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2021-01-20
(丹东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辽宁 丹东 118000)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即屈氏韧带以上食管以及胃、胆道等部位出血情况,消化道溃疡出血、上消化道肿瘤等是主因,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1]。临床工作中发现,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若干预不及时可发生休克,甚至是死亡[2]。当前,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镜止血等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3]。治疗与护理工作相辅相成,为了提高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再出血风险,除优化治疗外,也需要辅助有效的护理措施[4]。预见性护理是指护士从客观事实出发,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及满意度,增强护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消化科80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为例,旨在评价预见性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消化科,时间选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共8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内镜检查确诊;②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语言沟通正常;⑤发病48 h内入院;⑥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①严重躯体性疾病者;②生理障碍者;③外伤等其他因素导致内出血者;④拒绝或丧失治疗、护理能力者;⑤严重感染者;⑥精神疾病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72岁,平均(53.5±6.0)岁;原发病情况:慢性胃溃疡以及消化性溃疡各13例,胃黏膜病变14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75岁,平均(53.0±5.5)岁;原发病情况:慢性胃溃疡12例,消化性溃疡13例,胃黏膜病变15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基础护理、治疗性护理、病情监测、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①组建预见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等,结合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以及专业数据库下载资料后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②预见性护理措施。禁食:提前告知其禁食重要性,介绍出血期辅助治疗措施与价值;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以眼神、手势等方式予以患者暗示、鼓励,并以按摩以及穴位按压等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进而减轻生理负担;口腔护理:有呕血症状患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合理抬高下肢且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反流问题,以淡盐水以及甘草水等漱口;微量泵的使用:使用前仔细检查仪器性能,建立提示卡,增加巡视频率,预防管道打折等问题影响患者安全性;健康教育:知识缺乏者入院时发放疾病治疗、康复知识手册,以移动护理查房车播放视屏等方式纠正患者疾病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康复配合度与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再出血率以及情绪评分、再出血评分、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指标水平。
1.4 指标评分标准 参考布拉奇福德(BR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情绪与再出血情况[5-6]。
1.5 统计学处理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指标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软件包SPSS22.0计算。其中,计数资料(治疗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再出血率)以[n(%)]表示,组间检验值为χ2值;计量资料(SAS、SDS、BRS评分等)以(±s)表示,组间检验值为t值。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显著,即用P值<0.05表示。
2 结果
2.1 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再出血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依从率(100.00%vs.85.00%)、护理满意度(97.50%vs.80.00%)、再出血率(2.5.00%vs.15.00%)差异显著,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SAS评分、SDS评分、BRS评分及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BRS评分及血尿素氮、血红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BR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再出血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BRS评分及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BRS评分及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比较(±s)
3 讨论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诱发病因多且复杂,包括上消化道肿瘤、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消化性溃疡以及应激性溃疡等[7]。临床工作中发现,慢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急性情况下可致周围循环衰竭、休克、死亡,需予以患者积极治疗[8]。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关于此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手段随之增多,包括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内镜止血等,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9-10]。但是,临床工作中发现,此类疾病患者的身心负担较重、再出血风险较高,基于疾病突发性、长时间治疗等特点,使患者有明显的无助感,从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病情转归情况[11-12]。预见性护理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通过评估患者个体情况、风险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及身体上的负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何燕等[13]研究指出,基于基础护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100.00%、护理满意度97.50%、再出血率2.50%均优于对照组的85.00%、80.00%、15.00%,且SAS评分、SDS评分、BRS评分及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指标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满足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满意度与安全性,促进患者病情改善。
综上所述,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较高,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在改善患者临床状态的基础上降低再出血风险,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与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