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少儿美术课外教学误区与思考

2021-01-21倪晓佳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双减色彩美术

倪晓佳

少儿美术教学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由于部分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以及忽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以参赛为目的而组织教学,教师为参赛而教画,学生为参赛而画画。造成这些原因主要因素有:

一、市场经济冲击,个人名利思想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生画画的机构和教师越来越多,教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师越来越少;画画获奖的孩子越来越多,而深入去学习、去分析思考的孩子越来越少;各级各类的少儿书画大奖赛越来越多,真正检阅美术教学成果的美术展览越来越少。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给少儿美术教学带来冲击和影响,使少儿美术教学偏离正确方向。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以盈利为目的非官方少儿书画考级、书画大奖赛、研学等泛滥成灾。据了解,很多机构和学校每年都收到各地各级邀请参赛通知几十封。各个级别的都有:国际级的、国家级的、省、市、县的……参加比赛要求每幅少儿作品缴十元、二十元不等的参赛、评审费用,后期比赛结束还有出版印刷,据说有的大奖赛一次盈利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些大奖赛不视作品质量高低,只要交钱基本上都能获奖。大赛的主办者还以各种手段诱惑参赛者和组织者。甚至给组织者回扣、邀请免费观光旅游,发组织奖、集体奖、辅导奖、园丁奖等等。而研学的费用就更高了。

考级和比赛的组织者利用人们的心理牟取暴利。1.由于美术教学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很多不懂业务的领导把少儿画作品获奖的档次和数量视为教学成果,在工作上大加支持。2.教师评职称、晋级急需证书,所以美术辅导教师是很热衷组织学生参赛的。3.孩子好胜心、虚荣心强。这类活动只要教师号召,少儿都积极响应。4.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能获得奖励、当然乐意慷慨解囊。有些比赛主办者钻国家对艺术门类管理不完善的空子,乱收费,乱评奖,乱命名。打着弘扬少儿文化艺术的招牌,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艺术大赛,降低了艺术的品味,还大大地冲击了少儿美术基础知识教学。

机构和家长对教师的考核建立在所辅导的孩子获奖多少,为了符合各种比赛而定下教学目标,哪儿有比赛就往哪送作品,获奖后学生高兴,家长满意,机构的领导表扬,自己还能得到实惠,一举多得,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部分美术机构的教师认为美术基础课教学见效慢,不如搞少儿画“见效快”,于是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简笔画。

以上问题不难见出,比赛和评级主办方发了财,机构的教师得到了实惠,受害的是孩子。他们真正的美术知识没学到,由于赛事多、压力大,文化课学习还受到了影响。

二、来自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非专业声音

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家长或“老师”会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创作,甚至直接指导评价孩子的画面,干预孩子创作。举个例子,如画得“不像”就是不好,这是关于造型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形”是物体的“形态”,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这里的“型”是经过塑造之后的“形”,“造型”指塑造物体特有形象,也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是超越物体表面形态的“形”,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形。同一物体在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是不同的。

6岁左右的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也是一种表达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的形式。但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的肌肉神经正在生长发育中,眼手脑的协调并不是很好,所以表现出来的形和成人眼里的形有很大差距。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对“形”的表现能力,除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就连11岁左右的孩子作品中都很难以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等,因为不能准确理解时,表现的技法无法发挥作用的,6至8岁期间的孩子更无法完成。我们成人通常说的“形”是具有共性的,比如画一只兔子,把长耳朵个性化地画成圆耳朵时,就不是兔子了,要准确的画一只兔子,需要理解它的构造和各种特征,再加上观察和表现时的眼、手、脑协调,才能实现,才叫画出了“形”。再想创造性地在画出富有个性的“形”,还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夸张等艺术加工,其中的难度和所需要的理解力、表现力完全不是6岁孩子所能达到的。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去要求孩子画出你认为准确的“形”和“样”,是不尊重孩子身心发育特征。

如果孩子就没画出这种自我意向的图形,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孩子比较好动,几乎从未静下来画一幅完整的作品,另一个是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图形总是被否定,同时他的心理也存在着表达的障碍。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不加思考的说:“孩子,你为什么总是画这些?老也不变呀?真让人着急!你看别的孩子都会画那么多了!”是极为可怕的伤害性语言,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线条充满了与自身性格和力量相符合的律动,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喜欢笔直的画一条线的孩子,他右脑的发散性思维特性可能是受到了某些程度的伤害,绘画是孩子的行为之一,这个行为同样是由大脑控制的,一定要符合科学的特征,线条的动与变才是正常的,符合此阶段孩子的天性。

美术课程设计要严格遵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契合的艺术创造规律。很多教学包括培训,教师特别是绘画上小有成就的教师在示范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少儿的实际情况,以自己的绘画习惯进行教授,有的时候教师想教的其实是技法,但学生总会全盘接收,认为老师教的这样就是好的,从而抑制了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表现的探究。

对色彩的直觉能力和视觉的敏锐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色彩的变幻无穷无尽的,正契合了孩子们闪烁不定的跳跃式、发散式的形象思维特性。加强对色彩的体验和探求、挖掘每个孩子各不相同的色彩直觉,在反复启发与引导后形成各自的色彩认知是这个阶段的重点。而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获得自主的经验,同样要有尊重他们身心特征、尊重艺术规律的引导方法,科学而艺术地引导他们形成对色彩关系的基本认识,循序渐进的课程,能积极启发和调动孩子对色彩的差异性感知,不可先入为主的告诉孩子1+1=2,藍+红=紫等僵死的教条,这样会阻断他本来就有的探求能力和更加细微敏感的色彩分辨能力。美术既被称为造型艺术,还被称为“视觉艺术”,与视觉的感受紧密相连。在6岁之前,包括8岁之前都是对色彩的视觉敏感阶段,6岁之前的直觉特征更强于8岁之前的孩子,如果把直觉调动出来形成一种自我的色彩认识,对今后的造型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他们会在表达形态的同时可以自如地运用色彩,形成不同于他人的风格。

家长们在选择教学机构和老师时,可以参考以上几点,考察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机构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关注少儿美术教育就是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和创造精神的理性关注。使校外机构的少儿美术教育能和校内的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少儿美术教育,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社会的和谐、文明、进步!

猜你喜欢

双减色彩美术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美术篇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