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标准 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本质
2021-01-21张春玲
张春玲
2020年辽宁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教材并实行开卷的首轮考试。试卷命制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唯一依据,本套试卷的命制多角度、全方位渗透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着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关于命题工作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试题彰显爱国情怀,凸显学科价值,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实践参与。试题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贴近学生生活,积极发挥育人功能和正确导向作用。
(二)命题原则
本次命题基于“植根于教材,来源于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多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引导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命制的试题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下创设情境,结合社会热点,以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命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书本寻求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走”出书本和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依据
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点市(盘锦市)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的命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命制,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注重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总分为50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历史学科同场分卷作答,答题时间为100分钟。道德与法治全卷为开卷笔试,试卷分为两部分,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占试卷的40%(20分),非选择题占试卷的60%(30分);试题按难易程度分为低、中、高三档,三档试题的分值比例约为7∶2∶1;预估难度系数为0.74,实测难度系数为0.69。题型、题量及分值如下表所示:
本套试卷考查的范围覆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六本教材内容,依据课标,权重合理。选择题整体考点分布均衡,难易适中,注重基础,既回归教材又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非选择题设问侧重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
(二)试卷亮点及典型题分析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是贯穿本套试卷的一条主线,每道试题都力求在背景材料的选取、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置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了道德与法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1.关注价值引领,彰显家国情怀
本套试卷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引领,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判断、感悟生活现象,充分发挥试题的价值导向功能,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例如,试卷中的第22题以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重点突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材料的选取、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设计,始终贯穿着本学科“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要求,尤其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云上书香,终身学习”四个小标题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1)问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背景材料来源于人民日报,摘录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国从3月1日至5月31日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的数据,并配以中欧班列(国际合作防疫物资专列)图片,生动展现了中国不推诿、不逃避,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责任的大国形象。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作答,进一步理解了中国积极作为、负有责任的大国形象,潜移默化地将“爱我中华”情感内化于心。
第(2)问的背景材料字里行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抗击疫情的核心逻辑。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更加深切地认识到:风雨来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本问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第(3)(4)问的背景材料皆来源于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抗击疫情中那些勇于擔当、甘于奉献的奋斗者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计代价与回报的担一份责,尽一份力,正是有了他们“聚涓滴之力”才能“护山河无恙”。以此为背景考查了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中国精神两个考点,问题的设置紧密结合材料,学生需要认真研读材料并联系教材的知识作答。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情感态度上使学生更加懂得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家国大义。
第(5)问的背景材料来自于人民日报,设计灵感源自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广为流传的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照片告诉我们一个会学习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乐观从容、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此题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无论是疫情期间的网上学习,还是复课后的线下课堂,学生都应该具备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同时,此题作为第22题的最后一问,能够引导学生在感受大国担当、激发爱国情感、增强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将这些内化于心的情感外化于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贴近学生实际,凸显以人为本
本套试卷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与学生成长经历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引领与践行,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真正做到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第24题(3)(4)问以盘锦市环保志愿者公益活动为背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感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通过点滴的环保行动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乡。
3.聚焦社会热点,突出能力立意
本套试卷中涉及的社会热点主要有十九届四中全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白皮书、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颁布等社会热点问题。试题以社会热点为依托,注重这些内容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第21题以 “中国自信”为试题的立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新中国走过70年的历程为背景,展示祖国取得的成就,坚定道路自信和民族自信;第二部分以中國未来30年的新征程为背景,展望祖国前进的方向,对中国的前途充满自信。
本题第一部分设计三个篇章:道路篇、成就篇、民族篇。针对三个篇章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考点。三个篇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背景材料选取典型,振奋人心,坚定中国自信。与之对应的三个问题引发思考,体现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
本题的第二部分用一幅展开的画卷呈现背景材料,这样的设计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呼应背景材料的内容,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之对应的问题是2035年新征程上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树立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密不可分,只有个人努力奋斗才能与祖国一起梦想成真的信念,激发爱国情,坚定报国志,让学生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特性。
4.重视创新引领,兼顾编排细节
试题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试题在背景材料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摒弃传统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呈现方式,在第21题中使用了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呈现方式,使70年国庆阅兵的情境更有画面感;在第22题中使用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云上书香,终身学习”等小标题;在第23题中使用了“首部法典,为民而立”“ 良法善用,与时偕行”的小标题,不仅使背景材料的主题更加突出,还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试卷在编排上注重细节,力争做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兼具逻辑性。在试题的排列顺序上,选择题按教材编写顺序排序,非选择题按照时事新闻时间排序。在试题图片的选择上,无论是学生沉迷于给主播打赏的漫画,还是运送防疫物资的中欧班列图,都与试题高度契合,引发学生共鸣;在设计《民法典》的考题时选用了教材上的“法槌”图标做修饰,突出学科特色;最后一题用蓝天白云和大海作为衬底,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试题反映的内容和背景浑然一体,构思巧妙。总之,试卷通过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性。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第一次以开卷方式进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命题应突出真实性、复杂性、开放性,本套试卷符合了这些要求,但是由于本套试卷为试点市(盘锦市)考生使用,针对盘锦市学生第一年开卷考试的学情,本套试卷考查内容停留在孤立的知识层面的试题依然大量存在。
例如,第23题“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设问:(1)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召开体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材料体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此题考的是孤立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多的是机械记忆。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设计出能够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展现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今后的命题中,命题者应改变以知识体系为主的命题理念,建立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命题理念,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注重考查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能力、观念和思维参与现实生活,能否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命题者还应重点关注试题是否展现出适应当代社会要求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道德、心理、法律和政治素养等学科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为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个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把握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增进认知理解,通过活动增长经验,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价值观、人生观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融入教学实践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学校管理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凸显课程的德育性质,通过创设情境、活动探究、角色体验、感悟升华等体现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学科特性,突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
2.把准教材脉络,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在教学教研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清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调查、谈论、访谈等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
(2)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情境合理设置问题,设计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议中学”,在“学中议”,思维在讨论思辨中清晰明朗,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体验—理解—认可”的过程中内化知识。
(3)构建知识网络,明确单元逻辑。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构建单元知识脉络的习惯,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构建单元知识网络,而知识的细化构建则由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单元整体逻辑。
3.贴近生活实际,实现跨学科整合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教师教学应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善于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资源,将学生自身的典型案例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使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使其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4.创设良好条件,注重实践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合理设计相关活动,辅助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比如,可以设计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制作法治微电影、排演宣传法律常识的小品剧等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
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命制用真实丰富、富有教育意义且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关的生活话题作为命题素材,融知识传播、能力渗透、价值引领、道德倡导于一体,契合了“试卷是学生的最后一堂道德与法治课”的理念。道德与法治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背景材料作答试题,以得到心灵感动、思想震撼、道德内化和觉悟升华,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学生做自信的中国人,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