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研究食欲不振的组方用药规律

2021-01-22谢晶日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甘味理气方剂

谷 艺,谢晶日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食欲不振是常见的机体症状,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及各类人群。中医中关于该症状的记载可见于《内经》中的“不欲食”、《伤寒杂病论》中的病后“不能(欲)食”[1]、《圣济总录》中的“不思食”、《普济方》中的“不嗜食”,亦有“恶食”“食不下”“纳差”等诸多相关记载。医学典籍中关于食欲不振的病因记载详细,如《杂病广药》有因暑热而致食欲不振的记载;《寿世保元》中记载了痰饮、小儿食积而导致的“不思饮食”;《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因情志不遂而食少形瘦的案例;《景岳书》中有“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的记载;《养老奉亲书》中有“老人脾胃弱,不思饮食”的治疗阐述;而《女科密要》记载了“经来胃气不开,不思饮食”,此是由月经而致食欲不振的相关论述。可见食欲不振可发生于各年龄及各类人群,病因亦复杂多变。食欲不振不仅涉及消化系统问题,也受到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影响。治疗食欲不振对机体正气恢复、促进基础疾病的痊愈具有积极作用。中医对食欲不振的治疗已经有了丰厚的理论阐释及经验,因此挖掘历代医家治疗食欲不振的组方用药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了自秦汉时期至现代(1986年)的所有具有方名的方剂,体现了中医药为保障人类健康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智慧[2]。其中记载方剂数量庞大,利用现代软件将治疗食欲不振的方剂进行归纳总结及数据挖掘,可直观体现其中的配伍用药规律,为现代中医治疗食欲不振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有治疗食欲不振的方剂,并录入Excel中建立工作表。在收集的数据中剔除食谱两首,余133首方剂,共包含中药142味。

1.2 数据规范化处理

方中出现的所有药名以《中药学》[3]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进行规范,如芎规范为川芎,贡术规范为白术,粉草规范为甘草等;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分类按照《中药学》规范,若一味中药有多个性、味及归经则全部计入统计。同时,一种药物有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炮姜”与“干姜”、“生地”与“熟地”,则记为不同药物。

1.3 统计方法

将规范化的方剂数据录入Excel 2013软件,建立工作表,应用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进行药物频率统计,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进行关联分析。

2 结果

2.1 单味中药使用情况

共筛选出治疗食欲不振方剂132首,涉及142味中药,所有中药累计出现频次1 125次,将所有中药按照出现频数及频率进行排序,其中出现频数较高(≥13)的单味中药有22种,累计出现频次722次。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频中药使用情况

2.2 高频药物性、味使用情况

22味高频药物中,累计出现22次药性,其中,以温性(16次,72.73%)为主,寒性及凉性均未出现;药味累计出现35次,以辛味(17次,48.57%)、甘味(9次,25.71%)、苦味(8次,22.86%)为多。结果见图1 。

图1 高频药物性、味使用情况

2.3 高频药物归经情况

22味高频中药累计出现69次归经,其中脾经(19次,27.54%)最多,其次为胃经(15次,21.74%)、肺经(10次,14.49%)。结果见图2。

图2 高频药物归经使用情况

2.4 药物功用分类情况

所有药物累计记录功效1 125次,共出现20种功效,使用较多的有补虚药(298次,26.49%)、理气药(170次,15.11%)、温里药(130次,11.56%)、化湿药(125次,11.11%)。结果见图3。

图3 药物功用分类情况

2.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于高频药物(频数≥13),使用SPSS Modeler14.1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Aprior算法,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5,共得出药物关联度较高的组合12个。全部组合的提升度均>1,表明所有药物组合有意义;并应用SPSS Modeler软件绘制高频药物网络图。关联分析结果见表2;高频药物关联网络见图4。

注:线条强弱代表关联强弱

表2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 (%)

3 讨论

3.1 高频药物使用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使用较多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甘草、陈皮、白术、人参、茯苓。其中甘草、白术、人参、茯苓4味为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此四味药组合性缓温和,可作为脾胃病治疗之基础方剂加减运用[5]。其中人参为补虚佳品,具有补养元气、补益脾肺、生津养血等诸多功效;白术具有扶胃健脾益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还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及修复受损胃肠黏膜[6]。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止痛缓急,并能调和诸药,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脘腹疼痛、缓解药物毒性等[7]。陈皮,味辛苦、性温,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这几味药物的使用均以脾脏为治疗中心,表明食欲不振的关键脏腑在脾,体现了补脾益气在该病治疗中的中心地位,与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相合。

3.2 高频药物性味情况分析

高频药物以辛味最多,其次为甘味、苦味;药性中以温性使用最多,其次为热性及平性,温性药占据大多数。辛味能散能行,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中能发挥理气行滞、助运化积、温中化湿之功[8],甘、苦二味的出现频次几乎相当,甘能补、缓、和,而苦则能泄、燥、坚。《内经》记载:“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甘味药能用于补养脾胃,而苦味药能发挥燥脾湿、泻胃火的作用,两种药味体现了中医的苦欲补泻原则[9],临床上可以以此指导组方用药。脾胃五行属土,“土爱暖而喜芳香”,高频药物中的陈皮、青皮、木香、白豆蔻等属芳香理脾之品,味辛而性温,能行脾湿、助脾运,在恢复脾胃功能、开胃醒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药物性味的使用结果与脾胃的生理特性及食欲不振的发病特点密切相关,临床用药时可考虑辛温药物的使用,同时可根据辨证虚实酌加甘味或苦味药物。

3.3 药物功用分类情况分析

所有药物中以补虚药使用最多,其次为理气药、温里药、化湿药,可知食欲不振以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寒湿停聚等病因较多。其中补虚药中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均有涉及,占比最多。《杂病源流犀烛》载:“不能食,脾胃俱虚病也……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显示了补益脾胃在治疗食欲不振中的重要地位。脾胃位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理气药的使用可使气机调畅、脾胃升降有序。根据药物功用使用情况分析,食欲不振的治疗可在辨证基础上以补益脾胃为重要治法,同时兼用调畅气机、温化寒湿等治法。

3.4 高频药物高频规则分析

关联分析中,置信度反映了规则预测的准确性,提升度大小体现了关联性强弱。根据高频药物关联规则表,可以看出关联强度较高的药物组合有神曲-麦芽-陈皮、神曲-麦芽、茯苓-半夏-白术。3组药物分别以健脾消食药和健脾化湿药为主,体现了治疗食欲不振以健脾益胃为主并兼顾消导祛邪的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的方剂,可以发现其中常用药物及性、味、归经规律。其所用中药多为温性,药味多以辛味、甘味、苦味为主,归经多为脾、胃、肺经。治疗本证时应以健脾为主,兼顾理气、温里、祛湿等治法,可将四君子汤作为基础方剂加减运用,同时,配伍时可将药物性、味特点作为用药参考。

猜你喜欢

甘味理气方剂
张仲景柴胡方方族组方规律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民进提案让“甘味”飘香全国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春吃甘,脾平安/味觉异常当补锌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