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管理
2021-01-21陈菲
陈 菲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03)
0 引言
科研单位的经费投入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上涨,其中重点内容是满足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科研仪器设备。对于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科研仪器设备是开展各项工作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硬件措施,不仅可以较大提升我国科研单位科研条件,还可促进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相关人员着力解决,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工作质量。
1 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计划性
部分单位过分依赖政府无偿性拨款进行仪器设备购置,在采购方案上容易出现倾向于购买而忽视管理的问题。研究单位几乎没有建立负责整体规划统筹的管理组织,下属研究单位无法很好了解现有仪器设备的具体情况。这是造成下属研究单位容易出现重复购置的一个主要原因[1]。缺乏对仪器设备的了解以及没有做好科研条件建设长期规划,只是在仪器设备购置过程中选择照搬照抄,进而出现设备购买盲目性问题。通常情况下,仪器设备的购置款项都是一次性投入且购置时间紧,在没有充分时间进行单位调研的情况下,只有匆忙花掉下拨到单位的款项。因此带来的重复、盲目购置问题将在后期研究工作不断深入过程中逐渐暴露,很多仪器设备因为功能、性能、参数等与实际科研工作需求不相符而被搁置。
1.2 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没有设置负责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的专职人员,仅有的专人专管岗位安排都只针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其他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模式几乎都是一人多管。精确性、准确性、检测速率等各类仪器设备性能指标,都跟随科技发展脚步实现了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对仪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科学管理方式和专业知识等。当前农业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整体表现为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高,不能很好满足工作任务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因素。
1.3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形式化严重
关于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绝大部分科研单位和实验室都制定了专门的维护管理制度。大部分应用于实践的制度其操作性都不高,几乎都是为应付评估、验收等各种考核工作,形式化严重;部分单位甚至缺失相关的管理制度,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工作后就交由科技人员操作,在管理和操作上不具有规范性;还有一些单位尽管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由于执行力不足,同样陷入了管理混乱的局面[2]。制度形式化或制度缺失引起的设备使用不规范,是农业科研单位仪器设备故障频繁的原因。科研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开始操作相关仪器设备,有些科研单位往往因各种原因,如人手紧缺、科研任务繁重等,在没有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或者邀请不太了解设备性能和原理的临时工作人员操作仪器,执行一些基础性的开机操作,无法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1.4 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首先,由于科研内容连贯性不强,总有一些不同性能的仪器设备无法发挥实验效用。另外,仪器配置不合理、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从而出现一些关联性设备不配套的情况,导致科研人员不愿使用;其次,使用与维护的工作重点把握不平衡,过于重视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对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上心,未及时发现并更换耗损部件,造成配件损坏或老化。加之设备维修费用高昂,现有维护经费不足也是导致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的一个因素。
1.5 废旧仪器设备处理方式不当
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都逐渐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的高精尖方向发展,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需要精密度、准确度更高的仪器设备支撑,这就促使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一些达到使用年限后出现器件老化而无法正常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进入淘汰行列。还有一些设备因功能上的精密度被更先进的同类型设备替代而被淘汰,这类仪器设备往往不能及时按流程进行报废处理,而是长期搁置在实验室,不仅无法发挥该有的应用效能,还占用空间,增加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负担。
2 提升农业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策略
2.1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好整体规划
一直以来,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购买都是围绕研究室工作的实际需求展开的,根据研究室的申报采购计划进行采购。但不同的课题组有时为了科研便利,会重复采购一些小型仪器设备,导致资金浪费。对此,科研单位在今后采购工作中一定要以科学论证为基础,严格把关,从整体角度分析各实验室的工作需求,避免出现实验室各自为政的情况。根据单位现有的仪器设备情况,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总体购置计划和采购预算。每个使用部门在提出采购申请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在预算基础上分析仪器设备的技术性、专业性和服务性,做好购置计划论证,通过招标方式开展采购计划管理,最大化避免重复购置和盲目采购的情况。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建立一个专家评审论证制度,全方位地从性能和应用方面评估采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后要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制度,有效降低采购风险。
2.2 致力于建设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是当前大部分设备使用领域开始实行的一种新型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搭建一个开放性的资源共享平台,这也是增加投资效益和提升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有效方式。利用现有开放平台,在共享内容中增设使用率不高的大型设备,向院所内部和社会开放,以协作共享为原则,实行专管共用的开放性共享模式,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各类资源的使用需求,强化科研单位内部研究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助力学科建设与发展[3]。针对公益性的科学研究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少收或免费的方式,鼓励更多科研人员使用,根本性解决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的问题。此外,还要从打破部门之间管理上的封闭性入手,重置实验室布局。围绕科研需要和学科研究,设立公共性的开放实验室,实现仪器资源的合理布局、集中整合与配置优化,避免出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情况,确保实验仪器数量不变的同时提升效益水平。
2.3 制定设备运行维护费用保障制度
保证科研仪器设备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关键条件是成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基金。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占比较高的是大型仪器设备,所有关于设备维护费用的额度都与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成正比,仅靠研究项目组或单位的经费,难以维持正常养护工作。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会在出资购买科研设备的同时拨付一笔专项资金用于设施的日常维护。不同国家对这笔经费的额度设置不一样,主要是围绕科研设施具体情况来定。通常不会超过科研项目总投资的15%,部分特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每年获得高达20%的维护费用,因此需要建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专项基金和相应的保障制度[4]。通常情况下由设备管理部门统一掌握和使用这笔专项资金,将其用于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升级改造和人员培训。维护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仪器购置经费中预留的部分资金,每年按一定比例在科研经费中提出的资金以及通过对外单位服务收取的仪器测试费。
2.4 建立并不断完善仪器设备报废制度
仪器设备报废是一种注销产权的资产处理行为,必须经过有关部门鉴定,符合相关规定,被判定为不可继续使用财产。农业科研单位有必要借鉴国有资产单位对国有资产处理的处置制度。对于符合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先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报废申请;由专业性技术专家小组进行鉴定,同时通过单位法人审核后,再围绕报废仪器设备的原值依次向所级、院级和省厅级主管部门提出审批报表;由专门的部门统一回收报废的仪器设备,同时完成资产注销手续[5]。处理好仪器设备报废工作,能有效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速度,优化科研硬件条件,使得农业科研事业发展拥有有力的物质保障。对于使用功能丧失、难以修复或者超出使用年限的仪器设备,还有修理费持平或者超出了购置新设备的仪器,都要及时申请报废处理。农业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报废工作要严格遵守《中国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开展,在资产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下,根据标准程序办理各项手续,一定要在报废登记建档中做好信息记录,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开始处置。得到批准,经过审核的报销仪器设备需要建立专门的“账销案存”管理制度。
2.5 提升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开放共享管理,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队伍是一项最重要的保障。相关单位有必要分批次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方面的业务培训,或者提供外出参观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提升专业维护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科研人员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并深化认知,力争建立一支结构上合理、数量上适宜、态度上负责、工作上有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切实充分发挥科研仪器设备功能。
3 结语
农业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涉及很多实践和研究。要强化仪器设备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来保证仪器设备管理质量,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搭建公开性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全新的管理方式和模式,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使其在农业科研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