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琉璃文化的现状分析与产业探究
2021-01-21邢长圣尹大中
杨 晨,邢长圣,尹大中
(1.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淄博255049 2.山东领尚琉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淄博255100)
琉璃作为淄博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对当地生态、民俗、传统、风尚等文明发展表现的概括,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的、不断创新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了解琉璃精美外形的基础之上,去探寻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技艺及其文化内涵。
1 淄博琉璃的历史概述及其文化价值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关于淄博琉璃历史的记载相对较少,对于历史发展脉络也有较多争论,大部分为新闻宣传性的文章。清代孙廷铨著的《琉璃志》,虽然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琉璃从原料到制作工艺等内容,但少有淄博琉璃历史发展脉络的记载。
关于淄博琉璃起源于何时,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淄博琉璃最早可追溯到西周。从出土文物看,现出土的最早的琉璃是“越王勾践剑”上的饰品,考古证实淄博早在遥远的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是一个成熟的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古代北方地域,淄博物产资源丰富,古书《颜山杂记》中记载了具备琉璃生产的原料条件,“白如霜,廉削而四方,马牙石也;紫如英,扎扎星星,紫石也;棱而多角,其形似璞,凌子石也。白者以为干也;紫者以为软也;凌子者以为莹也。”[1]但这绝不足以把淄博琉璃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
(2)淄博琉璃的历史起源于元代。元代至今,经过了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1982年淄博博山地区发现了元末明初的琉璃窑炉遗址,分为1座大炉和21座小炉,用来融化矿石和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琉璃,发掘范围约403平方米,足以见得当时琉璃在博山的发展规模已非同一般。但凭此不足以推断出淄博琉璃的历史是从元代初期开始的。元代是一个不足百年的朝代,并且是少数民族游牧者的天下,草原上的人不喜陶瓷、琉璃等饰品及陈设品,我们可以肯定在那样一个发展缓慢的社会,一个行业发展的规模不可能如此壮大,因此我们推断琉璃发展在元代以前。
(3)淄博琉璃的发展可定于唐代。唐代有最早关于淄博琉璃的文字记载,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2]可见琉璃在唐代是非常稀有的建筑装饰材料,贩卖琉璃能获得大利润。但淄博琉璃的出现时间具体界定到哪个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证明。
琉璃被称为我国的五大名器(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及佛家七宝之一,[3]具有不可复制的艺术特征。关于琉璃的传说也有很多种,如女娲补天、路申炼丹等,都足以表明琉璃被当作高贵的祥瑞之物,代表吉祥如意,具有趋吉避凶的功能。琉璃因矿石的颜色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不同的颜色代表了特殊的文化含义,一直延传至今,如绿色象征着和平与希望、紫色代表高贵、蓝色代表宁静等。在皇家文化中,时常能看到琉璃的使用,1965年湖北江陵墓中出土了一把古剑,剑格处镶嵌着两枚淡绿色的琉璃,在剑身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文书写。到汉代,虽然琉璃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但琉璃这项工艺品只限皇宫贵族使用,冶炼技术也概不外传,后期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化,制作工艺近于失传。到明代,琉璃呈现出不通透的面貌,但人们仍将其视为瑰宝。清代是琉璃发展的巅峰时期,窑炉密布,产品更是“行销天下”。从这些记载中能得知古人对琉璃的喜爱以及尊崇。琉璃作为佛家七宝之一,是消病避邪之灵物,摆放或佩带琉璃可得三种福缘:能消病祛灾、能通过琉璃的提炼艰难从而懂得坚韧、因颜色的绚丽通透给人灵感和智慧。在某种意义上说,琉璃是一种至上的精神、一种高尚的人格、一种非凡的境界,代表着当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及向往。
2 淄博琉璃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淄博琉璃产业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以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为例,领尚琉璃等龙头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及时转变思想,用传统打造流行,由原来“来样加工”外贸出口的形式转变为用创意文化引领并推动经济的模式,走工业+文旅融合道路,打造文化服务型企业,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故而,本文试图寻找症结所在,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2.1 政策对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相对薄弱
淄博琉璃工艺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但大多淄博本地人对于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知之甚少,需要对此文化的传承进行合理的宣传和保护。最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支持,不仅是对于技艺高超的传承人的继承,更是对于潜在的传承人的挖掘。传承人是延续文化的重要环节,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及行为示范,才能将文化行之有效的传承下去。
