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敢举报校园欺凌

2021-01-21周俊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健康

周俊

摘要:校园在大多数人眼里应该是美好而快乐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地方,是孩子成长和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在网络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校园里很多现象也不断被报道出来,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校园欺凌。”而初高中更是校园欺凌的多发阶段。校园欺凌不仅会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鉴于此,教师和家长必须要对学生加强教育,让他们勇敢举报校园欺凌。

关键词:校园欺凌;侵害;专项治理;心理健康

一、校园欺凌

要针对校园欺凌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开展相应的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许多人认为,定义这件事情是否为校园欺凌,主要应当先观察被欺负学生自身的主观心理感受,如果被欺负学生认为自己无法接受并且存在受欺负的感觉,那么就能够将该事件归类为校园欺凌。初高中学生很多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欺凌者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这种行为会对其他同学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这一定义主要关注的是受欺凌者的感受,有可能泛化欺凌现象。

在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文件之中明确指出,校园欺凌就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以国家层面发出政治通知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非常严重。从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家长、校外人员来校闹事以及教师体罚学生等内容都不属于校园欺凌。并且该文件内容中强调蓄意或者恶意的动机,在实际生活当中较难对其进行评估。总而言之,校园欺凌就是学生之间一方通过不良言语、行为或者通过网络侵害的方式,使另一方的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过程。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原因

在校园中,欺凌者选择欺凌他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寻求快感。欺凌者期望通过欺凌他人,借助围观者的无责任营造声势,从中获得快感;第二点,投射。当一个人曾经受到过他人的欺凌,那么这个人有可能会将自身的过往经历投射到他人的身上,对那些被忽视的、看不顺眼的人进行欺凌;第三点,模仿。欺凌者的暴力倾向很有可能是长期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一些善于观察学习、模仿的学生很容易就会模仿那些暴力情节;第四点,存在感。部分学生学习不好,因此希望通过欺凌他人的方法获得他人关注;第五点,反社会特质。部分学生漠视社会规范、容易冲动、情绪非常不稳定、无责任感或者人格偏离。而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原因主要如下:

1、家长对孩子过于放纵

现今,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这使得他们在家中成为了中心,学生性格之中的许多问题都被家长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他们许多违反了日常行为规范的举动会被家长所认可以及纵容。这些小错点滴积累下来将会导致学生个性之中的自私以及冷酷被放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无法通过理性和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会不顾后果地处理问题。这样极端的思想使得学生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忽视他人的存在,当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时会使用极端行为进行反击。

2、家长对于学生过于溺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编织了一张厚重温柔的网,对学生的童年到青年进行细心呵护,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挫折以及坎坷全部都隔离在外。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理所当然,从而让他们丧失感恩的思想,形成以唯我独尊的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承受任何轻视和嘲弄,一旦他们遭遇矛盾或者冲突,他们很难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听命于自己,最终引发矛盾,造成欺凌现象的出现。

3、家长和教师只注重成绩

教育重点只关注教育,当前环境下学校对孩子的管理也面临挑战,不管不行、严管也带来一些困惑。绝大多数学校不敢轻易地处分学生,个别学生有恃无恐,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和猥亵都变得无所畏惧。在惩戒.严管日益退缩中,欺凌现象也就难免,严重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

4、社会风气等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与认知活动

自我膨胀、追求利益、淡化责任、焦躁奢侈、缺乏主流价值观等造就的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游戏和暴力影视在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与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这种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内化后又成为了部分“问题少年”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因为反叛,他们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欺凌的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三、勇敢举报校园欺凌

面对当前越来越猖獗的校园欺凌现象,初高中学校和家长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首先初高中学校必须要在内部加强教育。例如邀请法律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将校园欺凌的后果以及危害详细向学生转达,借此提高学生的警觉性,让他们在遭遇校园欺凌的时候能够勇于向家长、老师求助;其次,教师平时也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以及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同时加强对于欺凌现象的研究工作,对学生进行科学普及,将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学校还可以在学校宣传栏、班级宣传栏之中加入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宣传内容。老师要多跟学生交流,及时发现欺凌现象的苗头,尽早将学生之间的矛盾化解。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应当对班级里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于班级里那些行为不良,品行不端的学生多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解决。同时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寻找他欺凌别人的原因,耐心沟通帮助欺凌者改正喜欢欺负他人的不良习惯。最后,面对学校和班级之中出現的欺凌现象应当立刻制止,安抚被欺凌者,保护举报者,打消他们举报了怕被事后报复而不敢举报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勇于举报校园欺凌,让欺凌事件远离校园。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