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地理标志引导陕南茶农绿色生产的路径探析

2021-01-21成党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茶农标志茶叶

成党伟

(安康学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公众健康的前提、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倡导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这些都表明政府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及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紧迫性。

陕南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安康、商洛3 市22 个县区,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9年末,陕南茶区已成为中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如何通过茶叶地理标志治理协同推进茶业绿色发展,引导秦巴山区茶农绿色生产,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是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1 研究现状

郭迷[1]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综合协调资源、环境、政府管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基础之上的发展模式。魏琦等[2]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突出强调农业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均要实现绿色化。王艳荣等[3]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户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户主个人特征、经营规模、期望收益、对地理标志的认可程度等均对农户使用地理标志行为有显著影响。占辉斌[4]提出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专用设施投入、对地理标志的认知等对农户选择使用地理标志的意愿有一定影响,农药肥料购买方式、病虫害防治方式等对农户生产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薛彩霞等[5]提出地理标志的使用对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施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和农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胡薇[6]提出生物源农药防治较传统农药更加绿色环保,但因其见效慢、成本高,因此在茶园中推广时常受到阻碍。施晟等[7]提出合作社可以通过提供优质优价制度环境和建立信誉机制,增强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督,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周小梅等[8]提出区域内农产品长期以来形成的声誉能够带来溢价效应,在组织化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配合下,激励农户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旷浩源[9]提出技术、信息和资金等重要资源能够嵌入社会网络并在其中流动,这对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扩散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少有通过地理标志引导农户绿色生产的相关研究。

2 地理标志引导农户绿色生产的驱动力

2.1 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

地理标志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农产品提质增效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三农”问题是中国政府亟需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2017—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要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可以看出,国家对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及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化,推进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一直给予着政策支持与关注。

2.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治本之策。目前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农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围绕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做文章,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产品绿色生产,提高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地理标志为引导,推进农户绿色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具有地域特色且安全优质的特点,能够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需求,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有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破解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趋势,将有效引领农村产业发展。

2.3 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农业绿色生产实现了良好开局,但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推进绿色生产,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既要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又要引导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实现资源有偿使用、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农产品优质优价。地理标志是产品质量的身份证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多以农户为基础。对生产者而言,地理标志作为一项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和资产,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保护,是实现差异化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对消费者而言,地理标志产品更具质量和食品安全保证,地理标志可以促进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

3 茶农绿色生产模式构建

综合绿色生产模式及茶农绿色生产意愿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茶农绿色生产模式及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茶农绿色生产模式及影响因素

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分析认为,茶农绿色生产受生产环境优化、绿色高效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初级产品、绿色加工的影响。生产环境的优化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在产业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和茶农对生产环境的优化治理。绿色施肥主要受制于政府的相关政策补贴引导、茶农高效施肥的技术掌握情况、区域茶叶生产规范的影响、茶农对茶叶绿色高效施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的认知及绿色生产观念。茶叶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主要受茶农防控技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龙头企业的补贴引导、行业生产规范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茶叶绿色加工主要受有机绿色高品质茶叶优质优价的市场引导、茶农加工技术、茶农对绿色有机高品质茶叶产品市场需求的趋势把握。

4 基于茶叶地理标志引导茶农绿色生产的路径

引导茶农进行茶叶绿色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基于茶农绿色生产的一般模式和影响因素分析,协同茶叶地理标志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4.1 加强茶叶产地环境条件建设

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建设标准,加强茶叶生产环境建设,引导茶农改善茶园环境。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1月20日发布的陕西省地方标准《紫阳富硒茶——产地环境条件》(DB 61∕T307.2—2013)是中国富硒茶类惟一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该标准适用于“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地。环境建设中可以参考相关地理标志环境标准来加强茶园建设,推进绿色化发展。引导茶农改良低效茶园,通过土壤改良、良种推广、完善设施、改善茶园环境等措施,提升茶园绿色生产能力,对土壤条件、生态环境等达不到绿色要求的茶园,予以强制退出或改种其他作物。另外,还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产业与生态相协调的原则,重点围绕优势适生区布局,强化资源统筹整合,引领带动全域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培育。依法依规加大对破坏茶叶绿色生产环境的约束规制,制定如《地理标志产品环境保护地方条例》等地方法规,并针对茶农的违规行为,予以经济处罚等惩罚措施。政府通过约束规制确立地理标志保护及绿色生产的标准和目标,茶农在权衡违规成本后,经济理性将促使其按照规制目标的要求,逐渐向茶叶绿色生产的要求转变。

