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眼中的星辰大海
2021-01-21许秀华
许秀华
“天问一号”首次探测火星;嫦娥五号奔月,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这个目标,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公元207年左右竟然“实现”了,有诗《观沧海》为证。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
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当时地处中国东北部的乌桓国趁着中原大乱入侵,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人。袁绍的儿子与乌桓国里应外合,助长了乌桓国持续不断地在边境滋事。第二年,不堪其扰的曹操亲率东汉大军北伐乌桓国。在8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路过渤海湾的碣石山时,曹操兴致盎然,即兴作诗《观沧海》,以星辰大海纪念此次出征。
在曹操的眼中,秋日的海边,岛礁嶙峋,草木尚未褪尽绿意,风起浪涌。波澜壮阔的大海似乎包容一切,日月星辰,从海中升起,向大海隐落。
日月星辰当然不是从大海中升起,向大海中隐落。曹操描述的只是文学,不是科学事实。很久以来,东西方的哲学家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日月星辰是绕着地球运行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欧洲科技史上曾经绵延了1500多年的“地心说”。
打破这一“千年成见”的是一位波兰青年。
1506年,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波兰青年哥白尼成为一名医生,同时在教堂里做教士。然而,哥白尼真正的兴趣是做天文观测。在教堂箭楼上,他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还自制了天文观测仪器。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哥白尼通过计算得知:一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是百万分之一;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与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1535年,哥白尼总结了自己近30年的天文观察、计算和研究成果,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即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日心说”的提出,在当时教会掌控着人们所思所想的欧洲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教会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同时为了人这个重要作品,创造了宇宙万物。自然而然,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应该位于宇宙中心,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行。
哥白尼“撕毁了”教会的教科书。“日心说”刚一问世,就被教会视为异端,《天体运行论》被列为禁书。直到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哥白尼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书。之后,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日心说”,被教会投入监狱严刑拷打,关押达7年之久,最终在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天体运行,证实了地球确实绕太阳运转,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绕它转动,金星也存有类似月亮的盈亏现象。为此,69岁的伽利略被教廷传讯,并施以酷刑,最后双目失明,于1642年含冤去世。
这是人们为坚持真理所付出的昂贵代价。
2
为何有不一样的结果?
那么,站在“日心说”对面的人都注定是愚蠢的吗?许多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前后,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写了好几百页的《数学化专著》,详细列出了各种几何图形、证明、计算和数据,创立了“地心说”。
有趣的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样注重几何和计算,并且有些部分还延续了托勒密的算法,结合天文观察,却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何以至此?不是托勒密的智力不如哥白尼,而是托勒密在计算和观察之前,心里已经肯定了“地心说”的正确性。于是,在每一步的计算和观察中,他的思路都被预设的立场牵着走,将自己的计算和数据向“地心说”迎合靠拢。
而哥白尼在观察和分析时,完全依据事实和逻辑一步步地严格推导,最终得出了“日心说”这个在当时相对正确的结论。
3
曹操所生活的年代,要比托勒密晚100年左右。作为一名忙于争霸天下的政治家,他眼中的自然界是用来怡情养性的,而不是用来探究科学真理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看起来好像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其实,这是由观察视角造成的错觉。虽然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条弧线。于是,根据这个弧线,人们勤劳地脑补出一个圆圈,造成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视错觉。
幸亏曹操无暇研究自然界,否则他要说太阳围着地球转,以他的权势,估计天下人为了保命也只能三缄其口,指鹿为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