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21-01-22尹枭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气管螺旋支气管

尹枭孟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在我国目前医疗技术与卫生的发展下,呼吸系统诊断对于螺旋CT的应用逐渐广泛,螺旋CT可以通过对整个胸部完成资料收集,进而有效的规避了疏漏病情因素引发的误诊。螺旋CT对于诊断肺部疾病、器官以及支气管的病情上具有较为重要的使用价值[1]。为了探究螺旋CT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现对2019年6月到2020年5月收容的72例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予以调查,效果较好,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本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容的72例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予以调查,以红蓝球法均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44~78岁,平均(60.11±1.1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43~77岁,平均(61.24±1.32)岁。以上两组数据收录后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既往水平一般诊断措施,具体流程与程序为:为本院办理住院手续的患者予以功能诊断,对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询问,结合患者主诉与临床观察对疾病病情进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观察组患者予以螺旋CT检查,根据相关临床规范与诊断标准,其主要内容为:指导与协助患者将双手举高,采取抱头动作仰卧或者侧卧姿势进行诊断,诊断仪器为螺旋CT(型号:GEBRIVOCT325),其主要参数可调整为:层厚参数:9.9mm,螺距参数为11.4mm,管电压调整为115kV,管电流可设置为100mA,设置为520×520矩阵模式。以上参数完成调整后,准备对患者进行扫描,利用专业处理数据软件对扫描所得的图像进行分析,若在图像上发现病变则可继续采取扫描。螺旋CT可检查的病变类型为:①气道长度与狭窄的形态学改变,对于气管镜不能通过生理狭窄以及结构具有极其重大的诊断价值;②狭窄长度的测量,有助于显示OCT横断面的测量中易忽略的轻度狭窄;③对肿瘤的界限可进行清晰的规范,进行实时分析肿瘤的恶化程度[2]。

1.3 诊断标准

对呼吸系统的诊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按照诊断效果进行分级,将其分为有效、进步以及无变化;总有效率=(有效+缓解)/总例数×100%;另对诊断满意度进行统计;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收录入SPSS21.0进行整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诊断结果介绍

观察组诊断31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缓解、1例患者病情无变化且出现病情恶化,总有效率为97.22%,总体情况大于对照组中23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缓解、9例患者无变化,其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见表1。

表1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

2.2 两组患者诊断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满意度为94.44%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中非常满意的患者21例、一般满意患者13例,不满意患者2例,满意度为94.44%;对照组中非常满意患者12例,一般满意患者14例,不满意患者10例,满意度为72.22%,见表2。

表2 患者的诊断满意度调查

3 讨论

3.1 螺旋CT在肺内结节的诊断措施

螺旋CT在肺部的资料收集是连续进行的,以此对资料进行采集可以降低因病灶恶化或者扩张诱发的呼吸频率不均匀,导致诊断结果出现遗漏,忽略关键影响因素,误导病情判断。在螺旋CT的诊断中我们可对肺结节的诊断方式予以观察,共计出现355个病灶,大于一般水平的CT诊断方式。病灶诊断发生疏漏的现象多发于呼吸幅度较高的基底部与肺外围等,而应用螺旋CT进行病情诊断科最大化的发现病灶,通过此类诊断方式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评价与治疗效果[3]。

3.2 气管、支气管等疾病的诊断措施

螺旋CT诊断多应用于气管、支气管等疾病中,如气管的先天性形态学异常,良恶性肿瘤或者支气管疾病主要对支气管狭窄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诊断作用。对肺部移植手术进行诊断时,可通过螺旋CT对横断面的影像呈现予以分析,同时对MPRs、3D气管以及支气管树等采取成像仿真内窥镜技术。可根据螺旋CT 的薄层容积采集,在气管支气管的长轴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扫描范围可将支气管的病情变化囊括进去。扫描参数可设置为,层厚为3mm、螺距1mm以及床动3mm/s。对肺移植进行诊断扫描时,扫描的次序是从隆突上2厘米处置隆突下7厘米处。而肺叶、肺段支气管等螺旋CT扫描厚度约为2到3mm,间隔距离为1mm或者2mm,检查后可划分为5.9到7.3cm。螺旋CT的MPRs诊断可具体的将气管与支气管的具体影响呈现,此项诊断措施的应用优势是将气管镜不能进入具有严重狭窄的形态结构与组织进行测量,从而得到肿瘤的管腔外向浸润面积[4-6]。

3.3 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措施

支气管扩张可将螺旋CT的诊断效果进行理想化的应用,此类诊断方式的应用可降低损伤型改变或者其他支气管并发症的发生。螺旋CT诊断对于支气管扩张具有较好的诊断率,而气管支气管树的3D成像原理主要是根据SCT中原始容积变化进行3D立体重建,主要重建内容为:①最小密度投影,通过对整个胸部起到的CT值进行最小化的编码,重建出图像,在除去应该剪去的不必要结构时,应在对气道狭窄测量中对狭窄的程度进行估计;②根据起到中CT指的阈值构成状况,对气管/支气管的3DSCT变化予以气道狭窄部位显示,其变化与纤维支气管镜大体一致,但是3DSCT更能完整性的体现出中心起到的形态变化,纤维支气管镜不能对狭窄或发生梗阻的气道予以检查。3D SCT能够对狭窄段的长度变化,远端气管开通以及分支进行定位,此项技术对于诊断病情变化以及诊疗方案制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7]。因此在CT诊断中患者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此类诊断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中,采取螺旋CT诊断可连续性的对病情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并记录,减低诊断疏漏以及全面性的对病情进行掌握,达到一定的病情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气管螺旋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