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上海段通航特点与正确 望

2021-01-20周弘文

世界海运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域手段长江

胡 坤 周弘文

一、引言

保持正规瞭望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首要因素,也是驾引人员决定船舶安全航速、准确判断碰撞危险、正确采取避让行动的基石和根源。2019年5月上海海事法院发布的近四年上海水域船舶碰撞事故原因分析显示,所有事故均含有主观因素,其中就包括驾引人员疏于瞭望。各国专家学者对船舶碰撞事故的统计分析表明,无人瞭望或未保持正规瞭望也是导致碰撞事故发生的重要或主要原因[1]。

因此,保持正规瞭望是驾引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避碰规则有关瞭望条款释义,结合引航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长江上海段的船舶瞭望为例,对保持正规瞭望的实践技巧和习惯养成,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二、瞭望的定义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五条规定,每一船舶在任何时候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下的一切有效手段保持正规的瞭望,以便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根据避碰规则,瞭望不仅是指对船舶周围的环境和情况(包括来往船舶动态、水域宽度和水深、天气和海况、交通和导航条件等)进行观察、了解和判断,还包括对本船状态、特性和条件限制等情况的了解、掌握和运用[2]。其次,瞭望的适用范围应包括每一船舶在任何时候,不论其种类、大小和当时的状态以及天气能见度和所处的水域等。瞭望的手段则包括视觉、听觉、电子导航设备等,瞭望的目的是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

三、长江上海段水域的范围

长江上海段水域主要由主航道、辅助航道、小型船舶航道、警戒区、锚地、避航区和禁锚区组成,由43个地理坐标点围成[3],具体航路见图1。

四、长江上海段水域船舶通航现状及影响瞭望的因素

长江上海段水域存在通航环境复杂、船舶种类众多、恶劣天气频发、船舶集中进出和航行时间长等因素,导致船舶瞭望人员容易疏忽,从而难以对当时的局面和危险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通航环境复杂

图1 长江上海段航路分布图

长江上海段水域是黄浦江和长江的交汇区,又是长江出海口,具有航线密集、船舶密度高、水流湍急、航道狭窄等特点。以圆圆沙警戒区水域为例,此处是北槽和南槽航道并入外高桥航道的汇聚区,进出北槽和南槽的船舶、进出吴淞锚地的船舶以及调头靠码头的船舶和进出长兴水道的船舶等在圆圆沙警戒区形成多股船舶交通流,如遇北槽超宽管制、船舶失控等情况,极易造成船舶聚集。因此,圆圆沙水域具有观察目标多、目标态势多变、可航水域少和高频嘈杂等特点,这些都不利于驾引人员保持正规瞭望。

(二)船舶种类多,吨位相差大

进出长江上海段的船舶种类多,不仅有大型的集装箱船、散矿船、军舰、客船、化工品船和特种船等,还有许多进出长江的小型黄沙驳船、集装箱驳船等,而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船舶其瞭望情况相差较大。如不同船舶的盲区大小、助航仪器可靠程度、驾驶团队人员的技能和责任心等,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近期一些小型黄沙驳船为逃避主管机关的检查,经常借助夜色,采用关闭航行灯和AIS等不易被发现的方式进出长江上海段,给其他船舶的瞭望带来很大困难。另外,小型船舶配员较少,往往只有一个人负责航行和瞭望工作,特别是晚上,非常容易由于疲劳而出现疏忽。

(三)恶劣天气频发

恶劣天气是影响长江上海段船舶瞭望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2018年长江上海段遭受恶劣天气影响的天数高达180天。每年1至6月为雾季,起雾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难精准预测,只能靠驾引人员现场把握,有时往往前面5分钟能见度还非常好,5分钟后视线迅速降为50米以下,这种能见度的快速转换也极易引起驾引人员疏于瞭望。强对流天气也是航行长江上海段船舶经常遭遇的恶劣天气之一,来时往往伴随大风和暴雨,能见度极低,雷达分辨率低,附近的小物标难以被发现,驾引人员的正规瞭望受到严重制约。

(四)船舶集中进出

长江上海段属于不正规半日潮的江河入海港,大部分船舶都是乘潮而进,特别是小型船舶成群结队进口以及大型集装箱船舶集中开靠,短时间内在九段、圆圆沙和外高桥等水域聚集,造成船舶密度急剧增大,驾引人员在有限水域的瞭望目标显著增多,还有部分小型船舶被大型船舶遮挡,无法提早用视觉观察或者在雷达上有回波显示,疏忽瞭望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五)航行时间长

