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社区的评价体系研究*
2021-01-21于一凡朱霏飏贾淑颖郭禹婷胡玉婷YUYifanZHUFeiyangJIAShuyingGUOYutingHUYuting
于一凡 朱霏飏 贾淑颖 郭禹婷 胡玉婷 YU Yifan, ZHU Feiyang, JIA Shuying, GUO Yuting, HU Yuting
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事业的投入持续增长,养老服务的供给日趋多样。然而就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条件而言,我国社区环境的适老化基础普遍薄弱,相关技术体系发展滞后,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第4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44.7%的老年人认为在社区中活动存在不便,65.4%的老年人认为社区设施不够齐全,60.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公共服务不够完善[1]。近10年来,本团队先后完成了4轮面向上海市各类社区环境的适老化水平调查,先后配合全国老龄办、住建部、国家工程技术标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多项相关研究课题。本文着重介绍其中关于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的初步成果,旨在为全面推进普通居住环境的适老化建设提供体系化的技术依据与行动指南。
1 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的提出
1.1 老年友好社区的评价
老年友好社区是“结构和服务适应并容纳具有不同需求和能力的老年人的社区”[2]。管理者与建设者的使命是通过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援助性的服务对老年人各项机能的衰退做出适应和补偿,利用积极的干预措施尽量延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时间,帮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可能的最佳活动和参与水平[3]。与老年友好社区相关的因素众多,不仅关乎社区物质空间环境,也涉及社会参与、社会包容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实施评价不仅有利于人们构建对社区环境适老化程度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相关决策者判断实施干预的重点与时序,科学地把握居住社区补短板[4]、强弱项的行动方向。
概括地说,“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的研究目标包括:①为社区管理和建设者提供一套直观、可量化的评价工具,以便全面衡量社区环境的老年友好程度,为社区实践提供方向;②为规划设计者提供一套简明适用的专业工具,以便在居住环境的建设和更新改造过程中加以参考和借鉴;③为公共政策的决策者提供一套具有前瞻性的行动指南,在充分采纳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为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的科学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1.2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5]和“老年友好社区”这一评价对象的特征,本文首先提出了构建评价体系的4项原则:一是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建设目标,尽可能完整地涵盖我国老年友好社区的特征与本质;二是兼顾适老化环境的底线思维和优化方向,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现实条件,也应具有必要的前瞻性和开放性[6];三是充分结合评价主体的事权特征,确保具体问题可以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治理手段得以持续改善;四是兼顾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可测度性和可调控性。
面对老年友好社区这个多目标复杂决策问题,笔者采用将目标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进而构建具有逻辑层次关系要素体系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①AHP法是一种综合了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的指标赋权方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萨提(Thomas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构建由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构成的评价框架。该方法适用于解决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采用无量纲手段将不同的评价指标以标准化方式集成在评价系统中加以比较,并为各层要素进行赋权。
2 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构建
针对社区环境适老化水平开展的评价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经验基础之上。研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的“老年友好社区”(Age-friendly Community,AFC)理念,充分借鉴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框架,结合我国相关政策,完成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构建。
2.1 技术框架与要素
首先,研究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从WOS核心数据库中的945篇相关文献里锁定13个已投入的实践项目。这些实践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技术体系②其中部分技术体系因经历过更新而存在不同版本。(见表1),它们涵盖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比照考察这些技术体系,不难发现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7]已作为核心纲领被不同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纳。它不仅较完整地涵盖了老年友好城市与社区的实质性内容,也为本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比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 代表性国际技术框架Tab.1 Major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frameworks
表1(续)
表2 老年友好社区指标体系Tab.2 Age-friendly community index system
其次,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实际情况,与现行技术政策有效对接,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研究成果。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提出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要求为核心,研究整理、分析了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提出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8]、全国老龄办先后在2009年和2012年提出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指南》[9]及相关指导意见、全国老龄办与国家标准委共同提出的《老龄宜居社区(基地)标准》(2013)[10]等纲领性指导意见。同时,考察了部分省市提出的地方性技术框架,如《上海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试行)》(2013)[11],《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细则》(2016)[12],北京市《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2016)[13],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规范》(2017)[14]等。
