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患儿的效果

2021-01-20阙勇祥郭世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4期
关键词:运动型脑瘫针刺

阙勇祥 郭世龙

(1 龙岩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福建 龙岩 364000;2 龙岩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福建 龙岩 364000)

脑性瘫痪常见于婴幼儿,属于脑功能障碍类疾病。该疾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导致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从而出现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及非进行性姿势异常。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功能异常,肌张力、肌力异常,可伴感知觉、认知、语言障碍,以及癫痫等。据统计,在儿童致残因素中,脑瘫的比例较高,在我国脑瘫患儿中,不随意运动型的脑瘫患儿占20%[1]。除受到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外,高胆红素脑病也会使小儿椎体外系受损,进而增加患儿出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概率。当患有上述疾病时,患儿的正常运动功能受限,不利于小儿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的影响非常严重。目前,行业内十分重视对此类疾病的研究,多围绕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探索,为患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近年来,在临床中康复治疗应用较为多见,虽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总体而言该法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临床进一步提出了聪脑通络针刺方法,其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在龙岩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接受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7∶13;年龄最小1岁,最大9岁,平均(4.62±1.23)岁。观察组30患儿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6∶14;年龄最小1岁,最大8岁,平均(4.23±1.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①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版)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诊断标准;②GFMCS为1~3级;③无精神类疾患、无癫痫;④近12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手术治疗;⑤未用多巴丝肼片等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异常;②存在慢性传染性疾病;③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内容包括:借助专业手法技术,结合自身姿势反应,保持患儿身体呈现对称姿势,对原始反射予以抑制,促进患儿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每次治疗持续30 min,每日2次。以20 d为1个疗程,在1个疗程结束后,以10 d为间隔,继续下一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①选穴:腰背部治疗穴位,即腰阳关穴、命门穴、身柱穴、中枢穴等。四肢穴位,即太冲穴、足三里穴、合谷穴、曲池穴等。头穴线部位需对顶中线、顶旁1线、枕上正中线、枕下旁线进行针刺。其中,顶中线针刺从神庭穴到百会穴位线。顶旁1线从承光穴到络却穴位线。枕上正中线针刺从强间穴到脑户穴位线,距离为1.5寸。枕下旁线位于玉枕穴下方,距离为1.5寸。②针刺方法:腰背部穴位、四肢穴位,患儿取俯卧位,借助不锈钢毫针,长度1寸,规格为30号,针刺顺序为由上到下,掌握刺入深度,直刺0.6寸,完成进针操作;应用平补平泻法,以小角度完成对针的捻转,停留6 s,进行出针。头穴线处理,患儿取抱坐位,固定患儿头部。顶中线:第1针从神庭穴平刺,沿该线向后透刺0.8寸,第2针从神庭和百会的中点处平刺入针,沿线向百会透刺0.8寸,第3针从百会穴平刺入针,沿线向后顶透刺0.8寸。顶旁1线:将该线2等分,第1针从承光穴平刺入针,沿线向后透刺0.8寸;第2针从该线中点处平刺入针,沿线向络却透刺0.8寸。枕上正中线:从脑户穴平刺入针,向下透刺0.6寸。枕下旁线:从玉枕穴平刺入针,向下透刺0.6寸。③在进针完成后,以专业手法进行行针,留针时间为30 min,行针以10 min为间隔。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评定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定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包括GMFM-88、BI评分等)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GMFM 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GMFM-88 评分[(71.35±21.69)分]高于对照组[(56.84±2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BI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62.39±18.52)分]高于对照组[(50.39±18.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分,±s)

3 讨论

在儿童残疾的影响因素中,脑瘫占比较高。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残疾儿童中脑瘫儿童占比23.5%,目前该数据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脑瘫患儿中,听觉障碍患儿占比9.9%,语言障碍患儿占比18%[3-4]。不随意性运动脑瘫属于其中的一种,表现为运动功能较差,姿势难以控制。临床针对不随意性运动型脑瘫患儿有较多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规范问题,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给患儿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医认为,针灸能起到内病外治的效果,通过通经脉、调气血,实现对脏腑功能的调合,从而促进疾病的防治。以中医发展为背景,临床中针灸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脑瘫患儿而言,将其与常规治疗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研究发现,针刺可使处于缺氧缺血情况的海马神经元的密度增加,从而恢复大脑的功能[5]。还有研究发现,针刺头部百会穴,可实现大脑运动区域的葡萄糖代谢控制,引起相关运动区域的神经组织兴奋,在运动功能区重建方面的效果显著[6]。此外,通过针刺有助于神经因子高表达及优化,可有效抑制大脑神经细胞凋亡,帮助患儿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同时,借助“靳三针”的治疗方法能使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量增加,颅内血液供应更丰富[7]。由此可见,在中医针灸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医学方法,通过穴位针刺治疗,可调整患儿的阴阳平衡,刺激神经反射功能得以恢复。

中医将小儿脑瘫归为“五软”、“五硬”、“五迟”等范畴,认为其主要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在谓得到后天正确调养的情况下,使患儿出现精血亏虚、元神之府失养,导致疾病的发生[8]。相关研究发现,聪脑通络法针刺以针刺头穴为主,辅助腰背及四肢穴位针刺,可调节脏腑功能,强化阳经经气,起到益精填髓的作用,进而实现调补肝益、聪脑开窍[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能够促进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运动型脑瘫针刺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浅谈解决几何类运动型问题的策略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小型货车及运动型多功能车的混合动力系统
7.9 运动型几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