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棒材生产线设备及生产工艺研究
2021-01-21黄韶坚
黄韶坚
(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广东韶关 512123)
0 引言
某钢厂棒材生产线是2012 年投产的进口与国产组合式设备,设计产能60 万吨/年。后经过电控改造和冷床的裙板上钢系统等改造成为80 万吨/年的平台。而后设备故障高,电机、减速机等故障频发,而一台减速机故障处理时间10~32 h 不等,烧一台电机4~6 h。2016 开始完善设备点检定修制管理,对短板设备进行攻关、技术改进等措施使设备故障逐年降低,如2#、4#、6#、10#减速机扩容改造;12#、14#减速机二级轴齿轮轴径从160 mm改造为180 mm,轴与孔的配合也加大了0.02 mm 的过盈量,解决了每年都断一次轴的故障。成品机架减速机高速轴半年烧轴承的突出问题,从轴承的选型和定位方式的改进也解决了烧轴承的问题。设备故障时间从月均18.79 h 下降至目前的2.74 h,达到国内同类型产线的先进水平。本文以该棒材生产线为例,重点介绍该生产线的工艺艺术和装备特点。
1 原料及产品方案
(1)原料。合金钢对压缩比的要求比较高,为了提高成品钢材的性能,车间使用大断面钢坯作为合格坯料,规格为240 mm×240 mm×4~6 m,坯重为2064~2641 kg。坯料主要由热坯和冷坯组成,热坯通过提升机构直接运往加热炉内。
(2)产品方案。生产钢种有合金结构钢、弹簧钢、易切钢、优质碳结钢和不锈钢等,产品规格有直条圆钢20~80 mm、定尺长度4~11 m。
2 生产工艺
该生产线的工艺设计科学合理,能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其运行成本。该钢厂棒材生产对加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把断面温差控制在15 ℃左右,热加工的范围相对较小,有些钢材热加工的温度波动应控制在70~100 ℃,在轧制过程中仍需中间加热[1]。不同钢种加热工艺存在很大差异性,需要使用专门的室式炉进行加热。在高温情况下,其变形抗力比较大,通常它的热强度约是普通钢的2~3 倍,可塑性相对较差,在轧制过程中的难度较高,有些钢种需要进行小变形轧制[2]。同时,各钢种之间的宽展系数浮动范围较大,轧制变形制度制定起来比较困难,难以进行孔型设计。产品通常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这对成品性能、平直度及表面质量等的要求比较高,且应配备完整的热处理设备。坯料经由吊车上运至上料台架,并由步进机构送至炉前上料辊道,在这个过程中应进行自动测量称重,筛选出合格的坯料送至加热炉并予以精确定位[3]。加热后的钢坯经过高压水除磷后送往粗轧制组实施轧制,如钛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等无需除磷而直接送至粗轧机组实施轧制。然后经摆式飞剪切头尾后置于隧道炉内实施补热[4]。在有些产品的生产中,方坯应进行分段处理,长度约3~5 m,经收集台架收集后由跨车现运往钢坯跨,然后再运往精整跨。按照生产要求应进行加热处理,然后再进入连轧组进行轧制。轧件通过无扭转微张力轧制,先实施微张力轧制,后经无扭转无张力轧制,最后行无张力轧制,从而提高产品的精度[5]。按照相关要求实施时效处理,经过冷剪、砂轮锯进行定尺切断,定尺范围约在3~7 m。
主要工艺流程:冷坯上料→测长称重→加热→高压水除磷→脱头→二中轧→预水冷→精轧→切头尾→测径探伤→水冷→倍尺分段→冷床冷却→计数→称重挂牌→入库。
3 主要技术装备和特点
3.1 使用热送热装工艺
通过应用连铸坯,避免初轧开坯,能提高金属收得率10%左右,节能减耗约35%,还能减少铸坯的加热时间,将耗损降到最低,介于坯贮存中的生产费用。使用两座双蓄热式进梁加热炉,其生产能力为130 t/h 和150 t/h。双排布料,侧进侧出,燃料为高炉煤气。应用分散转向控制方式,炉顶隔断设置压下,炉底各段设置挡墙,降低高温炉间的辐射传热影响[6]。
3.2 脱头轧制
粗轧和中轧组间应用跟踪式的方法,粗轧组能对速度进行单独调节,保证高速轧制,从而满足不同钢种对轧制温度的要求。因产品方案设计的复杂性,应结合车间钢种、坯料及产品规格等,选择适合产品设计的半连轧生产工艺,也就是粗轧是可逆轧制,中精轧使用连续轧制。这能有效控制轧件温度、表面质量及机械性能等,其在技术层面比较合理。同时,粗轧组的入口咬入速度应为0.2 m/s 左右,确保符合棒材生产的工艺要求[7]。加热炉主要应用步进梁加热炉,其平均加热能力为20 t/h,因考虑供坯长度和加热能力,使用单排布料方式,操作比较方便,加热效果较好,确保钢坯粗轧温度符合设计要求[8]。粗中扎设计隧道式加热炉,能保证轧件的补热均温,降低轧件的头尾温差,有助于保证产品性能的均匀性。主轧线配备有两座步进室式加热炉,能满足二火成材中间坯的加热要求。
