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2021-01-21王丁巧
摘要:在国画作品中,情与景是构建意境的重要因素。意境是一副国画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情感与形象的统一体。国画艺术中的意境,常常能让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识,赋予绘画作品一种超越的美感。本文章通过描述意境的含义以及特点,由意境的自然美、朦胧美、超越美的层面入手,简要分析了中国画中“情景交融”意境美的传达与表现方法,阐述了国画人物中的“意境美”。 通过意境的传达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希望本文能更有效地帮助读者认识国画当中意境美,提高对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和能力,正是本文力争探寻的目标。
关键词 : 意境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人物画
一、意境美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凭借形象所传达出的韵味,能令人感受领悟却又难以明确传达、具体掌握的一种境界。国画人物意境中的情指的是蕴理之情,更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是一般的自然物象,是能令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观者认同和感情共鸣,是在客观存在的启发下,让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结合的过程。意境美是由意向到意味、再到自身情感,由此形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 、意境特征
1、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是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虚实相生能够使一副绘画作品达到“超以象外”的艺术高度,这是国画人物中诗性意境的直接表现。实的部分是“涌入眼帘 ”的较实因素,称其为 “实境 ”;另一种是 “若近若离 ”较虚的一部分,称之为 “虚境”。人物画中的虚境是在实境上的提炼,不仅能反映出实境所描绘的意向,又能显现出整个意境的审美和艺术高度。在人物画中线条的黑白、粗细、隐现互补关系的组合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虚实相互结合所构建的诗性意境。
2、宜静宜动:“动”“静”结合是中国画意境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后构成意境与形象的和谐统一。人物画中运用动与静的相互结合,塑造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在国画的创作中,虚和实是互相衬托的,单一的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予人深刻印象。若运用以动衬静,以静写动的表现手法,那么就能营造出惟妙惟肖的意境之美。
3、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国画艺术中“意境”美的典型特征之一。文学和诗歌之中的情感给予了中国绘画象外之境的“意象”,国画人物可以很好的传达出传统文化诗词当中的情感意境,中国诗词又能合理地反映出人物中的意境和构想,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国画创作中,不能孤立的注重画意,还要将诗情融汇在绘画作品之中,画与诗同工异曲。
三、 意境的美感体现
1、情景交融—体现自然美
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画家在进行国画人物的创作过程中,妥善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是营造意境的关键。情思附着在景象之中,使得物象成为情思的象征,将客观物体、景物和主体情思融合一起,称之为“化景物为情思”。画家在创作中注入主观情感时,渗透、融入景物和事物之中,则称之为“化情思为景物”。姜斋先生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虚实相生—体现朦胧美
虚实相生,虚与实相衬相托,这是国画中诗性意境的直接表现。在人物画中,“实”就是指画家对人、事、物的直接描写,就是“实写”,那么“虚”就是虚写,借用其他物象渲染画面氛围,借助想象等手段绘出和现实生活不同的虚拟世界,从而构建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表达思想和情感。中国传统艺术里都重视虚实结合,在国画人物中创建附有诗性的意境,将虚和实的结合和对比关系处理好是所有画家的共同追求,掌握好其中关系能够达到“超以象外”,故给人以“朦胧美”。
3、幽情逸韵—体现超越美
国画人物中通常很注重超越美,追求一种“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在意境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它避免直抒胸臆、直白仓促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意境”也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唐代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篇》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阐述的是一种与自然本体相同最高的美,也就是国画艺术中最理想的境界,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思想特点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之中。于瞬间体味永恒,这种超越美乃艺术家表现国画意境美感的切入点。
四,意境的表现手法
1、精巧构思与题材选取
国画人物中意境的表现主要在于作者的精心构思和题材选取上。不论在什么作品中,艺术家在作品的呈现过程中都会涉及自己的社会经历与情感生活。就像在国画作品《人民和总理》中,周思聪截取了老百姓拥向周总理的一刹那,仿佛把那一刻的激动与肃穆凝固于面面,有种非常生动的情境感,从精神的高度再现了那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刻,赋予画面最根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同时也折射了周思聪作为一个女画家对人民充满悲悯、对周恩来总理无限崇敬的朴素心怀。
2、构图方式与空间布局
国画创作的画幅布局与疏密程度都影响到作品的观赏效果,只有精准的把握好作品的空间布局,才能更好的传达给观众画作中的意境。人物画中主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很多画者都喜欢以景观事物、室内陈设等元素来规划画面。例如在画作《瑞雪丰年》中,画家许勇为了实现意境的传达与表现,在实际的构图过程中就通过方形构图模式来使画作的画面得到丰富,作者对生活的刻画精确又细致无比,画中主要是描绘北方集市上的热闹繁荣之景,交錯横行的集市体现出人们秋收的喜悦,而雪花纷飞的景象也突显出北方生活的生机盎然,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延伸感。
3、笔墨运用与意境营造
在国画作品中,笔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笔落于纸上,不仅要状物传神,也要表达情感,
更能展现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风格,画者想要精确控制每笔绘画难度之大。画家要注重前后笔墨的衔接,使笔墨与笔墨之间能够相互交融,笔墨洒落,更好地表现出绘画人员的艺术修为与文化素养。例如在作品《画论书简》中,作者黄宾虹在笔墨的运用中就非常考究,通过笔墨的使用来突出人物形象,独特的笔墨手法将画作中的意境完美刻画出来,并通过所画人物的具体形象,使效果更加逼真,引人入胜。
4、 情感寄托
在国画人物意境的传达与表现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情感寄托。主要体现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入主观情感,将自然物象进行充分表达与展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画者在人物画中意境的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主要是通过侧面烘托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为了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共鸣,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会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刻画到作品中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达到一种意境美。如作品《祖孙四代》中,刘文西为了表现对农民的敬爱的情感,在画面创作中充分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在对农民形象进行勾勒塑造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民憨厚笑容、粗犷大手的描绘,将农民朴实无华、兢兢业业的形象完美诠释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国画作品是否具有意境美,成了绘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一幅国画作品中,画家将审美、思想、精神与情感灌注到自然景物与客观物质中,使得无生命、无精神的自然物象呈现出生命和精神。景中洋溢着情,情依托形物而为景,画家要以心灵映射万象,要做到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物质交融渗透,才能激发人的情感共鸣,进而更好地达到一种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柳俊池.论“情感”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精神[J].美与时代(中).2018(02)
[2]雷莹.浅析“情感”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精神[J].大众文艺、2016(08)
[3] 徐茜 . 浅析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 [J]. 大 众文艺,2012(22)
[4] 刘宇 . 浅析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 [J]. 文 学教育 : 中 ,2013(8)
作者姓名:王丁巧 ( 所在学校: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前卫校区 邮编(130012)
作者简介:王丁巧(1995.9.17),女,汉族,籍贯:山西省运城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 ,邮箱:19044078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