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2021-01-20
(丹东市第三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判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抽取患者手肘静脉血液,并通过仪器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患者的血液分子的相关水平,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水平四个方面,判断患者身体是否存在异常[1]。溶血素是血常规检验工作中常用的辅助试剂,其能够使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2],不同的溶血素,其对于红细胞的作用程度也有差异,因此不难看出,溶血素的选择会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溶血素和新型溶血素均是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用的两种溶血素,但何种溶血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最小、最节约医疗资源,仍需通过临床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在丹东市第三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均自愿参与本院的此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根据对其使用的溶血素的不同将其等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和2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为(47.80±3.90)岁;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和2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为(48.10±3.4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18岁,且不超过72岁;②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此次试验研究。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不可逆的并发症者;②存在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者;③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者;④患有心律失常者;⑤患有肝、肾功能异常者;⑥由于多种原因正在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治疗者;⑦患有恶性肿瘤或预计生存期不足6个月者;⑧存在高凝状态及有出血倾向者[3-9]。
1.2 方法 在患者空腹条件下抽取患者手肘静脉血液2 mL左右置于干净的抗凝试管中,保存于常温环境中,在采集血液0.5 h内进行检测,对照组以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在血液样本中加入STACLYSER-SYS-Ⅱ溶血剂,观察组以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在血液样本中加入HB型无氰溶血剂,之后按照血常规检验的流程要求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检验结果中各血液分子的水平,以及检验所需时间和成本。检验结果包括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水平四项指标[10]。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果的处理中,均采用SPSS20.0对结果进行处理,检验方法如下。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以χ2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以t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组间统计学差异检验方法:以P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红细胞及白细胞水平,均略低于对照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对比(±s)
2.2 两组患者检验所需费用及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所需时间及成本,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检验所需费用及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检验所需费用及时间对比(±s)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一旦身体出现不适情况,即会入院进行身体检查。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验疾病的方法。血常规检验是指对患者静脉血进行检验,通过观察并统计患者的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进而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临床上,血常规检验主要包括RBC(红细胞计数)、PLT(血小板)、WBC(白细胞)、Hb(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分类计数[11]。血常规检验所用指标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患者身体有着较敏感的反应,临床上常用此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12]。
溶血素是血常规检验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试剂,又被称为细胞溶素,准确地说,溶血素属于细胞溶素的一个部分。细胞溶素是指细菌分泌出的能够使细胞膜破裂或溶解的一种毒素,溶血素在细胞溶素中,属于穿孔毒素的一种,又名攻膜毒素,20世纪70年代末期,溶血素的定义被首次提出[13]。溶血素在与血液混合后,能够与红细胞的抗原型的互补固定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进而对红细胞产生溶解,使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14]。
传统的溶血素表面含有活性剂,该种活性剂与红细胞结合后会促进溶解反应的发生,在氧化作用的基础上,使得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以高铁血红蛋白的形式被释放,最后通过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浓度,来判断红细胞的水平。传统溶血素中含有氰,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但众所周知,氰是一种高毒性的化学物质,一旦发生操作失误,则会对检验人员的生命及健康造成威胁[15]。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溶血素经过临床研究后诞生,新型溶血素中不含氰,安全性更高,但近年有学者指出,新型溶血素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准确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不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但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新型溶血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准度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甚至可以有效地节约医疗资源[16]。
本次研究为探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对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纳入100例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等分为两个组别,并对患者使用不同的溶血素,借此以形成对比,观察患者的检验结果中各血液分子的水平,以及检验所需时间和成本。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后发现,新型溶血素虽然会对血红蛋白水平产生影响,但对于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水平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可达到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工作的开展中,新型溶血素较传统溶血素的检验效果更佳,虽然会导致血红蛋白水平的增高,但对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的检验结果几乎无影响,并且可以缩短检验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