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周期:绕不开的轮回?

2021-01-21吴丽华

华声 2021年12期
关键词:猪价养猪猪肉

吴丽华

当很多人调侃“终于实现吃肉自由”时,入行多年的广东养猪户胡耀荣(化名),意识到自己可能踏空了节奏。

2019年底,因为非洲猪瘟和上一轮猪价大跌亏损,一度退出养猪行业的他,看到猪价快速上涨,决定再度投资养猪。没想到,猪还没出栏,猪价已经进入下跌通道。不止胡耀荣这样的散户,从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来看,以温氏、牧原、正邦、新希望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上市猪企,也面临类似的烦恼。

探讨生猪养殖行业和猪价市场变动,一个绕不开的“主旋律”就是“猪周期”,它深刻影响并展现了行业、市场的供需规律及起伏涨跌。所不同的是,这一轮猪周期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猪价掀起了一轮幅度最大、高位维持时间最长的上涨。影响因素之复杂、产销缺口之大、涨跌速度之快,以至于行业内称其为“超级猪周期”。

在初始阶段,随着行业门槛抬高,散户大量退场,规模养猪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大举扩张,业内一度判断,超级猪周期之后,养猪行业产业集中度、信息化程度、企业管理水平及监管部门调控水平等都有了明显提高,整个行业应对猪周期的能力将显著提高,“熨平”猪周期或许不再那么困难。

但今年年初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生猪养殖再次出现行业亏损,一度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龙头企业纷纷调整经营战略。

为什么有钱、有技术、有管理、集中度明显提高的养猪行业,还是没能解决供求关系变化造成的行业大起大落?要怎样才能“熨平”困扰行业已久的猪周期?

猪周期:养猪行业基本逻辑

猪周期是生猪养殖行业最基本的市场规律和逻辑,具体来说,它的传导逻辑是:猪肉价格上涨→行业盈利水平上升→养殖户扩大产能→供给增加→猪肉价格下降→行业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亏损→养殖户减少产能→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重新回升。如此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价格大涨大跌的猪周期。

虽然都是市场供需波动,但与其他一些食品行业不同,猪是生物性资产,生产过程需要一个漫长周期,养殖户增加和减少供应,都不能立竿见影,价格下跌区间叠加疫病等因素,造成生猪产能过分下降,还会为下一轮猪价大涨埋下伏笔。

以胡耀荣的生产节奏為例,从引进小猪作为后备母猪开始,10~11个月后,小猪长成有繁殖能力的母猪,4个月后仔猪出生,再经过10个月左右的育肥,才能有肥猪出栏。也就是说,从小猪到母猪,再生仔猪,最后育成肥猪上市,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即使是大型养殖企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生猪从后备母猪补栏到育肥猪出栏,也需要大约14个月时间。

于是,生猪市场当前决策产生的行动,能给市场和养殖户带来的结果滞后很远。

反过来看,当市场觉察到猪肉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之时,大大小小的养猪场里,还有大量的母猪在下仔,仔猪在断奶,小猪在长大……想要扭转产能过剩的态势,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于是,一年赚、一年亏、一年平的“猪周期”不断上演,行业大起大落,难以健康发展,尤其是到了行业低潮期,甚至出现雏鹰农牧这样曾经的行业标杆企业倒在猪价上涨前夜的惨痛教训。

被大涨大跌“打个措手不及”

猪价的波动主要在于供需的不均衡,从中国的生猪市场情况来看,需求端比较稳定,主要是供给端的波动。“熨平”猪周期的难题,则是市场一直无法调整到供需长期较为均衡的状态。

2019年出现“超级猪周期”时,业界不少人士认为,经历这次洗礼,行业已经变得不同,供求关系剧烈变化导致的猪肉价格暴涨暴跌可能会减少,某种程度上拥有了拉长猪周期,甚至“熨平”猪周期的能力。支撑这一观点的逻辑是,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行业需要长期与疫情共存。出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需求,购置新设备、猪舍改造、清洗消杀等都需要增加投资,门槛提高和风险加大,养猪已经变成了一个重资产的行业。中小企业和散户,无法承担巨大损失,将纷纷退出市场。

与此同时,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的大型企业,则凭借其资金、技术及分散布局的优势,在行业暴利期大举扩张。行业门槛和集中度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养猪行业有望实现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通过数据检测对企业发出预警,进而起到调节猪肉供求关系的作用。

言犹在耳,行情难料。行业却被猪价的突然下跌再次打了个措手不及。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开始,生猪价格连续下降,到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的零售价格是一公斤24.6元,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降了一半还多,到今年9月,行业亏损面达到76.7%。

全行业努力,逆周期调节正在展开

猪贱伤农,猪贵伤民。多年来,尽量“熨平”猪周期,确保猪肉保供稳价,已经成为国家主管部门及整个行业上下的重大课题。

从6月份开始,农业农村部针对生猪产能过剩的苗头,密集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有序安排生猪出栏。随后,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并在9月印发《方案》,努力稳定生猪生产秩序。

10月下旬,继第一轮分两批收储了3.3万吨猪肉之后,第二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启动,有关部门表示将比第一轮持续时间更长、规模更大。此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助力养猪场户摆脱困境。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落实地方分级调控责任,重点抓好生猪产能调减工作,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生猪产能尽快回到合理水平。

从短期看,一是采取降低出栏体重以减少亏损的策略;二是部分生猪养殖企业通过参与衍生品套保,锁定利润。从中长期看,则是固本强基。更长期的变化则是,不少养猪企业在拉长产业链,比如牧原股份、上海梅林等,都在建设自己的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在价格下跌区间,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产业链加工,延缓猪肉上市时间,避开低价区间。

此前,有观点提出,规模化养殖是“熨平”猪周期的有效策略。但事实可见,快速规模化过程中的生猪养殖行业,仍在经历着猪周期。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分析,规模化目前是一个“进行时”状态,远未达到可以“熨平”猪周期的水平。在他看来,家庭猪场的比例能够降到30%~50%,集团企业、上市公司或者头部集团企业能够占到30%~50%,基本上才能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2019、2020年,我国前十大养猪上市公司合计销售约4491万头、5496万头,分别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8.26%、10.43%,离规模化养殖,特别是大型企业产能占主体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国家周刊”

猜你喜欢

猪价养猪猪肉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猪价见底了吗?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养猪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供大于求,猪价上涨乏力
猪肉卷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