底血管痉挛状态,对于神经外科医师及时药物或手术干预患者病程,控制病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比于血管磁共振、CTA、脑血管造影等脑血管检查,TCD监测脑外伤患者还具有方便、能进行床边检查、适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优点,TCD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检查过程对患者无痛苦,只要控制好超声能量,对患者安全无害。虽然目前临床上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是脑血管造影,该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较高,但是属于一种有创性的诊断方法,需要注入造影剂,而且诊断价格较昂贵,相关检测人员在操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操作困难,患者对于这种诊断方式的接受程度不高,所以目前无法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3]。TCD检测的常用指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PI,能够较全面的反映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能够反映颅底动脉痉挛状态,也能够反映动脉血流阻力状态,对颅底动脉痉挛及颅内压评估等都有一定价值,与血管磁共振、CTA、脑血管造影等脑血管检查相比,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价值。PI值能较好地反映血管顺应性和血流阻力。脑外伤或颅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会出现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的情况,当脑水肿及颅内高压时,动脉血流阻力增大,会影响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但阻力血管高阻力状态时,对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影响较大,会出现PI增大的现象。当患者原先PI正常,出现脑血管痉挛后,又出现PI增高,需警惕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情况的出现,密切随访检测TCD,神经外科医师可以动态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使用药物控制血管痉挛及时纠正患者的病情恶化。在颅底动脉血流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颅底动脉血流速度能够反映动脉的痉挛状态,血流速度越快,痉挛程度越重。但如有较严重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不能维持较正常的血流量时,脑血流量灌注减少,此时血流速度不能很好反映动脉痉挛程度。因此,TCD检测与诊断需要综合分析评估,才能得出较准确诊断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TCD检测,大脑中动脉是较理想的监测血管,但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对颅底动脉的全面检测能更全面地反映出颅内各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患者颅脑外伤部位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部位的差异,会导致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分布也有差异。Muttagin(1991)对1例外伤后SAH后的颅内血管痉挛用TCD检测脑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示脑血管痉挛恢复是从近端向远端发展的[4]。

另外,临床上也经常出现因血管性头痛就诊的患者,通过TCD检测常能发现异常的血管痉挛表现。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人体脑血管壁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TCD检测了解血管痉挛状态的动态变化,通过血管扩张剂在病程中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抑制脑血管痉挛[5]。

由此可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其无创、安全、方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对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剧烈头痛?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