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1-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4期
关键词:肢体依从性常规

(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599)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手术治疗后,辅以良好的康复期护理可确保脑卒中患者的健康,降低致残率。康复护理干预是一种以脑卒中患者舒适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通过为脑卒中的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1-3]。本研究选取10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康复组,分析不同的护理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康复组年龄45~78岁,平均(52.24±2.71)岁;平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为(11.55±1.55)分;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脑出血13例,动脉血栓性脑梗死19例,脑栓塞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常规组年龄45~77岁,平均(52.12±2.02)岁;平均GCS评分(11.51±1.51)分;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脑出血12例,动脉血栓性脑梗死19例,脑栓塞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同意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②患者伴一侧偏瘫,神志清晰。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周围神经疾病者;②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对检查工作不予配合;③有肝、肾功能障碍者;④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1.3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护理内容包括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康复组开展康复护理干预,鼓励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及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规范化康复锻炼,1个疗程为12周。①心理护理。在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环境的基础上,护理人员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患者关于饮食、运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促使其坚定信心,积极接受康复治疗。②康复护理。第一,在卧床期间的康复护理主要进行肢体摆放训练,因为合理的摆放肢体,可以促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的翻身和体位更换可以避免压疮的形成。根据患者四肢关节的活动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帮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与肌肉按摩。第二,下床阶段的护理主要以协助坐起训练到主动独立坐起为主,首先将床头抬高30°,逐渐将抬高的高度增加至80°,坐立时间开始为每日5 min,逐渐增加到每日0.5~1.0 h。待患者适应后,在家属协助下进行床边站立平衡训练,每日1~2次,每次10 min。第三,步行阶段的护理实施Bobath训练,护理人员立在患者一侧,按下床站立、抬腿和迈步的顺序进行锻炼,开始为每日5 min,逐渐增加至每日20 min,从室内逐渐过渡到室外行走,于早晚各训练1次。另外,循序渐进的纠正患者足下垂、膝关节强直等不良步态。第四,患者进行手指锻炼,针对手指的精神动作进行训练,如握笔、拍手和翻纸牌等。第五,自理能力的训练,如洗脸、刷牙、使用餐具、进食、如厕等。第六,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坚持每日进行锻炼,尽可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1-不满意率。评估两组患者对脑卒中发生机制的认知、脑卒中后康复锻炼依从性、遵医用药的依从性及生存质量评分。护理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肢体功能越好。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两组不良情绪,得分越高则患者不良情绪越严重。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偏瘫、吞咽功能障碍。

1.5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采用S PSS 24.0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康复组满意度较常规组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FMA、SAS、SDS、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上肢FMA功能评分、下肢FMA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组上肢FMA功能评分、下肢FMA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表2 护理前后两组FMA、SAS、SDS、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护理前后两组FMA、SAS、SDS、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2.3 两组对脑卒中发生机制的认知、脑卒中后康复锻炼依从性、遵医用药的依从性评分比较 康复组对脑卒中发生机制的认知、脑卒中后康复锻炼依从性、遵医用药的依从性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脑卒中发生机制的认知、脑卒中后康复锻炼依从性、遵医用药的依从性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对脑卒中发生机制的认知、脑卒中后康复锻炼依从性、遵医用药的依从性评分比较(分,±s)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康复组有1例出现了偏瘫及吞咽功能障碍,不良反应发生率2.00%;常规组有6例偏瘫,3例吞咽功能障碍,不良反应发生率18.00%。康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低(χ2=10.54 4,P<0.05)。

3 讨论

脑卒中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且患者预后不良。在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中,既往仅侧重对患者生 命的抢救,对抢救后的护理康复工作重视度不够,所以导致患者肢体功能丧失,预后不佳[4-5]。康复护理基于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侧重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干预,使脑卒中患者的身心放松和舒适。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能够获得脑卒中患者的支持与合作,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明确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并乐观接受现状和积极配合康复锻炼,从而提高康复锻炼的效果。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修复良好,护理后功能缺陷减少,继发性疾病减少[6]。脑卒中患者易并发肢体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障碍。有研究认为,在病情稳定的24 h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由于脑卒中患者自身肢体活动出现了障碍,导致负性心理增加,如抑郁、焦虑等,从而对患者的治疗信心及积极性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组织重塑以及机体神经功能恢复[7]。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中枢神经系统还尚存一定的重新组织能力及可塑性,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元的再生,重新建立突触联系,使神经侧支循环恢复正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疾病恢复[8-10]。

由结果可知,康复组患者满意度、上肢FMA功能评分、下肢FMA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对脑卒中发生机制的认知、康复锻炼依从性、遵医用药的依从性评分均较常规组高,SAS评分、SDS评分、较常规组低(均P<0.05)。

综述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并减轻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偏瘫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的出现,提高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配合度,改善其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肢体依从性常规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常规之外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