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法下《迷魂记》中的情节建置与精神冲突
2021-01-21褚燕开
褚燕开
摘要:《迷魂记》是希区柯克惊悚悬疑电影的代表作,而精神分析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分析的重要学说。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解析电影《迷魂记》,以精神分析法的的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欲学说来分析电影情节以及影片中人物的理智与情感,解析影片情节逻辑完成的关键条件以及人物人格的冲突矛盾、行为动力。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 《迷魂记》 弗洛伊德 希区柯克 精神冲突 心理学
一.情节的可行性——情节关键点与人物行为动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潜意识理论”是个很重要的理论。他认为心理语言存在着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潜意识即未达到意识形态的心理过程,前意识指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进入意识形态的心理过程。
《迷魂记》是个悬疑类型的影片,故事最后真相的反转让人始料未及:厄尔斯特为了继承妻子的财产,谋杀了自己的妻子,设局利用斯考蒂,并借助他具有畏高症这一缺陷去制造一场误会,洗脱罪名。而在这场犯罪中,情节的关键点在于“畏高症”与“眩晕”,这一关键点的逻辑依据在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这源自于斯考蒂内心不可回溯的经历产生的生理反应,源于他精神深处的缝隙,已深藏于其“前意识”,在某种特定情境(例如登高)下,便可浮现于其意识。
影片中,斯考蒂在爬楼梯时向楼梯下看,有一段变焦反向推拉镜头,体现人物产生头晕目眩之感。在看到玛特琳跳楼摔死后,斯考蒂的梦境也有一段坠楼的特效视频。这些试听语言都是他精神和心理世界的反映,是其精神世界外化的一种体现。
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抛出了这个“条件”——斯考蒂具有畏高症,他在执行任务时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事摔下去。于是在高处时,他就会产生眩晕、恐惧感。这是让故事情节完整、合理的重要条件。如果不是“畏高症”,那么之后的一些情节就无法进行。也是因为畏高症,斯考蒂错过了真相,也让观众错过了关键情节,使影片的悬疑性更强,从而让影片进入后半段的“揭露真相”阶段。斯考蒂因为畏高症没有登上教堂,这是一个情节的分割点,前半段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后半段才真正开始“重头戏”,所以“畏高症”对于情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因为他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对高的恐惧,影片才能继续往下叙述、进行,让情节具有可行性。同时,“畏高症”与“眩晕”将精神分析下的人精神障碍推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体现着人物根植内心、无法抑制的精神缺陷。
除了情节的关键点,情节的动因也是影片发展很重要的因素,而在此,情节动因大多为剧中人物的行为动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性欲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性力为动力的,每个时期都会有其表现形式。若简单理解,可以将“性欲”与“爱”联系起来。
影片中斯考蒂本不愿意做老朋友的私人侦探,让他另寻他人,但在好朋友的力劝之下,斯考蒂还是去看了玛特琳一眼,于是一种爱欲就在内心萌发。虽然当时斯考蒂可能没有意识到,但这毫无疑问是斯考蒂继续做侦探监视她的行为动力。并且在跟踪的过程中,这种情感越发浓厚,最后才有了影片的经典一幕:两人在郊外的海边相拥相吻,身后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在此期间,斯考蒂的跟踪的目的已经慢慢地由“监视”变成了“我要保护她、解救他”。所以“性”是推动情节发展,让角色有行为动力的主要因素。
瑪特琳也是这样,在帮助主顾完成任务,杀害妻子后完全可以悄无声息的消失。但当斯考蒂在大街上发现她,到她的房间去寻找她时,她还是没有忍住,没有抑制住内心的冲动,最后在“红项链”上暴露了自己,让斯考蒂知道了真相。这其实也是“性”带给她的行动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导演很好的把握了人内心微妙的感情冲动,善于把握角色的精神世界,把两人的感情作为线索,在含蓄中不断让人物产生行动的任务和动力,即精神分析法中“性是人物一切行为的动力”。
二.人物精神层面“本我”和“自我”的冲突。
弗洛伊德在对于人格结构分析的时候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简单的说,“本我”是人最原始、最本真的冲动,“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控制着内心原始冲动,“超我”则是突破了个体限制,追求最高理想的人格。
在影片中,体现最明显的是玛特琳(朱迪)“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影片中,真正的妻子玛特琳并未出现,我们只能看到朱迪假扮的玛特琳。而此时朱迪作为被设局利用的一颗棋子,她也是为厄尔斯特做事的,但却在此过程中爱上了斯考蒂。这就意味着她有被发现的风险,她不能这样做。“本我”是她内心最原始的爱的冲动,而“自我”是为完成任务,不暴露真相而克制自己的爱欲,是被现实支配的感情。所以在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人格中“本我”和“自我”的一种挣扎和纠结。直到玛特琳跳水被救到斯考蒂家里后,此时的她已经无法再控制内心的冲动,所以选择突然消失了一晚上,这是她“本我”的内心冲动受到现实中“自我”的克制,作出的选择,体现着人物矛盾复杂的内心。即使之后两人互相吐露了心声,但感情依然十分克制,因为两人人格中的“本我”和“自我”都充满着矛盾、碰撞,即使接吻、拥抱也总会以玛特琳的克制而停止,只是点到为止。
直到两人最终在教堂顶上争执时被教堂的修女发现,玛特琳一跃而下,仿佛她内心的人格冲突有了结果,最后达到了一种“超我”的状态,对爱而不可得的苦痛,对主顾厄尔斯特的愧疚,自己所做之事对内心圣洁灵魂的冲击……种种情感夹杂在一起,她一跃而下,仿佛在教堂“飞升”,达到“超我”。修女赶紧念着经文,敲着教堂的钟,也仿佛在对这“飞升仪式”做祷告。
《迷魂记》对于人物内心的冲突与抉择表现得虽然含蓄,但非常到位。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影片中人物形象,就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心中五味杂陈、复杂的情感,了解在人物个体身上散发着的挣扎纠结和它们带给观众的戏剧性,体悟到人物形象的鲜活立体。
总之,用精神分析法解析《迷魂记》中的情节建置和人物精神冲突,我们能够更好地剖析影片结构,捋顺影片情节的逻辑依据,把握情节发展的人物动因,与此同时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角色性格,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悟最真实的“人性”。在研究人文类作品时,精神分析法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