3.3 使用高刚度全线无扭微张力轧制技术
多相变的钢铁材料,其工艺过程、相变组织比较复杂,传统上通常应用试错法进行开发,设计精度比较差。所以,因此需要开展钢铁材料的集成设计[9]。在这个过程中应使用第一性原理,并和晶体塑性、相场模型等结合起来,借助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计算,探究组织演化规律,以此制定相关定量计算模型。为满足汽车、机械等制造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并降低机件的弹跳,粗、中、精轧应使用高刚度的无牌坊短应力线轧机。22 架轧机实施(750×6+550×6+450×6+350×4)mm 立交替布置,粗轧机组使用微张力进行控制,中轧精轧机组实施无张力轧制,从而提高轧件尺寸的精度和通条的稳定性。
3.4 高精度轧制技术
精轧机组通过安装370 式三辊式减径定径机,轧件变形时能承受三向压应力,取得良好的纵向延伸,这时的受力状态比较好,能制成高精度的棒材,将实际公差控制在DIN 标准的25%以内,这能真正实现低温温控轧制,最大限度提高产品的机械性能,同时能缩短孔型调整和轧辊的更换时间,提高轧机的制作效果,节约生产成本[10]。
3.5 在线控温轧制
为实施低温控制轧制,合理控制机组的轧件温度,在精轧入口设置预水冷装置。正火处理时,钢要加热到稍高于AC3 转变点的温度,在此温度下短时间停留,然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所以奥氏体化的钢是细晶粒的和未硬化的。为了在正火轧制时保持相应的奥氏体状态,已变形的奥氏体需进行晶粒细化再结晶。为此必须针对要轧制钢的再结晶特性来确定终轧温度。正火轧制实际是通过更准确的控温轧制(含终轧变形量)来获得正火热处理的组织、性能效果。在精轧机组后设计水冷段,水冷管为套管型式,水压为0.6 MPa,对轧件的冷却速度进行控制,并对轧件进行在线热处理,结合产品的化学成本,使用不同的控制冷却工艺,确保钢材的形变强化与相变强化等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其强韧性,以此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
3.6 飞剪和冷床
在轧线设置5 台飞剪,其中有4 台应用启停工作制,主要是在正常连轧过程中的事故碎段和切头尾;另外1 台应用连续工作制,主要在倍尺分段和优化剪切中应用。冷床主要是以步进梁偏心齿条式为主,尺寸为12.5 m×108 m,齿条倾斜布置且齿距约130 mm。
3.7 高效定尺剪切方案
通过使用砂轮锯、冷停剪组合的方式,能满足各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要求,并提高了钢材端头的质量。1300 t 冷剪的宽度约1500 mm,主要在中小规格棒材的生产中应用。18 mm 以上使用孔型剪刃,以此提高剪切断面的质量。两台砂轮锯的锯切能力约1300 mm2/s,通常适用于锯切较大的规格产品。
3.8 精整-矫直探伤作业线
为了满足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车间内设置有连续精整线,针对1490 mm 热处理后的棒材实施抛丸矫直探伤。
3.9 在线测径和涡流探伤
涡流指的是当金属导体处在变化着的磁场中或在磁场中运动时,由于电磁感应作用而在金属导体内产生的旋涡状流动电流。由于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涡流检测只适用于能产生涡流的导电材料。涡流检测线圈激励后所形成的电磁场实质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所以检测时传感器不需要接触工件,也不必在线圈与试件之间填充耦合剂,因此检测速度较快,对管、棒材的探伤每分钟可检查几十米,对丝、线材的探伤每分钟可达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因此,易于实现自动化检测。通过设置动态在线测径和涡流探伤装置,实时监测棒材的尺寸精度和表面情况,并予以及时调整,能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及成材率。
4 线束语
总之,该生产线使用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生产装备和技术,特别是在线控温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热处理精整线的配备,有助于产品外观质量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