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失踪之谜:沙海迷途
2021-01-21米艾尼
米艾尼
1980年6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里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消息一出,举国震惊。然而,彭加木并不是第一个在罗布泊倒下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彭加木失踪16年后,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壮举的探险家余纯顺,在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中不幸遇难。
这片极具危险的“死亡之海”,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
“幽灵湖泊”
在漫长的历史中,罗布泊并非一直如此干旱和荒凉。从它名字中的“泊”就能看出,这里曾经是个水源丰沛之地。直到20世纪中后期,塔里木河流量减少,罗布泊周围沙漠化严重。20世纪70年代末,罗布泊完全干涸。
罗布泊历史上最繁华的一个时期,是在“楼兰王国”兴盛之时。楼兰古城地处罗布泊的西北侧,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楼兰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历时800多年。随着楼兰国的消亡,罗布荒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探险队意外地发现了隐藏在历史沙砾中一千多年的楼兰古城,这一“神迹”才重现于世。楼兰古国所在的这一片罗布荒原,成為了世界探险家趋之若鹜的神秘地带。
1927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靠近了这片“幽灵湖泊”。斯文·赫定在筹备第六次中亚考察时,决定由中瑞两国共同组成一个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这次考察从1927年持续到1933年,考察队先后在罗布泊、吐鲁番和塔里木盆地进行考古调查和部分试掘,撰写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在国内出版,引起很大反响。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罗布泊的研究湮灭于连年战火。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罗布荒原终于又迎来了一支新的科学考察队。
从1956年到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塔里木河下游和罗布泊地区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综合考察。那次考察后不久,罗布泊被定为核试验场,从此成为军事禁区。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任何与核试验无关的人都不得进入这个地区。
荒漠中的聚宝盆
1956年,31岁的彭家睦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调到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当时的职务是助理研究员。此时,他的户口也从上海迁到了北京。在迁户口时,彭家睦打了一个改名报告,把“彭家睦”改为了“彭加木”。从“彭家睦”到“彭加木”,其实是他表示“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决心。
1959年,彭加木曾到过罗布泊北部地区,采集过土壤标本。经过化验,他发现此地土壤中的钾含量非常高。1964年,他对流入罗布泊的孔雀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等河流进行了综合考察。在对流入罗布泊的几条河的钾含量作了初步分析后,彭加木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罗布泊极有可能蕴藏巨大储量的钾盐。
钾盐是农用钾肥的生产原料,在我国属大宗紧缺矿种,中国境内可溶性钾盐资源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
彭加木同时判断,在罗布泊的盐层中,还含有宝贵的原料,比如制造飞机所需的镁,稀有金属锂等。另外,那里还可能有重水资源。重水是重要的中子减速器,无论是建造原子能反应堆还是制造原子弹都会用到它,此外,它还是制造氢弹的原料,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
那次考察中,在塔里木河下游,彭加木发现河水的钾含量在逐渐增加。他根据气象资料推算出河水的流量,并从河水的流量数据推算出河流搬运钾元素的大约值,由此估算出罗布泊每年会积聚约75万吨钾,可能还含有其他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资源。
在新疆进行这一次考察时,彭加木39岁,在罗布泊寻找钾盐矿成为了他对这片神秘区域最初的研究目标。遗憾的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他对罗布泊的研究计划也不得不搁浅了十余年。
到罗布泊去
1980年初,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正式下达了成立罗布泊科学考察队的文件,并决定由彭加木担任队长,夏训诚担任副队长。
根据计划,这次对罗布泊的综合考察分三次进行。1980年的第一次考察主要是路线考察,时间定在1980年的5、6月间,第二年再进行后两次考察。5月3日,由彭加木率队,罗布泊科学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正式向罗布泊进发了。考察队在6月5日到达了考察的最后一站——米兰农场。按原定的方案,在米兰农场休息几天后考察队就可以启程回乌鲁木齐了。就在此时,彭加木突然向队员们提出了“东进计划”。
这次考察原计划到7月3日结束,还有近一个月时间。彭加木建议暂不回乌鲁木齐,利用剩下的这些时间一鼓作气完成对整个罗布泊地区的考察。
虽然队员们已经非常疲惫,但最终大家还是决定采纳彭加木的建议。彭加木通过电报向中科院新疆分院汇报请求批准。新疆分院接到电报后,经研究同意他们的计划,但一再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有情况及时与基地联系。
根据路程计算,到库木库都克只有400多公里,最多两天即可赶到。然而,由于一路都是松软的沙石地,车辆行进困难,本来预计两天的路程考察队走了整整6天。
最后一张字条
6月16日下午6时左右,考察队终于赶到了库木库都克,此时大家都已是筋疲力尽,由于行程被耽搁,出发时带的汽油和水此时都快要消耗殆尽了。
6月16日晚上10时10分,彭加木亲自起草了发给部队的告急电报,请求紧急支援。正在大家焦急等待回复的时候,彭加木留下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 10:30”队员们怎么也想不到,这张字条,竟是彭加木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于6月18日下午6点得到了彭加木失踪的消息。随后,一场大规模的寻找彭加木的战役拉开了帷幕。根据夏训诚的回忆,当年较大规模的寻找,一共有四次,但都没有结果。
从彭加木失踪一直到今天,人们其实从未停止对他的寻找,不断有人在罗布沙漠中找到疑似彭加木的“干尸”,但是至今,没有任何一具能够确定是彭加木本人。
彭加木带领考察队进行的那次成功的考察,为后来的第二、第三次综合考察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国科学家终于逐渐夺回了罗布泊研究的发言权,改变了“罗布泊研究在国外”的被动局面。此外,根据他当年提出的关于钾盐的观点,数十年后,中国科学家经过大量努力,果然在罗布泊发现了超大型钾盐矿床,查明的钾盐储量超过了2.5亿吨,彻底摘掉了中国“无钾”的帽子。
直至今日,彭加木仍旧身埋在茫茫沙海里。几十年间,人们一遍一遍用红色的油漆,重新填涂他纪念碑上被风沙腐蚀掉色的碑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彭加木曾用生命开启了中国科学界对神秘罗布泊的探寻。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7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