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修改的过程,相似的结局
2021-01-21刘妙然
刘妙然
It has been said that something as small as the flutter of a butterflys wing can ultimately cause a typhoon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Chaos Theory
(据说 蝴蝶扇动翅膀这样一件小事可能最终会引起对面半球的一场飓风——混沌理论)
一、修改过程的意义
《修改过程》中,代表着开放时代的一代人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和主流话语的叙述,但他们不自觉地滑入了历史或现实的诡计,或者说自身的不坚定,导致了人生道路的失败。
修改过程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无论修改的结局几何,都给予这群深处时代变局与自身命运悲剧之中的人以想象的可能与重新选择的机会,以修改这个“倒置”的装置赋予时代如椽巨笔下个体命运的幽微渺茫和压抑沉重以一抹亮色。
二、修改过程方法上的可能:野生动物们的酒神节
生物史学家高德提出:只要稍稍改变事件启初任何一个关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整个物种进化的过程将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途径。而新历史主义者提出,历史首先是一种话语。所有历史本身只能取决于建构历史的现在。这意味着历史和现实并不完全是一种线性的先后序列关系,更是一种共时的历史与现实的文本对话关系,两者之间通过文本存在着相互协调的对话性特征。①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实在性与界限性似乎被削弱,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大框架下,肖鹏或者作者获得了某种修改过程的可能性与合法性。
“在肖鹏的笔下,史纤这一趟进城,其实还有一段故事,后来被他自己也偶尔说起,说得煞有介事。”②史纤在发疯后于学术事业、家庭都无缘后成为蜂农,却在林荫道里见到了衣冠楚楚、俨然学富五车的史纤。而在车站,他又再次遇见了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叫做史供销的人(史纤的曾用名为史供销)。虚化而边界松散的历史里这种具有强烈魔幻现实色彩的书写其实给予了我们一种令人痴迷的可能:茫茫时空里,总有一个史纤活得很好,很幸福。
众声狂欢环境下多重视角互文为修改过程创造条件。小说是通过追忆展开修改过程的。肖鹏在追忆中回溯至那个属于他们的1977年,去与1977年的陆一尘、楼开富、马湘南、毛小武相遇。而追忆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是以对话、交流的形式,通过对话,让对方进入本身,参与本身的建构。要达到修改、重构记忆的目的,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文本广场作为一个多重多义的言语空间,各个层面的声音得以对话互动:文中的毛小武对于肖鹏笔下的楼开富结局提出质疑,演员挑战导演的身份,从而有了在毛小武视角下楼开富命运的第二个版本。多种声音交织下多视角互文的状态为文本的开放性提供可能,而恰恰也是这种文本结构的开放性为众声喧哗的狂欢提供了极佳的场域。
三、修改过程结局上的不可能:一枚银币的AB面
不要妄想改变过去,任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引起未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那永远不是你想要的结果。——《The butterfly effect》
亚里士多德曾经对于悲剧人物的命运作出“因为犯了某种错误”的解释。导向悲剧的“节点”存在于每一个行为细节里,修改过程并不意味着将人物所有行为系数调整到指向最终幸福结局的位置,因此修改过程不意味着修改结局。修改过程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然而我们往往忽略另一种可能:更坏的可能。
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如悲剧设定,并不为修改过程的艰难所动。楼开富的A结局是被婚姻家庭死死困住,以个体命运被缚的沉重代价获得了妻家迟到的认可,被迫锻炼出的结实体魄则终结于一场车祸。而毛小武视角中的B版本,看似侥幸以妻子发病晚了几年的偶然条件移民成功的楼开富,也只是个下海捞钱的偷渡贩子,异国他乡里另有一番苦楚难言:无论是难咽的过期三明治还是漂泊海外无所依凭的孤独,都是另一种命运华美袍子里让人无法忽视的虱子。似乎没有哪个结局称得上好。
另一方面文学的作用也并非万能,文学有自身规则约束。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并非是作家主导,人写小说亦可能是小说写人。正如文本中提到“把史纤最终写成下面这样,并非出于肖鹏的权衡,而是有几分不得已。他写着写着,发现小说其实有自己的惯性…”③而克里斯蒂娃曾明言文本的产生和存在取决于它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关系。肖鹏加工记忆的努力和无力暗示作者相应的态度,在文章结尾的附录中已然揭示:附录一日记、采访记录看似细节翔实情感真挚,然而其导向的温情收束在附录二中被无情揭示成為假象——原本被肖鹏安排给陆一尘的小莲成了照看他的护士,似是对文本开篇叙述的掌掴。作者借肖鹏之口更是直白地否定附录一地真实性,似乎也是对读者说:可别当真。
而从更加根本的层面上说,这群特定时代的野生动物们的失意、失败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以及行为错误。有问题的根子难以结出硕果。人们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修改过程似乎本身就是悖论:因为时代辜负了他们,他们也辜负了时代。
悲剧的审美意义在于将美好毁灭给人看。《修改过程》许诺了一场青春另一种幸福的可能,却又在最终证伪了这种可能。这种宏大历史、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小心翼翼却不能抵挡命运偶然而沉重的玩笑进而造成温柔与残忍的戏剧性对冲,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张力与艺术价值。
【注释】
①赵炎秋主编:《文学批评实践教程》,2017,第223页。
②③韩少功:《修改过程》,花城出版社,2018,第172、255页。
参考文献:
[1]林森·记忆的修改论韩少功长篇小说《修改过程》[J].上海文化,2021,(05):31-37.
[2]谢珉·论韩少功《修改过程》中的反思与抒情[J].名作欣赏,2021,(14):141-143.
[3]刘长华·记忆诗学与《修改过程》[J].当代作家评论,2020,(06):120-126.DF850A9E-55D9-4A4A-9517-3CE57BD72E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