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险重重,为什么还要进行野外科考

2021-01-21谢履冰

华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蚂蟥科考队员

谢履冰

哀牢山4名科考队员遇难令人悲痛,然而,这已经不是近年来第一起地质科考人员遭遇不幸的案例。2018年7月,西南石油大学4名师生在新疆开展野外地质考察,突遇泥石流灾害遇难。2012年,北京市地质研究所3名地质队员在可可西里遇难。同年2月19日,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青海项目部3名队员,在可可西里地区作业时失踪,时隔一年后,一名地质人员遗体被当地牧民找到。

除了地质勘探,其他领域的野外科考同样危险。2020年,一名雪豹调查组成员在甘肃省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意外,造成身体多处受伤无法行动,得到直升机救助后才脱离险境。

对很多科研人员来说,野外科考是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重要手段。那么,野外科考可能面临哪些危险?既然野外科考危险重重,为什么还要去?

危机四伏 野外作业不确定性大

浙江省有一群常年野外作业的地质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地质找矿,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寻找国家需要的、紧缺的矿藏资源。

地质灾害现场,也常常出现他们的身影。“如果某个地方发生滑坡了,我们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调查是否有人员伤亡,还要调查是否有二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刘永祥说。

浙江沿海,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由于山上植被茂密,西部山岭又较为陡峭,这里的山很难攀爬,有时不得不借助外力,比如抓住一些茅草。“有些茅草很厉害,如果没带手套,茅草一拉过,就会像刀子一样把整个手掌都割开。”刘永祥说。

变幻莫测的天气也会加剧野外作业的难度。浙江雨水多发,尤其是梅雨季和台风天。即便有天气预报作为辅助,局部小气候还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2010年夏天,刘永祥带队进行地质勘探,下午三四点钟时,山里突降暴雨,他们被困在山上,只好先在附近躲雨,等到雨势变小,才踩着泥泞的小路慢慢摸索回来。

对地质人来讲,跌打损伤更是家常便饭。进行野外作业时,地质队员需要携带锤子、工兵铲等工具,加上采集的标本,他们日常负重至少20斤。

雨后,本就陡峭的山体上会长出青苔。一不小心踩空或者打滑,他们就会摔倒,如果四周都是尖锐的碎石头,很容易发生危险。

意外频发 令人防不胜防的蚂蟥

除了大自然本身,各种野生动物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林深茂密,有時,上山路上会有五步蛇盘在那里;有时,敲击矿石时,会惊醒不远处、正在睡觉的野猪。这些尚且只是偶尔遇见的小插曲,蜱虫、蚂蟥等的攻击则令人防不胜防。蜱虫会将头钻进人的皮肤里,“哪怕把它拔掉,它的头还会留在皮肤里,这块皮肤就会烂掉,两年都好不了。”刘永祥说。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主任许建初是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专家,进行野外科考已经超过30年,脚步遍布西双版纳、大理等地。

在众多野外科考经历中,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西藏之行。由于大部分地方车无法行进,为了采集藏药标本,他需要徒步四天,翻越喜马拉雅山到藏东南的墨脱县。

开始徒步后,山中的天气说变就变,接连下了十多天的大雨。一边是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一边是悬崖峭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他只能凭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小心翼翼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

再往峡谷走是原始热带森林,每片树叶上都有蚂蟥。尽管进山前已做好心理准备,但许建初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扎紧了袖口,用绷带绑得严严实实,仍于事无补。“蚂蟥太多了,还是五颜六色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许建初说。

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挂了几百条蚂蟥。最后,他只好等蚂蟥吸饱了血,掉落在地上后,将它们踩瘪。即便如此,由于蚂蟥会释放抗凝血酶,一个礼拜后,许建初仍血流不止。

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出来时,许建初发着高烧,浑身发痒,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十五天,最严重时甚至休克。好在经过治疗,恢复了过来。

山区迷路  地质队员如何求生

为保障安全,野外作业前,地质人员会做足准备。除了携带地图、罗盘,他们也会进行一些专业培训,学习依靠树木、星星等辨别方向。但山区地形地貌比较复杂,这些都不能确保他们成功走出深山。一方面,由于植被覆盖率高,一些山区原住民移民下山,许多山区成了无人区和信号盲区,迷失方向后,走出来的困难加大。另一方面,即便辨明了方向,如果遇到悬崖阻断,仍然无法出去,需要拐弯另寻他路。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质量安全处处长付启文回忆,温州第十一地质大队就曾在山区里迷过路,“他们最后也是看到居民的灯光,循着灯光的方向才走出来的。”

如果在山里迷路又体力不支,原地等待救援是最好的选择。地质队员一般会配备手电筒和哨子,如果他们无法及时发出GPS定位信号,这些应急设备会大有裨益。“如果晚上迷路了,我们可以用红光手电筒在天上照两下,远处能看得比较清楚,同时间隔一段时间吹两声哨子,帮助搜救人员更快确定搜救位置。”付启文说。

不过,对被困人员而言,最大威胁是气温。山区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比较低。虽然地质队员出发前会配备保温毯,但其防护效果仍然有限。“如果这时人又比较疲劳,一睡下去,体温就会立马下降,很容易遇到危险。”付启文说,因此保持清醒也很重要。

既然如此危险,为何还要进行野外科考

2001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博士生在野外考察遇害,据当时媒体报道,其寄存在旅行公寓的现金和相机不知所踪。自此以后,很多长途调查都要求至少两人参与。

但这仍然无法规避野外科考带来的危险。野生动物、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状况都有可能成为科考人员的噩梦。

根据时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人事教育部安全生产处处长覃家海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供的情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野外地质工作死亡人数达到高峰,1960年死亡人数达338人。1999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1999年到2011年,死亡33人,年均2.75人。

从地质勘探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做好地质环境勘察以及有关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评价;要如实反映客观自然条件并作出正确评价,而且要终身负责。

布一个洞、挖一个坑,地质勘探都有严格的规定。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地质条件,必须贯彻追究事故责任的制度。同时,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开展勘探研究,相对大型的工程则要有深入的研究工作成果作为防范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的依据。

此次遇难的4名地质队员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今年4月,有当地媒体报道介绍了该中心一次样地森林资源调查任务的步骤:“前面两人手持砍刀,砍界标号、鉴别树种、测量胸径、油漆划线、丈量树高,后面两人用RTK定位仪采集地理坐标,定位起点、书写标桩、架罗盘仪、每木检尺、记录平板。”据介绍,森林资源调查目的在于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形成资料存档、上报。

摘编自天目新闻2021年11月23日、上观新闻2021年11月23日

猜你喜欢

蚂蟥科考队员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轻松一刻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好恐怖,被蚂蟥咬了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