淄博琉璃这项工艺在文化传承中受到了影响和制约,主要原因为两种:对于现有传承人技术传承的保护、创新思维的引领不够;对于潜在传承人琉璃技艺的吸引、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完善。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淄博琉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提高工艺技术和出口换汇的需要,培养了大量的琉璃技艺人才。20世纪90年代,琉璃厂由国企逐步分化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艺人驻扎琉璃厂,鼓励专业教育与技术交流相结合。当前,相对于以往专业琉璃艺术人才的培养,缺乏一系列的保护政策。早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淄博琉璃的传承靠的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早期的匠人在技艺方面具有优势,但缺乏前沿创新设计思维及当代的琉璃艺术知识,思路创新较为落后、相对保守。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淄博琉璃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受到外国琉璃制品的冲击,外国订单大部分为“来样加工”,此模式造成了琉璃制品低廉,工人工资不乐观,愿意从事琉璃制作工艺的人也日渐减少。
对于传承人的两个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扶持,手工艺者就不能在良好的大环境下交流学习,创新思维落后,就只能“制造”。如何由“制造”变为“创造”,政府在这方面应给予支持和关怀,从政策、制度上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也是刻不容缓。
2.2 保护意识薄弱,文化底蕴缺失
内容决定形式,不同的内容需要多种形式表达,很多人对于这句话有片面的理解,认为内容和形式只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实则不然,开发形式和艺术内容是需要相互转换的,好的艺术作品能够让鉴赏者从中联想到更多的东西,受到好的启迪,挖掘到更多的内涵。本地人对琉璃的印象比较浅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实用、易碎是大部分人对于琉璃的印象,大部分琉璃制品也出现了同质化的表现。因此,在忽视自己独特文化价值时,也缺失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无形中形成了市场萧条的一种恶性循环。早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古人就开始用琉璃创造“眼睛”,并赋予它特殊文化价值。春秋战国时期,蜻蜓眼琉璃珠进入我国,孕育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并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它选择用眼睛作装饰,在珠体上用一种或多种琉璃镶嵌,与蜻蜓的复眼十分相似,以其形式命名。形式又不是凭空捏造的,通过形式也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曾把眼睛作为传神的关键,可见眼球凝聚了不可代替的神秘愿望。可以说,淄博琉璃文化也进行了创新,然而,其对特殊的文化符号的继承和创新还有待商榷,是否真正做到了“从传统发现流行,以传统追求流行,用传统打造流行”,背负着特殊价值的淄博琉璃文化,还需适应现代发展,承担起应有的民族责任和符号,从各角度进行发展。淄博琉璃有许多的内在价值,如果善加利用,并且能够找到自身的开发形式,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换,相信可以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2.3 互联网视域下,销售模式的欠缺
新冠疫情以来,引发了各企业对于销售模式的重新思考,某些企业跟随时代潮流,催生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利用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在互联网新经济模式下,淄博琉璃行业的销售情况仍然以线下销售为主,线上销售并没有在互联网时代下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在淘宝搜索“淄博琉璃”关键词,大多数的琉璃以摆件为主,按照销量优先的模式,销售排名第一的店铺月销量为7件,并且没有消费者对琉璃工艺品进行评价。相同样式的产品,以价格低的产品优先购买。销售模式相对单一,几乎大家都在同一平台竞价,店铺多,竞争激烈,如果没有适当的营销策略,很容易在销售的过程中盲目跟风。
从销售产品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淄博琉璃为摆件,而大部分人认为琉璃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加上它的“易碎性”,更加削弱了人们对它的购买欲望,从根源上说没有抓住消费者的心。没有消费的群体,消费市场也不景气,总之我们要突破这一困境。
3 重新定位:对淄博琉璃文化创利与创意兼备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软实力也成为一种硬指标,面对世界的变革,古老的文化应该如何发展?我们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已经有一部分琉璃艺术家在这个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各地的琉璃产业也在不停创新,探讨从人才培养、陶琉结合、市场推广等几个方面共同发展。淄博琉璃行业应该怎么打造产业化?针对淄博琉璃文化如何兼具创利与创意我们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3.1 人才培养是关键:技能、才能、智能
制作琉璃对于工艺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保护淄博琉璃这项手工艺品关键在于保护“人”,只有在保护好“人”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实现技艺传承、意识传承、文化传承,笔者希望可以从政府、个人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建议引发思考。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首先,政府应注重加强琉璃人才培养,可以“仿古”,仿照1905年在博山开办的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的方式,建立琉璃大师工作室,将一批能工巧匠招致麾下,进行技术和工艺上的研究创新,培养过程中结合新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淄博琉璃;其次,可遴选像领尚琉璃这样具有号召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树立榜样;三是倡导与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交流相结合,大师之间交流探讨、大师与学生之间在技艺上传授,在思想上交流碰撞;最后,打造创意设计大赛平台,推动行业创意设计提升,吸引全国设计人才,提升淄博琉璃的影响力,促进创意设计人才的发掘。