4.2 加强地理标志技术规范执行

陕西省地方标准《紫阳富硒茶——生产技术规程》(DB 61∕T307.4—2013),是地理标志“紫阳富硒茶”的生产技术规范,该标准规定了紫阳富硒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与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茶农可以基于茶叶地理标志规范进行绿色种植及加工。一是绿色高效施肥及绿色防治病虫害,茶农应参考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治理规范,因地制宜地选用肥料类型,在施用肥料后可以利用土壤监控设备对土壤营养成分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水肥的动态调控。二是对茶树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绿色防控病虫害是绿色生产的重点环节,茶农在茶叶种植的过程中要选育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来预防虫害;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及茶园深耕,季节性地消除虫害;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发放杀虫灯、诱虫色板的鼓励手段引导茶农物理防治;通过培训引导茶农生物防治病虫害,尽量减少传统的化学防治,倡导使用生物源农药。三是低碳、清洁化采摘加工茶叶,陕南地区农户茶叶加工主要使用木炭、木柴、煤等作为主要能源,容易产生污染,并且制作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茶农可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在茶叶绿色生产要求下,可推广使用低碳、节能的方式进行茶叶加工,可利用电能、液化气加工设备,实现茶叶制作过程的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绿色加工。

4.3 引导茶农树立绿色生产观念

随着绿色有机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可以通过市场的优质优价引导茶农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通过树立绿色生产大户典型,推动茶农绿色生产。茶叶加工企业也可以针对茶农绿色生产的情况来对鲜叶进行划档区分价格,促进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利用绿色生产实现转型发展。在对茶区茶农的走访中了解到,很多茶农受限于文化水平、教育及技术培训,他们对茶叶市场的需求变化及绿色生产技术的了解掌握较少。政府职能部门或茶叶协会可以采取开展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绿色高效施肥、茶叶采摘及加工的宣传教育,促使茶农加深对绿色生产行为的认知与了解,树立绿色生产意识,加大对茶叶绿色生产环境的治理,提升绿色生产水平,促进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4.4 推进茶叶质量溯源管理

由于茶叶加工的特殊性,茶叶鲜叶检测保鲜期短,有时限于检测条件、手段,检测结果需要较长时间,一般不对鲜叶进行农药残留等检测,很多加工企业从茶农手中收购鲜叶,即使成品茶检测出农药残留,也很难判定是哪个茶农采摘的鲜叶出了问题。而作为消费者来说,一般看中的是产地、品质和口味,很少有消费者购买茶叶时看检测报告,这些隐藏的道德风险,使得有的茶农违规使用农药,为茶叶的食品安全和绿色生产留下了隐患。所以说,在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茶叶质量溯源管理、引导茶农对茶叶质量进行源头治理至关重要。可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智慧农业、防伪标签、二维码技术甚至是区块链技术成果,来实现茶农或企业对茶产品信息、茶园信息、生产日期及批次等追溯信息的维护管理。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加密追溯二维码,了解所购买的产品追溯信息,也可以通过追溯码对产品质量及服务进行反馈等。如浙江竺顶茶业利用中国移动联合浙江大学以灵隐上天竺高品质茶园为试点,利用物联网及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西湖龙井种植、制作等环节的数据追溯,让数据替茶品说话,每一罐成品茶叶都能通过区块链的数字字母码追溯到茶叶生长时的气候、湿度和采摘时间、炒制时间、炒茶师等信息,有效地提升了茶叶质量安全信息,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可。

4.5 建立“茶厂+基地+茶农”合作机制

陕南产茶区茶叶生产模式大多以农户生产为主,农户因专业知识、技术等缺乏,导致茶园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管理不规范,而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对个体茶农选择绿色生产方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可以“茶厂+基地+茶农”合作机制,引导茶农规范化绿色生产。一是可以通过合作机制来指导茶农,协作建立绿色生产基地,进行茶叶绿色生产环境治理。二是可以引导茶农连片实施生物源防治。例如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户创建活动,对不打化学农药、采取“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防控的农户发放茶园绿色防控卡,农户凭绿卡销售鲜叶。茶叶生产企业在鲜叶收购中,对持绿色防控卡的茶农实行优质优价,并通过提供优质优价制度环境的创立以及合作机制,引导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建立信誉机制,实现对茶叶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督,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三是结合茶叶地理标志协同推进绿色生产,逐步形成良好的茶产品声誉,以此带来产品溢价效应,在合作机制和管理制度的配合下,激励茶农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绿色茶产品,形成良性循环,把茶叶绿色生产推向更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在消费者愈加关注茶产品质量安全的背景下,一个区域的茶叶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茶农、企业的生存和利益。积极构建基于茶叶地理标志治理引导茶农绿色生产,不仅是适应市场变化及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茶叶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和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正视地理标志治理对绿色生产的协同推动作用,落实完善茶叶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机制,才能有效促进陕南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陕南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猜你喜欢

茶农标志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认标志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