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1-20陈金淼龙劲锋孔德杰

医药前沿 2020年28期
关键词:颈项椎动脉颈椎病

陈金淼 龙劲锋 孔德杰

(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较脊髓型颈椎病略为多见的颈椎病类型,其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导致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1]。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学理论中理解为“痹症”“眩晕”“头痛”范畴,认为其病在颈部,本质气血两虚、血运不畅,故导致经络阻塞,无营养供养脑髓。因此,治疗应以疏通经络、调理阴阳为主,故临床多采用针灸治疗。针灸可调整体内阴阳失衡、濡养脑髓;但单纯的针灸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现象效果不显著,而推拿可通畅颈部经络,运行血气。根据研究表明[2],针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改善椎动脉血流情况。为此,本次研究选取本院于2017 年9 月至2019 年2 月期间收治的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 年9 月至2019 年2 月期间收治的94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 例。参照组男性患者有26 例,女性患者有21 例;年龄最小52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62.48±5.48)岁;病程8 个月~7 年,平均病程(3.48±1.45)年。观察组男性患者有24 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年龄最小51 岁;最大77 岁,平均年龄(63.18±5.28)岁;病程1 ~7 年,平均病程(3.61±1.51)年。本次研究已得本院伦理文员会的批准,同时患者均已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现其性别、年龄、病程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平行X 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项韧带钙化、椎体位移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曾有猝倒病史、X 线片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构椎关节骨质增生、有较明显的交感神经症状。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诊断标椎;旋颈诱发试验为阳性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或急性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有脊髓型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者;颈项部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者。

1.4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以颈部夹脊穴位为主穴,将患者局部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25mm×40mm)针刺,直刺颈项部夹脊穴1 寸,并垂直进针风池穴、百会穴、天柱穴1 寸,使患者有酸胀感即可,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诸穴留针20 ~30min。患者每天治疗1次,持续治疗6d后停止治疗1d为1个疗程,共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针灸的治疗方法同参照组,推拿:(1)出针后,取患者风池、风府、天宗、哑门、天柱、手三里、肩井诸穴,先采用轻揉、拿捏等手法放松患者颈项部肌肉;(2)再让患者坐于适合医师推拿的低凳上,医师将手指放与患者耳后、下颌角,让患者保持头部微低,用左手指掌缓慢向上牵拉患者头部,右手手指按压患者错位偏歪凸凹出,所使的力度为患者的臀部离开低凳水平面为宜,并持续约1min,而后将患者头部做左右旋转,再做头部向前弯曲、向后伸展动作。医师所使的力度需要由最小慢慢增大,当力度达到患者主诉过于疼痛时需要稍微休息片刻,后将患者头部行对侧旋转,医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有无出现麻木感、放射性疼痛感,若无上述情况,医师可行持续牵引动作,同时可以做3°旋转扳法,当患者的颈项部出现“咔哒”声响时,则表示颈项部复位成功,然后轻放患者头部。医师同时也可以在牵引患者时突然发力将患者的头部向上提拉,当听见“咔哒”声响时,表示颈项部复位成功,而患者也会明显感觉到疼痛的缓解。推拿手法每次治疗20min。1 周为1 个疗程,共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等,分值为0 ~60 分,≥50 分表示患者临床症状非常严重,20 ~49 分,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0 分,表示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消失;(2)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阻力指数(RI)等。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1 个疗程后 2 个疗程后 3 个疗程后参照组 47 42.56±1.59 37.89±1.56 31.59±1.61 24.71±1.23观察组 47 41.96±1.48 34.59±1.26 27.59±1.54 19.48±1.45 t 1.32 7.89 8.61 13.19 P>0.05 <0.01 <0.01 <0.01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s,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s,cm/s)

组别 例数 TMFV R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47 23.57±4.17 24.34±2.59 0.72±0.17 0.68±0.12观察组 47 24.05±4.23 27.56±2.56 0.71±0.12 0.54±0.13 t 0.39 4.24 0.23 3.79 P>0.05 <0.01 >0.05 <0.01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是由于颈椎椎体及附件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从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体出现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突然摔倒等,并伴有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症状[3]。中医学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症状多为眩晕,故多将其归属为“眩晕”等范畴,此外,由椎动脉型颈椎病伴随的颈部疼痛,亦可将其归属为“痹症”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病机是由于肝肾精气不足,而元气又随着病程耗损,肾脏精气虚损,为先天不足,髓海失养,致脑海供养不足,故而引发眩晕;久病耗损机体气血,机体气血两虚,血气运行不畅,加之脾胃两虚,运行不足,脑海失养而引发眩晕[4]。中医学常采用针灸法、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祛风散寒等功效。本次研究中选取患者颈项部夹脊穴、风池穴、百会穴、天柱穴进行针刺,其中百会穴为人体诸阳之会,可以通阴阳脉络、连贯全身经络,是改善大脑功能的重要穴位;风池穴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可壮阳益气,主治目眩、头痛等,有研究显示[5],针刺风池穴对血管有扩张、收缩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流循环,从而增加脑部血流量。天柱穴归属太阳膀胱经,针刺该穴具有祛邪通瘀、通经活络的功效;针刺颈项部夹脊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从而缓解眩晕症。但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由此可知,针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现象。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疏通经络为原则,采取推、滚、揉等手法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现象,再采取牵引、扳拉等手法纠正颈椎错位,具有疏通活络、活血化瘀等功效;推拿旋扳手法可以调整患者颈椎关节的紊乱,恢复正常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重建颈椎的平衡[6]。此外,针灸联合推拿可增加协同效果,有效的改善患者颈部疼痛感,提高颈项部的活动功能。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由此可知,针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现象。

猜你喜欢

颈项椎动脉颈椎病
脊柱调衡手法联合颈项排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及孕中期血清标志物与病理妊娠的关系分析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