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

2021-01-21鲍海君陈蒙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底层创业者机会

韩 璐,鲍海君,陈蒙媛

(浙江财经大学,a.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b.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在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有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2 种。主动城镇化的底层群体如第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其表面与城市居民差别不大,但是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无法享受公平待遇;而被动城镇化的底层群体,由于缺乏最重要的土地保障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去了低成本的生活发展方式,导致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1,2]。在此背景下,这2 种被迫夹在城市和农村缝隙之中的底层群体,大多会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不知所措,严重的甚至滋生悲观心态。面对艰难的生计与发展挑战,随着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完善,底层群体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机会正在逐渐减少,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忧虑更甚[3,4]。底层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成为城镇化进程的焦点问题,最终必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浪潮。鼓励底层群体创业,是实现该群体生计可持续的硬措施[5]。近年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不断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作为一种新举措和新思路,第一要务是如何识别底层群体的创业机会。从理论上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补偿和保障2 个方面,且主要关注一般创业者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的影响因素[6,7]。从研究方法来看,一般是利用已有研究或证据来构建相关理论,但当已有研究无法解释时,就需要借助案例研究来解决,Eisenhardt[8]在1989年提出案例研究可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由于多数底层群体的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感知,即使发现创业机会,也很难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并着手开发,借助已有研究来探究底层群体的创业机会识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研究选用案例研究方法,以甘肃省庆阳市城镇化进程中的8 个底层群体为例,着重研究并搭建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理论框架,实证检验影响底层群体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并从个体特质和创业环境2 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生计与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1 理论框架

寻找创业机会一直是创业领域的核心要素之一[9],而如何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起点。基于机会与资源的创业理论,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一般受潜在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2 个方面影响。其中,潜在的创业机会指创业者通过差异化的价值判断,重新配置现有资源或获取新的优势资源。一般而言,不同来源的创业机会对创业过程有直接的影响。创业资源指生产要素和支持条件,一般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社会资源[10]。根据潜在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是否明确,可将创业机会识别类型分为创业承诺型、创业梦想型、创业资源拉动型和创业机会推动型,如图1 所示。

图1 创业机会识别类型

1)创业承诺型。潜在的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均明确,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创业状态,创业者可以直接做出创业承诺,并实施创业活动,然而实际操作中极其难得。

2)创业梦想型。潜在的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均不明确,潜在的创业者只能把创业活动当成一种梦想。

3)创业资源拉动型。潜在的创业机会不明确而创业资源明确,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会采用探索实践法。

4)创业机会推动型。潜在的创业机会明确而创业资源不明确,潜在的创业者可以将创业活动与创业资源的寻找匹配同步进行,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获取创业资源,决策行为常为因果分析法。

由于创业承诺型和创业梦想型的情况比较简单,且在创业过程中不常见,因此,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与创业资源拉动型、创业机会推动型有关,重点对这2 种类型的创业机会进行识别。本研究参考借鉴Craig 等[11]的创业机会识别理论,将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分为3 个阶段,如图2 所示。

图2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及类型

由图2 可知,创业机会识别的3 个阶段分别对应2 种类型的创业机会。从创业机会识别过程来看,第一阶段是机会搜索,创业者有针对性地搜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创业机会,发现商机后立即转换为创业机会。第二阶段是机会发现,创业者分析其发现的商机及对应的目标市场状况,以识别创业机会。第三阶段是机会评估,创业者通过各种指标对创业机会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从创业机会识别类型来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仅仅是机会识别和资源整合在顺序上的颠倒,但实际上其背后隐含着决策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创业机会推动型是在致力于达成特定目标的基础上,创业者专注于机会实现的整个过程,即进行精心地信息收集、处理和判断,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寻找及整合信息和资源,采用多种途径以实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创业资源拉动型则通常采用探索实践法,即在决策前并不预设目标,而是在给定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下,评估利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可能达到的不同效果,其决策行为就是从这些可能的效果中做出选择。

2 典型案例来源

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包括案例自身的纵向分析和案例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为确保结论的有效性,本研究以对比和验证研究及加强研究有效性为原则,选择甘肃省庆阳市城镇化进程中的8 个底层群体为典型案例,这些创业案例主要属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行业的相似特点有利于案例之间对比,从而检验可行性。案例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为确保本研究案例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调研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展开。首先,通过庆阳市创业就业网收集相关案例和相关企业资料,对访谈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其次,通过电话或邮件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访谈对象,整理确认相关资料;再次,分类整理相关笔记和企业资料,获得相对完整的企业数据资料;最后,向访谈对象反馈整理出来的资料,以确认信息真实可靠。

表1 案例基本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底层群体有机会转化为创业机会推动型与创业资源拉动型,且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包含机会搜索、机会发现和机会评估3 个阶段。

1)被动城镇化底层群体的创业资源拉动型创业机会识别分析。以黄酒店李某为例,李某早期从事农业生产,在土地被征用后开始创办书店,但书店因资金短缺、经营方式不当而倒闭,之后李某总结了书店创业失败的经验,从产品和市场来评估创业机会的可行性,选择了黄酒买卖作为创业行业。