长江上海段从宝山灯浮到长江口灯船全程约70海里,航行时间6小时以上,引航员单次引领船舶的时间也在4小时以上。这种高强度的持续瞭望往往造成驾引人员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甚至有时候还会对部分物标的观察出现麻木的情况。特别是晚上驾引人员生理机能下降,又长时间处于无线电高频的噪声环境并需随时查看雷达、电脑等导航仪器屏幕,更容易疏忽瞭望。

五、保持正规瞭望的对策

(一)综合运用不同瞭望手段

目前,在长江上海段航行船舶的驾引人员主要采用视觉瞭望、听觉瞭望以及雷达、AIS、望远镜和电子导航系统等手段对局面和碰撞危险进行判断。发挥各种瞭望手段的优势,首先需了解各种瞭望手段的优缺点,笔者将主要瞭望手段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见表1。

表1 各种瞭望手段的优缺点

在掌握各种瞭望手段的优缺点后,不能单纯依靠或者否定某一种手段,而是应该趋利避害地加以综合运用。比如,当雷达发现和本船相关的物标时,瞭望人员应该用视觉和AIS等手段交叉确认是否一致,而不能始终单纯用雷达观察。另外,瞭望人员还应该时刻掌握本船的船位,一旦在无线电高频收听到与本船相关的船舶动态时,也应用视觉、雷达和AIS等手段进行确认,持续掌握相关船舶的动态并实时核对,直到与本船驶过让清为止。

在使用雷达方面,瞭望人员还可以使用手动调节雨雪增益,直至雷达能扫到海面一个较小的物标(如浮筒、渔网),这样可以确定雷达扫测物标的精确程度,特别是晚上,为本船发现类似于不点灯的小船大有裨益。

(二)避免特定情况下中断瞭望

瞭望条款中有关“任何时候……保持正规的瞭望”是否要求瞭望人员时刻保持观察状态呢?其实,规则的实质是要求瞭望人员对当时的环境和情况在任何时候都能掌握和控制[4]。实际工作中,在局面可控的情况下,驾引人员有时也会在瞭望期间抽空处理其他事务,如利用手机查询工作或者在驾驶台吃饭等,但长江上海段航行环境复杂,在特定水域、特定局面和特定时间驾引人员应尽量避免从事与瞭望无关的事情。其中,特定水域包括D12弯头、D25弯头、D36弯头、圆圆沙警戒区、吴淞口警戒区、宝山警戒区、79号浮附近、浏河口警戒区等,特定局面包括北槽会遇、追越、交叉等,特定时间包括调头时刻、靠离码头时刻、进出航道和锚地时刻等。

(三)简化观察物标

由于长江上海段船舶众多且航行时间长,为减少视觉和听力疲劳和降低瞭望强度,简化观察物标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具体包括:

(1)把聚集在一起的小船当作一艘大船来观察(见图2),尽量避免进入小船聚集区,特别是在跟随、追越等局面中。除非迫不得已与小船会遇,如在圆圆沙警戒区北槽出口、九段警戒区南槽出口等水域,只能减速用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小船的动态。

(2)充分利用雷达、AIS等设备持续观察穿越、追越等局面,视觉瞭望仅核查局面变化,降低视觉瞭望的强度。例如,瞭望人员可以利用雷达系统,通过相对矢量线来判断他船是否可以穿越本船船头(见图3),并不需要持续用眼睛盯住他船,避免降低视觉瞭望的强度。

(3)培养良好的瞭望习惯。许多瞭望人员因观察物标众多且变化莫测,经常会顾此失彼,不仅心理负担大,还时常会出现疏忽。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安全记录良好的优秀驾引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瞭望技巧外,还能不断总结,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瞭望方法。因此,建议负责瞭望的人员通过列出一些需要掌握的瞭望技巧,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练习,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瞭望习惯。

图2 简化聚集小船示意图

图3 简化穿越局面示意图

(4)融入瞭望团队。船舶驾驶室一般由船长、引航员和驾驶员组成瞭望团队,团队成员间相互合作可以弥补其他人的疏忽。因此,瞭望团队应该是一个整体,特别是高级别船员对低级别船员及时提醒,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瞭望疏忽,这一点对于物标众多的长江上海段尤其重要。

六、结语

面对长江上海段船舶密度大、船舶态势复杂和恶劣天气频发等不利因素,船舶驾引人员应综合利用各种瞭望手段,筛选出与本船相关的物标,为及时采取正确的避让行动提供充分依据。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物标都会与本船出现危险局面,瞭望其实是对大部分物标保持观察和戒备状态。但即便如此,瞭望人员也要摒弃经验主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放松戒备。

猜你喜欢

水域手段长江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长江之头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