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1-01-21熊婉彤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会展重庆协同

熊婉彤

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协同创新工程,旨在促进高校与具有不同优势资源的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组织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培养会展人才,重庆提出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与政府部门、会展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人才培养工程。因此,深入调查了解重庆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探索重庆会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模式与路径极其重要。

一、重庆会展人才供需矛盾凸显协同创新培养的紧迫性

(一)人才需求数量缺口大、核心创意人才紧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会展业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会展大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庆市会展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共举办展会活动506场,展出总面积913万平方米,创造直接收入181.6亿元①《重庆市会展业“十三五”发展规划》,http://www.cqceia.org.cn/Html/bgs/2017112712689.html,2017年8月29日。。《重庆市会展业创新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2020年预计重庆会展总面积将达到1100万平方米,直接收入240亿元。重庆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人才需求的暴增:第一,从需求数量看,目前重庆共有7000余人从事会展行业,但需求缺口已上万,若按会展之都目标来看,缺口数量更大;第二,从需求类型看,会展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会展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和支持型人才。核心人才主要指负责会展创意策划与运营、会展项目统筹与协调以及展会营销策划与执行等人才;辅助型人才主要包括展位设计施工、物流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物管后勤等人才;支持型人才则包括翻译、广告制作、接待性服务等人才。根据对重庆相关企业调查得知,目前重庆会展市场需求最大的是掌握资源的创意类核心人才,包括策划师、设计师和营销人员,其次是掌握技能的技术性辅助人才。而现有的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会展策划组织、展台设计与搭建、现场服务等方面能力相对较弱,严重制约重庆会展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人才供给受制

目前重庆会展人才的供给来源主要包括高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方面。从高校教育看,自重庆文理学院2006年率先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以来,先后开办会展或相关专业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已有14所,除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校为二本院校外,其余大多为职业院校,如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总计在校学生3000余人②徐维东:《重庆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旅游纵览》2016年第4期。。重庆文理学院会展专业更是西部唯一一家上榜全国四星院校的本科高校,会展专业办学水平西部领先,全国前列。但整体来看仍受制于如下问题:第一,从培养层次看,主要是本科和专科,没有硕士和博士教育,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重庆会展行业高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二,从师资情况看,大部分老师拥有硕士、博士学历,但基本上都是从其他如经济、外语、旅游、历史、广告、管理等相关专业转向而来,科班出身极少,缺乏系统的专业素养,更缺少会展运作的实践经验;第三,从课程设置看,重庆各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所隶属的学科背景差别较大,如旅游管理、公共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导致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并且大多数院校虽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改善实训实践条件的物质基础和途径,致使实践教学“纸上谈兵”,学生缺乏项目实践经验,同时,人才培养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在职业培训方面,自2011年起重庆市会展办通过会展行业协会,对会展从业人员开展会展策划师、会展设计师、会展职业经理人等职业资格培训,每年参与培训人员大约50人,至今获得高级会展策划师证书的人员累计超过250人。但也存在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培训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部分学员仅以获取证书为目的等问题。

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贝恩斯曾说,会展能在德国成为一个庞大经济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大批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地区性的人才供给有“外引”和“内培”两种方式。“外引”方面,虽然重庆会展业在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北上广等一线会展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地处西部,在人才引进上处于劣势,因此,重庆会展人才的“外引”效果并不显著,更多还需要依靠内部培养。目前重庆会展教育的局限性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之间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适合会展人才培养的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

二、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最早是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①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中国高校科技》2012第3期,第16-19页。,在我国,教育部提出协同创新工程后,协同创新被普遍理解为围绕同一目标,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如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通过深度交流和合作,整合共享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并组织开展创新行为的一种战略合作方式,这为会展人才的培养打开了一条优势互补的新思路,开辟了一种创新发展的新范式。

(一)协同创新是复合型、创新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协同涉及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全面整合②VeronicaSerrano,Thomas Fische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599-615.,要求各创新主体要素之间实现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度。按照协同创新的理论要求,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就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等为创新主体的价值整合过程,客观上要求不同子系统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行动同步,高度匹配从而形成合力及协同效应。

会展业是一个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且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客观上要求会展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必须具备包括会展历史、现状趋势及会展法规等会展知识,经济、会计、市场营销等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及应用等技术知识,展台设计、特装等艺术知识在内的理论知识,还应符合具有独特策划与创新能力、严密组织管理能力、娴熟沟通协调能力、强烈服务意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求。这对会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协同创新的理念则为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协同创新是提高重庆会展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要求和重要途径

重庆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懂统筹懂规划,对国际国内行业状况、用户情况、市场需求等都非常了解的高素质人才。在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会展经理资质是“本科学历+十年左右工作经验”,而从目前重庆会展人才供给现状看,多数院校开展会展系统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在人才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是短板。与此同时,会展知识、能力、经验的习得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依靠政府引导、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企业实践等多方主体资源整合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为会展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体选择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创新方式,它是形成以大学、企业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①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第162页。根据我国教育体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特点,以及重庆会展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重庆会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主体,应以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的院系为中心,本校其他涉及会展人才培养课程的院系、校外院系、培训机构、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之间、实现体系内部和体系外部相互分工与协作的多元化主体系统。如图1。

图1 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体选择

四、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模式设计及路径整合

根据协同创新理论的系统观点,在明确会展人才培养主体的基础上,构建院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校政协同创新、校会协同创新四种模式,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平台运行机制进行协调保障,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会展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培养的支撑体系。如图2。