2)主动城镇化底层群体的创业资源拉动型创业机会识别分析。以建筑项目贾某为例,贾某早期从事小本生意,后来基于自身社会关系及一技之长,发现包工建房、县城开发、房地产项目增多,而从事瓦工行业人员减少,通过市场需求验证了创业机会的可行性。

3.2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晰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底层群体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本研究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对影响8 个典型案例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通过8 个典型案例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分析,借鉴已有研究[7,12],本研究认为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创业机会识别受内在静态的个体特质和外在动态的创业环境2 个方面影响。其中,个体特质因素包括创业警觉性、认知学习、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经验;创业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创业文化氛围,如图3 所示。

表2 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

图3 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创业机会识别模型

3.2.1 个体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分析 ①创业警觉性。创业警觉性即一种持续关注、敏捷获知未被发觉的创业机会的能力[12]。Israel[13]分析了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发现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创业动机是对利益的追求,如黄酒店李某提到创业是为了挣更多的钱。②认知学习。Minniti 等[14]强调创业者需要持续学习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创业项目不断地修正和细化,如建筑项目贾某创业初期是贩卖蔬菜到包子店,这个过程即模仿他人创业,认知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其对创业机会的识别。③社会关系网络。Hills 等[15]发现拥有庞大社会网络的创业者与身处单一社会网络的创业者,在创业机会识别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典型案例表明,传统农民形成的地缘及亲缘社会关系网络较为单一,限制了他们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而拓延创业社会关系网络,将有助于促进创业机会的成功识别,如全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韩某,其在创业过程中受到微电开发商的指导,为其以后成立公司打下了基础。④创业经验。丰富的创业经验有助于创业者判断新信息的潜在价值[16,17],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几乎毫无创业经验,如羽润养殖场刘某在创办养殖场起初,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和经营经验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3.2.2 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分析 ①政府政策。政府能为底层群体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提升其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如干果店常某、黄酒店李某等在创业过程中都接受了政府的指导。②经济环境。一般而言,城镇化进程中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能为底层群体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如人群及消费密集的工业区、学校等附近,经常有成对连片的移动商贩进行食品贩卖、服饰销售等。③创业文化氛围。积极的创业文化氛围能激发底层群体的创业热情,如包工头贾某受到创业文化氛围的影响开始创业。

3.2.3 创业机会识别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机会搜索阶段。主要受内在静态的个体特质因素影响,如创业警觉性、认知学习、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经验。在此阶段,潜在创业者基于强烈的创业意愿,有意识地、广泛性地搜索尽可能多的潜在创业机会。而创业意愿的涌动源泉是创业警觉性、认知学习、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经验等个体特质,其知识越丰富、信息越充足、与社会关系网络越庞大,越可能搜索到更多的创业机会,这一阶段受外在动态的创业环境影响较小。②机会发现阶段。受内在静态的个体特质因素与外在动态的创业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如创业警觉性、认知学习、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经验、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创业文化氛围。机会发现是从创意中甄别出合适的机会,首先是通过外在的宏观市场环境以及一般行业的状况来分析判断该机会是否在广泛意义上属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其次是个性化的机会识别阶段,即特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细致而谨慎地考察这一机会是否创业活动具有足够的价值。因此,这一阶段受到内在和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③机会评估阶段。同样受内在静态的个体特质因素与外在动态的创业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在这一阶段,将会对所能搜索到的创业机会进行价值评估,若无法满足潜在创业者的要求则回到机会发现阶段,反之则进一步评估该创业机会所需要的资源。本研究中,机会发现和机会评估是相伴而生的,创业者在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进行评估活动,机会评估伴随整个机会识别的过程中。因此,这一阶段同时受到内在和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城镇化进程中的8 个底层群体为典型案例,借鉴Craig 等[11]的创业机会识别运作模型,搭建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底层群体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与过程。同时,对影响底层群体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城镇化进程中,因受不同内外因素影响,底层群体的创业机会识别类型主要包括创业机会推动型和创业资源拉动型。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主要受个体特质和创业环境2 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分为机会搜索、机会发现和机会评估3 个阶段。

2)个体特质因素包括创业警觉性、认知学习、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经验;创业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创业文化氛围。这些因素在创业机会识别的3 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

3)在机会搜索阶段,主要受内在静态的个体特质因素的影响,如创业警觉性、认知学习、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经验;在机会发现阶段,主要受内在静态的个体特质因素与外在动态的创业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如创业警觉性、认知学习、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经验、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创业文化氛围;在机会评估阶段,同样受内在静态的个体特质因素与外在动态的创业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提升底层群体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

1)制定创业人才培育政策,提升底层群体的创业能力。针对创业机会推动型的底层群体,给予个性化的创业培训;针对创业资源拉动型的底层群体,可考虑从创业项目、创业机会、创业资源等多方面进行政策扶持。

2)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刺激底层群体的创业热情。加大对创业的宣传指导力度,创办底层群体的地方创业协会,对底层群体给予创业政策的优惠与倾斜。

下一步,本研究将在样本数量、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上进行扩展,如通过大样本调查、不同区域对比、不同底层群体对比等,进一步完善与验证城镇化进程中底层群体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框架。

猜你喜欢

底层创业者机会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