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021-01-21罗小雨
罗小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培养学生数感,促使学生在数感的引导下完成数学计算与推理活动。对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具备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应将学生数感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借助学生数感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只有对基础数量关系了解后,才能在面对复杂数量关系时掌握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数感可强化其对数字的感知程度,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培养数感,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进行阐述,并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推动学生数感的形成。
一、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目的即为生活服务。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存在一定障碍,教师若将实际生活同数学知识的讲解相连,则可实现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重视生活元素的引入,如教学“时、分、秒”時,教师可围绕生活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对时间虽然不陌生,但并未形成清晰认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多媒体的应用,向学生展示生活场景图。教师可将时、分、秒的关系讲解给学生,如计量很短时间多用秒作时间单位,分是比秒长一些的时间单位,而时则为时、分、秒中最长的时间单位。教师在教学时,还可将单位时间公式向学生罗列,如1分钟等于60秒钟,1小时等于60分钟等。借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可帮助学生在生活场景图、钟表等熟悉的事物下获取数学知识,推动学生生活化数感的形成。
二、展开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利用小学生此特征培养数感,在课堂教学中可设计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知数的概念,借助此方式,不仅能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还与此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符合。例如,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伸展自己手臂量一量具体的长度。同时,学生可以对操场上所感兴趣的事物展开测量,还可以借助散步、跑步等方式感受100米、100厘米的长度。借助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调动学习兴趣,还可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清晰认知长度及数的概念,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实现知识的内化。另外,这样的实践活动还可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改变以往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充分调动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有助于良好数感的形成。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征以形象认知为主,他们习惯于从具体的形象事物中汲取知识,进而深化认知,最后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这一角度来看,动手操作是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那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就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行为来实现。例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0”时,会有学生不禁反问:“什么是0?”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启发学生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经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开始说到:“在篮球比赛中有出现0。”有学生表示:“在温度表上见过0。”还有学生说到,“妈妈的手机号码上有0。”……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这样教学“0”的含义与概念,很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也是数感在学生脑海中的初步感知。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要求教师能够适时采用情境创设法,一方面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够用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渗透于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感知,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出对数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数感。有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相连接,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便能够方便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形成数感。例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践,让他们通过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等活动方式,分别感受50米、100米、200米甚至是1千米等不同的距离长度,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距离认知,不断强化距离单位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逐渐增强其数感。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部分数值较大的数时,同样也结合了生活化的元素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立体的情境氛围中去感受和认识数。在课堂上,教师先是指着教室的桌子,让学生们数一数一个教室能摆放多少张桌子?接着,教师扩大范围,指着窗外的操场,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个操场大约能容纳多少人?随后,教师借用多媒体播放设备,让学生观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奥运会标准足球场的容纳能力……
三、设计情境教学
针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难以理解,若学生长期处于此种学习状态,自身数学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培养学生数感则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构建情境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师教学“认知方向”时,可在课前制定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对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等四个方向加以辨认,促使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分析问题,最终利用所掌握知识处理实际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先将方向的基本概念、辨认方法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自行练习。如可借助口令:早上起来时,面向太阳,前方为东,后方为西,左侧为北,右侧为南。其次,借助多媒体将学校的平面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学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标志性物体加以回忆。最后,教师提问学生,并设立奖励措施,调动学生兴趣,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借助情境教学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关联,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数感打下基础。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时刻都在同数字打交道,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引导,他们对于数字的感知或认识是粗浅的。对此,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元素作为数学素材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数来解释生活现象,增强自身的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字”时,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数感,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生活化元素,创设了一个个数数情境:小茗同学家里一共有多少人?班级里有多少名小朋友?等等。这些问题既带有浓厚的生活化元素,又掺杂着数字知识在其中。以此为切入点,教师一步步深化教学,引领学生体会“十进制”计数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个位数,什么是十位数,帮助他们建立起个位与十位的概念,数清100以内的数,切实感受100以内的数的意义,从而促进良好数感的形成。
结论: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借助设计情境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展开实践活动等策略,培养学生数感,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动力,让学生学习数学,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谢采文.基于数感培养的速算训练创新路径探讨[J].读写算,2021,(28):165-166.
[2]曹君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感的策略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1,(28):59-60.
[3]龚成兵.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2021,(2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