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手术和开腹手术在阑尾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比较
2021-01-20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辽宁 沈阳 110044)
阑尾位于回肠与盲肠的交界处,是肠道的一个部位,该部位在细菌感染和阑尾腔梗阻的影响下,容易引起炎性反应,形成阑尾炎[1]。该疾病常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人群,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常表现出腹痛、呕吐等症状,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引起腹膜炎、阑尾穿孔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开腹手术是以往临床上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手段,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腹痛、呕吐等症状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该手术存在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多等缺陷,导致患者术后恢复进度缓慢,且容易引发应激反应。小切口手术因创口小,因此避免了术中失血量过多的缺陷,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复,防止机体发生应激反应[3]。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阑尾炎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接受不同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探讨对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手术和开腹手术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于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阑尾炎患者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其根据治疗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21~31岁,平均年龄为(25.42±1.55)岁;其中,有9例化脓性阑尾炎、11例穿孔性阑尾炎、10例单纯性阑尾炎、10例坏疽性阑尾炎。对照组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为22∶18;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为(26.11±1.64)岁;其中,有15例化脓性阑尾炎、7例穿孔性阑尾炎、13例单纯性阑尾炎、5例坏疽性阑尾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适合进行开腹手术和小切口手术、自愿参与的阑尾炎患者纳入研究;将资料不齐、近期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在研究范围外。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开腹手术将阑尾切除,方法如下:首先,指导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对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待麻醉药物起效后,于患者的脐部与右侧髂前上棘之间的麦氏点切开手术创口,切口尽量不超过8 cm,将渗液擦洗干净,找到阑尾部位。然后,对阑尾系膜与阑尾动脉实施分离操作,分离后进行阑尾切除。最后,用生理盐水对阑尾末端进行清理,检查患者腹腔内有无渗血、异物等状况,确认无误后对腹部创口进行缝合。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流程进行手术操作,术后实施抗感染处理,对患者的恢复状况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小切口手术,方法如下:首先,提醒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方式对患者实施麻醉,待患者麻醉后,在麦氏点处切开长度为1.5~3.0 cm的手术创口。然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使用电刀进行止血,找到腹外斜肌腱膜后将其切开,对腹内斜肌、腹横肌实施迟钝型分离,显露腹膜后用剪刀剪开。接着,在切口处置置入保护套,仔细辨别小肠和大网膜,将其移向一旁,顺着肠壁上的结肠带确定阑尾根部,用阑尾钳夹出阑尾,分离、结扎阑尾系膜和血管,从根部切除阑尾后采用“8”字法实施包埋残端。最后,将手术血迹擦净,采用甲硝唑注射液对切口进行冲洗,确认腹腔无异物、渗血等状况后,更换手套和医疗器械,开始逐层缝合切口,在进行腹部皮肤皮内缝合时,选用可吸收的缝合线。拉紧缝合线两端,确保两边皮肤对齐,再用创可贴固定切口。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其恢复状况。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详细记录。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若体征恢复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则计为显效;若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体征较为稳定,为有效;若患者体征变化波动大、症状显著,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应激反应指标进行测定,分别在阑尾切除术前和术后第3天清晨,于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通过固相免疫色谱法检测PCT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录入、处理,文中计量资料如术中出血量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如总有效率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状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较少,手术、恢复排气、住院的时间较短,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和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水平和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状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状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3 讨论
病情发生突然、发展迅速、病症严重是阑尾炎的特点,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肌体乏力、不思进食、发热等症状,患者须及时接受治疗,防止出现腹膜炎、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4]。
开腹手术为当前临床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手段,虽然该手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却具有创伤大、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等特点,使得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有所延长;同时,手术所需切口较大,增加了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风险,且容易影响胃肠功能,可引发腹痛、肠梗阻等病症,加大患者的痛苦[5-7]。有研究表明[8],在对阑尾炎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擦拭腹腔,易造成切口感染,不仅增加了换药时间,加重患者的生理痛苦,还会在患者腹部留下较大的瘢痕,影响美观。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多于观察组,手术时间、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长于观察组(P<0.05),其结果与上述理论相符。近年来,腹腔镜手术被广泛应用于阑尾切除中,虽然该疗法所取得的效果最理想,但其所需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因经济因素无法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因此,同属于微创技术的小切口手术成为了部分患者的最佳选择[9]。小切口手术仅需要在患者腹部切开1.5~3.0 cm的创口,在保证手术器械和食指能够顺利通过,且不影响取出阑尾的前提下,就能开展手术[10-11]。该手术方法由于切口小,不仅有效减小对腹壁血管和腹壁神经的损伤,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还能够减轻对患者腹腔内其他脏器的损伤,使肠梗阻、腹腔粘连的发生率降低。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小切口手术所需时间短,减少了腹腔内脏器在空气中的显露时间,有效避免切口感染、促进康复[12-14]。由于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患者可及早下床开展锻炼活动,增强抵抗力,使胃肠蠕动,有利于恢复排气功能和早期进食,促进身体及早康复,缩减住院时间[15]。另外,进行皮内缝合选用可吸收的缝合线缝合,术后无须拆线,避免患者忍受拆线所带来的痛苦,且瘢痕不明显,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在加快切口恢复的同时,也缩减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机体在受到损伤时,会自行产生应激反应以保护机体功能,因此,不论患者选择开腹手术还是小切口手术,术后机体均会产生炎性应激反应。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的CRP、PC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该结果表明手术本身会导致机体产生应激。适度的应激反应对于机体具有保护作用,而如果炎性反应过度,则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切口的感染风险增加。开腹手术切口较大,因此炎性反应更加严重,而小切口手术的切口小,能够避免腹腔内脏长时间显露于空气中,有利于保持腹腔内部环境的湿润性,且在术中能够减少与其他脏器的直接接触,可极大减少术后炎性应激反应程度,确保手术安全性。最后,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小切口手术比开腹手术疗效更为显著。针对腹腔镜下是否会影响手术疗效的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但经本次研究可以证明,腹腔镜下手术虽然操作口较小,但视野并不会受限,能够为临床操作提供良好的条件,故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相比于开腹手术,小切口手术更有利于患者加快病情恢复,且有效减轻应激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