从个人角度出发:各级政府在传承场所和传承技艺方面提供支持,可以说是抓住了琉璃技艺保护的关键,但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我们不能只嗷嗷待“保”,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实际上,我们更应该主动发展,不能“坐等扶持”,而是要主动把非遗技艺、知识融合到市场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取精用弘、自我升华,从而真正实现保护。
3.2 形势与内容相互转换,珍视自身文化,形成动态发展
重新定位市场,只有拥有市场,才有可能使琉璃文化发扬光大。文化是源泉,如果能善于创新,发展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再加上产业链的保护,那么文化资源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琉璃的用途大多都在观赏,应深入挖掘它应有的文化内涵。想要长期持久的发展下去,应该发挥琉璃的多重功能,挖掘它的特殊价值,在不迷失自我的前提下,也可以与齐文化中其他代表性的文化相结合,既保持自身标准又具有世界性的标准,利用多媒体传播途径,形成独特的文化产品,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力。每个地方的特色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基础,是无法被替代的,既要挖掘它的物质属性,又要挖掘它的精神属性。现在的琉璃制品有很多是规模化产品,因为只有规模化生产才会降低成本,那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呢?产品质量不过关,市场产品千篇一律,价格难以升高,造成市场的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长久的发展。要用全新的理念、创意,注重琉璃的个性化设计。淄博琉璃当下的发展,还需要与经济效益与艺术价值相结合,增加政府对于从业者的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人才流失。
要想真正的把文化产业做强,更应该重视本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珍视和保护,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高文化软实力。但传统的未必都适应现代,文化也不会自动转化成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应该从传统发现流行,以传统追求流行,用传统打造流行,使淄博琉璃再度振兴。[4]
3.3 互联网视域下催生综合营销新模式
在销售方面,可以在基于线下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发展新模式,两种或多种销售模式同时进行。在营销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消费者对淄博琉璃感兴趣,这部分消费者平时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琉璃工艺品,制定属于自己的网络营销策略。
在营销中,可按照消费者对琉璃感兴趣情况大致将消费者分为两类:本身对淄博琉璃就具有一定忠诚度的消费者和偶尔对琉璃感兴趣的消费者。对于琉璃本身足够热爱的消费者,不需要费力去营销,把营销的重点放在后者。
淄博的琉璃企业在线上、线下销售时应注意与消费者的沟通。从线上销售情况看,与消费者进行线上沟通的情况几乎没有,通过销售与消费者接触,自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与客户的沟通,明确对于产品的改进情况,让顾客享受到线下同样的服务品质,抓住每次向客户宣传淄博琉璃文化的机会。目前,互联网发展广泛,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归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行之有效的信息推给消费者。
消费者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接触的信息范围广、信息杂。如何让顾客在淄博琉璃的信息界面停留,能否快速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这就要求琉璃工艺品更加具有创意、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如果顾客对我们的产品没有兴趣,再多的销售手段都是无用的。在销售平台当中宣传琉璃产品,对淄博琉璃产品进行有效的推广、展示、讲解,也可以通过淘宝等网店进行代理销售、混搭销售,整合营销。淄博市政府也要支持陶瓷电商平台建设,搭建属于淄博琉璃的电商平台,打造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中国琉璃之乡”、“山东省陶琉之乡”的影响力,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文化活动,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正如以上的分析,琉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市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合,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了解市场,需要懂得鉴赏的消费者,还需要引领品牌的人员。对于政府来说,还需要监控艺术品市场,不要出现扰乱市场的行为,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知识产权的意识。
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创意,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我们应该了解一些文化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创利与创意并不冲突,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