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时机的选择对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
2021-01-20
(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近年来,急诊科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心肺复苏是急诊救治中最常采取的方法,心脏停搏是急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气管插管时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3]。为了提高急诊科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本研究选取76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对比不同时机进行气管插管后患者的恢复情况,旨在为急诊患者寻求最佳的气管插管时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76例需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气管插管时机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停搏的临床诊断标准,意识不清,呼吸停止超过10 s,瞳孔散大。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有20例,女性有18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46.9±3.4)岁;心脏停搏时间1~10 min,平均心脏停搏时间为(5.2±0.8)min。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17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为(47.5±3.8)岁;心脏停搏时间2~11 min,平均心脏停搏时间为(5.6±0.9)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严重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以及精神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行早期气管插管急救,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血气氧分压急骤下降、心跳尚未停止时进行气管插管救治,在救治过程中根据心跳有无决定是否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心电除颤。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气管插管救治,当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后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支持呼吸,其他操作步骤同试验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插管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存活率、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等指标。心肺复苏成功标准为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心电图等恢复正常。
1.4 统计 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意识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心肺复苏成功率、插管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存活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存活率、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命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情况的比较[n(%)]
表2 两组生命指标恢复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生命指标恢复时间比较(±s)
3 讨论
呼吸循环衰竭是急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如何提高救治成功率是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心脏停搏是导致急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心脏停搏的原因包括低血容量、低氧血症、酸中毒、高钾或低钾血症、低血糖、低体温、中毒、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冠状动脉或肺动脉栓塞以及创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肌梗死[4-5]。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主要救治方法,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于心肺复苏救治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手法和插管时机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6]。气管插管是将特制作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患者气管内,有效保持患者呼吸通畅,便于患者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的清除。针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而言,气管插管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患者预后[7]。有研究认为,把握好气管插管的时机对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挽救患者生命有着极大的影响,完成气管插管的时间越短,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越高。在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快地进行气管插管,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前提[8-9]。对于急性重症中毒患者而言,通常在心肺复苏救治过程中,常规在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之后,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但这会使患者在洗胃过程中发生呼吸衰竭,医护人员同时兼顾呼吸衰竭和洗胃会影响救治效果,而早期行气管插管后再进行洗胃可有效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预后更佳[10-11]。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应行早期气管插管干预,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存活率、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早期气管插管可明显缩短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以及呼吸恢复时间,且急诊患者在呼吸尚未停止时进行早期气管插管能提高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心肺复苏患者行早期气管插管干预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利于患者预后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