图2 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

(一)院校协同创新模式

院校协同创新模式涉及的主体是高等院校。高校之间的协同相对容易实现,因为高校在专业设置、教育理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相同诉求,而不同高校由于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学科积淀等原因各有优势,在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教育信息技术、实践实训等方面合作的空间很大。具体包括校内院系协同创新和校际协同创新模式。

校内院系协同创新是指同一高校内部具有与会展人才培养相关联的相近学科或支撑课程的不同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以西南大学为例,该校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在现有文化产业管理、公共关系、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的基础上,于2014年开始招收会展管理自考专业,基于学院的学科背景和师资基础,学院在会展管理学、项目管理、消费心理学、公关礼仪、公关策划等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在场馆运营、展位设计、实践基地等方面缺乏相应师资和实践条件,本校新闻传媒学院、工程学院、美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等在相关学科发展已较为成熟,因此,可以采取校内不同院系协同创新的模式,通过“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践基地互享”的“四互”方式,充分利用“同宗血亲”的天然优势来实现校内各项资源的整合,促进会展人才复合型发展。

校际协同创新则是指不同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体既包括地方或国内各院校,也包括国外境外高校。重庆高校应以广阔的校际协同视野,主动吸收地方、国内乃至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除“四互”方式以外,尤其是针对国外境外高校,在体制上大胆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同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会展强国及会展教育先进国家在教育层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联合和吸纳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大力推进国际化会展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校企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会展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共同培养会展创新人才的模式。由于重庆目前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主要为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他们对于会展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就是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适合区域发展需求、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型会展人才。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7/201001/xxgk_79649.html,2006-11-16。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充分了解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运行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企协同模式,对重庆会展人才的培养尤其适合。

基于前述问题,重庆会展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可通过以下路径展开:第一,项目合作。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展会或展会的部分项目交由会展院校的师生运作,这既能解决企业在特定展会期间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使企业集中精力做好展商协调、招展服务等核心业务,而高校师生则可以通过对会展项目的具体运作,增强对会展调研、策划、筹备、执行全过程的深入体验,丰富会展运营的实战经验;第二,学生顶岗实习。有两种方式可以灵活选择,一是让学生在展会期间担任企业所需的各种临时性岗位工作,如调研、策划、现场服务等;二是根据企业需求安排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长”;第三,订单式培养,实现全方位协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实践基地、模拟仿真实验室等办学条件方面开展合作,如共同确定专业培养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实训模拟软件、合作建立仿真模拟会议室或场馆、企业人员到高校开设讲座、担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等,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互补教学,学生就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①侯越:《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技术》2017年第10期。同时也可解决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实现高校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式教产对接、产学对接;第四,教师带薪实习。在会展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因此还要特别注重教师能力尤其是实践技能的提升,鼓励教师主动到会展企业挂职参与实践,积极关注行业及企业最新动态,积累实践经验,丰富社会阅历。教学单位可允许教师灵活调整上课时间,到企业进行3到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锻炼,在薪酬不变的情况下还给与一定的经费奖励,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教师在资料获取、案例研究、实训教学方面获取更多的素材。

(三)校政协同创新模式

政府在会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的角色,应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首先,针对目前重庆会展发展报告和中长期规划中缺少对重庆会展人才培养所需基础信息的官方统计,政府应开展重庆市会展人才数据普查,及时将重庆会展人才的需求信息以及地方会展经济发展的动向与企业、高校进行交流,引导会展行业编制重庆会展人才战略规划及实施策略等;其次,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引导和促进会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落地生根。比如德国政府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做法值得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就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学生在职业技能学校接受专业知识后,再到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接受专业培训,半年在学校学习,半年在企业实训,②陈木丰:《高职院校服务型国际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而政府则对校企合作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补贴或减免,以促进校企协同的顺利推进。另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会展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针对会展人才培养主体开展协同创新改革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四)校会协同创新模式

校会协同创新是指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共同参与会展人才的创新培养。重庆目前8家院校加入了会展行业协会,作为会展行业企业、高校、专家等自愿组成的民间团体,会展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通过管理者和媒介的角色来实现。首先,承接部分政府转移职能时,可以根据行业内企业发展需求提出行业人才培养规划,对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提供建议,可参与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专业教材的制定和编写,为高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技术技能专家和管理人员等;参与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开展行业人力资源评估,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制定行业岗位人才培养标准,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以及行业人才技能大赛等交流活动③郭昕:《基于需求分析的京津冀地区会展人才培养构想》,《理论观察》2018年第1期。;第二,充分利用与政府、企业、学校的联系纽带,协助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引导企业走进学校、带领学校深入企业、协调学生就业创业;第三,利用自身优势,向政府提供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为重庆会展人才的创新培养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以上四种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的,重庆各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在会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必须相互协调、彼此协作、多方联动,才能实现会展行业人才向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方向发展。

五、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运行保障

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的运行离不开相应的运行保障,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长效机制等。首先,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可以利用重庆市会展办和会展行业协会这两大组织,搭建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组织平台,进行日常协调和考核评价等工作。除此之外,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平台、案例平台、实习基地平台等,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其次,利用会员会费、政府专项基金、企业赞助等方式,尽可能争取经费资源,在利益分配上采取共同投入、共同受益原则,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保障会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过这些机制的完善,解决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主体衔接等问题,提高各主体的协同能力,以确保会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高效、持续、健康运转。

猜你喜欢

会展重庆协同
重庆客APP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