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游泳健身课教学模式构建
——评《游泳健身教程》
2021-01-20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张 冲(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狭义上的体育具有课程属性,在教学实践中秉承“健康第一”原则,发挥着增强学生体魄、提高学生体质的作用,广义上的体育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样态,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引下,包含着多元且复杂的体育运动形式,作用于良好运动习惯培养、正确生活方式塑造,既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也包含了科学的体育知识。从广义体育概念出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顺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不断创新体育教学项目、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具备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最大程度上保障学生从体育健身活动中受益,这正是“阳光体育”运动形式的发展与推广逻辑。姚智勇、黄建华主编的《游泳健身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一书立足阳光体育文化背景、明确终身体育发展目标,以游泳健身为突破口、以广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展开游泳健身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系统地展示了游泳健身及相关技术技能。总览全书,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明显特色。
一、拓展阳光体育运动,聚焦特色体育技能
结合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体育文化虽然被视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于科学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等而言,存在感较弱、影响力很小,难以从文化影响力层面对在校学生产生引导作用。这种文化失衡现象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即学生的“头脑武装”有余而身体素质不足,难以达到体育教育强调的“健康第一”及“生理、心理健康均衡发展”要求。究其原因,传统体育教程普遍存在组织程式化、内容单一化的缺点。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采取课堂组织方式,重点放在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技能传授上,学生自主活动、训练实践较少。另一方面,体育教程多由“跑跳投”等基本运动项目构成,中小学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高校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体育社团契合自身体育运动兴趣,但在体育社团中又往往缺乏专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要打破体育文化发展桎梏,需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教程,《游泳健身教程》一书立足“互联网+”背景构建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创新性。
《游泳健身教程》一书的研究视域广阔、思路灵活,作者没有局限于学校体育课程,而是为游泳健身教程营造了“阳光体育”实践情境,这也为游泳健身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阳光体育既是一种体育文化意象,也代表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作为体育文化意象,“阳光”象征着更广阔的运动空间,强调体育健身教程设计、实施应保持开放性,立足阳光体育运动形式,除了要求体育教学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日常锻炼、掌握2种以上“特色体育技能”,而游泳健身并不属于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范畴,且受到学生体育兴趣、运动天赋等因素影响,符合体育特色体育技能的定义。全书八章(不含附录)全面论述了游泳健身理论及相关实践技能,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游泳运动缘起与发展、健康促进作用、伤病防治原理等内容,系统展现了游泳健身的优势。游泳健身技能包括“实用游泳”“游泳技术”“游泳安全与卫生”和“游泳竞赛与规则”四部分,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整体上,全书高度肯定了游泳健身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积极意义,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思路构建游泳健身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角色。
二、契合网络读图优势,丰富游泳健身内容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的“催化剂”,它以纯粹的技术属性作用于传统业态,引起一系列质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泳健身教程》一书就是“互联网+体育”的产物,因为本书所突出的游泳健身运动,并不属于学校体育及大众体育范畴内的常规项目,但在“互联网+体育”所构建的全新体育文化生态中,游泳健身无疑拓宽了体育运动的参与范围,丰富了体育运动内容,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本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拓宽“阳光体育”落实的时间、空间,要实现这一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新颖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特色体育”的校本开发路径,民间武术、瑜伽、现代舞、健美操及游泳健身等项目,呈现出“常规体育运动”难以比拟的特色优势,它们对于体育受众更具有吸引力、健康价值更高。不难发现,新颖的、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较之常规的、成熟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明显缺乏教程建设基础,本书围绕着游泳健身主题组织内容,有效地填补了“互联网+体育”下的教材空白。
《游泳健身教程》一书的内容编排高度契合互联网“读图时代”的特点。客观上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内容传播非常依赖可视化形式,以“读图像”代替“读文字”已然成为网络读者的习惯,其优势包括形象、连贯、详细,非常符合学习者的具象认知思维。本书充分考虑到纸质书籍在读图呈现上的缺陷,一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将游泳方式、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等用图片呈现出来,并搭配精简说明文字,另一方面,读图内容并不局限在游泳动作上,进一步扩展到水性训练、安全防护、卫生要求等层面。如此一来,围绕着一个具体游泳健身教程(如蝶泳教程、蛙泳教程等)提供的读图内容,相当于一套游泳健身图像识别系统,有助于体育教学和学生自学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本书还对游泳竞赛组织与规则进行了详细解说,有助于在校学生及大众游泳爱好者深入了解这一健身项目,在游泳竞技中相互交流,为培养游泳兴趣爱好奠定基础。
三、教育观点前瞻实用,突出终身体育价值
从宏观上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游泳健身项目)具有去中心特点,体育教学不再依赖特定机构、特定师资。如近年来流行的“慕课”“智慧课堂”等教学平台,从教育实践层面完成了“线上+线下”的深度整合,丰富、直接、易学的各类教学资源可以便捷地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换言之,体育受众为了满足某一项体育运动爱好需求,不再需要完全依赖学校体育师资、专业培训机构等,可以自行下载学习,且很好地获得了“入门级”“基础级”的指导。体育教育“去中心化”的意义不止于此,从全民健身运动维度说,有利于促进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高效利用。特别是游泳健身这种特色化体育运动项目,参与者并非都是以专业游泳运动员为发展目标,而是希望将自身兴趣与健康身体相结合,秉承的是非系统化、长期坚持的运动理念。本书内容突出了体育教学去中心化的特点,所提供的游泳出发技术、转身技术、抬头爬泳技术、着装技术等,都属于最基本的游泳健身知识,指导游泳爱好者入门之后、夯实基础,也为终身体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终身体育”是本书编写的主旨,经由内容分析、反馈到教育观点上,一是前瞻性,二是实用性;立足前瞻性,本书在筛选游泳健身训练项目时,严格遵循以体育健身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论证游泳健身对学生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健康作用,而这种作用不是一时一地的,作者指出在校学生接触特色体育运动的机会较少,提供强化训练,有助于在未来工作岗位、社会交际中适应调整。立足实用性,本书不仅分析了游泳健身的种种好处,也将运动伤病防治、游泳安全防护等作为研究重点,力求提升在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授科学的体育运动知识,所关联的知识元素包含医学、心理学及游泳力学原理等。本书关于终身体育价值的分析,主要落脚于游泳技术及训练方法上,其中蛙泳、仰泳、蝶泳等作为常见的游泳健身形式,并不要求练习者有很高的技术基础,同时书中突出了“实用游泳”技巧的联系,不仅便于学习掌握、且风险度较低,非常适合学生终身体育运动开展。
通读《游泳健身教程》一书,作者基于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观点,突破了传统游泳健身课与在线游泳健身课的次元壁,论证了“互联网+游泳健身”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对我国学校体育创新改革具有一定借鉴和启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