最后,本文广泛参考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于老年人群健康特征的宜居环境空间层次[15],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规划布局、设计要点和服务供给[16],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提出的老年人宜居环境公共指标和专项指标[17],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类型化老年人宜居指标[18]等。相关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均已收入《面向老龄社会的城市应对》一书。
2.2 准则层的构建和评价指标的筛选
以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为基础,在充分吸收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研究从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空间环境两个方面[19]着手构建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
在物质空间环境方面,住房、交通、户外环境是在各技术体系中得到普遍采用的3个方面,在本评价体系中均予以保留。公共服务在不同国家根据实施考察的主体差异而分别被纳入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空间环境。根据本评价体系特点,将该指标定义为公共服务与设施,纳入物质空间环境方面。此外,结合国际健康城市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笔者有意识地强化了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中的环境性能要求,将其列为准则之一。综上,物质空间环境范畴内的5个准则层要素分别为:建成环境(B1)、环境性能(B2)、住房(B3)、服务与设施(B4)、道路与交通(B5)。在社会空间环境方面,本文在“指南”的框架基础上,结合我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和社区治理特色,归纳提出以下3个方面评价对象:社会参与(B6)、社会包容(B7)、交流与信息(B8)。
以国内外现有技术指标和我国社区规划、治理的通用手段为基础,笔者在准则层指导下进一步开展评价指标的整理和聚类。根据各评价要素在技术框架中的独立程度,以及特定指标与对应准则层的关联程度对技术指标进行了筛选,最终提出由46项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为了保证各项指标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比较,本评价体系尽可能采用可量化指标,对少数定性指标采取间接量化的方法进行测度,最终通过权重提高评价体系的整体信度。
3 权重分配与具体应用
3.1 权重的确定
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不仅体现着指标的重要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引导意图和价值观。针对初步确定的8个方面考察对象和46个评价指标,笔者利用专家打分法就准则层和指标层每个要素的重要性开展两两比较,并通过比较判断矩阵[20]计算要素的权重。参与打分的专家来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年年会“老年宜居环境”学术对话专场的活动现场。课题组在会议期间共计发放并回收了79份专家打分问卷。这79位专家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平均从业时间为13.8年。其中,规划设计人员占总数的51.9%;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占总数的25.3%。
赋权过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在单层次排序的基础上,得到各层次、各要素对目标的排序权重;其次,针对各层次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综合计算,并对所有要素进行排序。研究人员利用YAAHP软件③YAAHP软件是由山西元决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专门针对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辅助软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录入专家打分问卷,计算每一位专家的指标判断矩阵,通过反馈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指标权重计算,然后对指标权重进行加权算术平均,得到最终汇总的综合判断矩阵及各指标的权重。
图1 准则层权重分布图Fig.1 Guideline weight configuration
表3 老年宜居社区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及权重分布Tab.3 Hierarchical structure & weight configuration of the age-friendly community assessment
从准则层的权重分析结果来看,建成环境受到的关注明显高于社会环境的内容。这无疑与打分专家的专业背景密切相关,可以反映我国目前以物质环境改善为重点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阶段性重点。在准则层要素中,公共养老服务设施(19.9%)、住房(19.1%)以及社区的邻里环境(15.9%)得到的关注度最高(见图1)。在指标层中,综合权重最高的5个指标分别是医疗设施(0.049)、垂直交通无障碍化(0.048)、套型适老化(0.044)、安全性能(0.039)、室内无障碍化(0.037)(见表3)。
值得注意的是,系统中各个评价指标间的权重配置彼此制约,权重的设定不仅影响到特定指标的评价结果,也会影响到其他指标的评价结果,即对权重进行调整会引起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变化。这意味着,可利用权重的分配来适应阶段性的干预目标,亦可结合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城市环境建设的现实条件有侧重地对权重进行调整。
3.2 评价体系的应用
利用技术指标开展评价涉及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种情况。客观评价指标可以利用专业手段采集和测度,主观评价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现场开展环境审计或居民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笔者对46项评价指标分别设置了考察细则和评分准则,以便提高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减小因理解差异而造成的偏差[21]。考察细则的制定主要依据相关技术标准,侧重通用性、代表性较强的指标特征,评分准则的确定与各地社会文化特征、建成环境的发展目标相结合,确定合理的评分区间。
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均采用十分制,得分在7.1—10.0分之间为“较好”,得分在4.1—7.0分之间为“一般”,得分在0.0—4.0之间为“较差”。评价指标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后相加得出总分值。当在不同社区之间开展比较时,既可以根据总分或准则层分值了解每个社区的长处与短板,也可以通过考察独立指标进一步判断需要采取的行动。应用本评价体系针对特定社区进行长期评估时,则可通过比较准则层和指标层评价要素的持续表现考察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效果。
4 结语
对社区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评价,是促进我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体系,广泛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先进经验,兼顾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内容。借助专家打分完成的权重赋值有效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非一致性。由于专家背景存在较高的相似性,本技术体系对物质空间环境的关注度超过社会空间环境,这一特点适应我国现阶段的行动重点,反映了由规划建设部门实施评价、采取措施的优势。但随着实践的推进还需要不断加以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老年友好社区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