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2021-01-20贾飞宇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0期
关键词:主症胃脘萎缩性

贾飞宇

(临汾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山西 临汾 041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症是由机体胃黏膜发生萎缩性改变而诱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患病后,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烧灼、钝疼与饱胀等临床表现,且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消化不良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现象,会存在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病变情况,该病症无规律性的病情发作特征且治疗周期较长,以往临床上所实施的常规西药治疗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十分有效,但是对于预后的改善却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辨证治疗可起的治标兼治本的效果,现有大量文献证实[1],中药辨证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症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对该病症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与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后的疗效进行了分析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80例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等额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基本资料: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7±9.3)年,平均病程(3.7±1.1)年,中医分型:肝胃不和型有11例、脾胃虚寒型有9例、脾胃湿热型有10例、胃络瘀阻型有10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8.1±9.6)年,平均病程(3.8±1.5)年,中医分型:肝胃不和型有12例、脾胃虚寒型有10例、脾胃湿热型有8例、胃络瘀阻型有10例,各一般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病理及内镜检查后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符合中医诊断标准患者;积极配合研究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消化系统中存在其他器质性病变或存在影响肠胃蠕动的全身性疾病患者;其他胃部疾病患者,例如胃肠道肿瘤以及急性糜烂性胃炎等;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药物过敏史患者[2]。

诊断标准:(1)西医:内镜下呈现红色或者是白色的粘膜,粘膜皱平展且可见明显的血管,同时伴有结节样或颗粒状粘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由固有腺体萎缩情况。(2)中医:①肝胃不和型:主症:胃脘胀痛、胃脘胀满、胁肋胀痛,次症:嗳气、胸闷、随情绪发生或加重、脉弦、舌苔白且薄;②脾胃虚寒型:主症:胃脘胀满、胃脘隐痛、胃部喜暖,次症:厌食、纳呆、乏力、舌淡、气短懒言及脉弱;③脾胃湿热型:主症:胃痞胃胀、胃痛、舌苔腻厚且红,次症:口苦口臭、胃脘灼热、恶心呕吐、脉滑数、大便稀溏或黏滞;④胃络瘀阻型:主症:胃脘痞满、胃痛、舌瘀斑、舌暗红,次症:黑便、胃痛拒按、脉弦涩及面暗。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即给予患者10 mg的叶酸进行口服,每日3次,给予其100 mg的瑞巴派特片进行口服,每日3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药汤剂治疗:(1)基础药方组成:黄芪30 g;党参、山药20 g;熟地、当归、玉竹、石斛、茯神及炒白术15 g;木香、厚朴、香附、枳壳、川芎、升麻及柴胡10 g;甘草6 g;玫瑰花5 g。(2)随症加减:①肝胃不和型:苏梗、大腹皮及香橼皮10 g;②脾胃虚寒型:高良姜、延胡索及大枣10 g;③脾胃湿热型:广木香10 g、黄芩及姜半夏6 g;④胃络瘀阻型:金铃子、大腹皮及煅瓦楞10 g。(3)服用方法:将药材加入到500 mL的纯净水中煎煮,取汁300 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两组患者共接受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个月,治疗期间均接受相同一般治疗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疗效,显效表示患者经内镜检查后胃黏膜炎性症状明显缓解,病理检查证实其肠上皮化生及腺体萎缩改善2度;有效表示患者经内镜检查后胃黏膜炎性病灶缩小50%,病理检查证实其肠上皮化生及腺体萎缩改善,但未达到2度;无效表示患者经内镜检查后胃黏膜炎性病灶及病理活检组织学无缓解,且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P值用SPSS 22.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计算,统计学差异评判标准为:P<0.05。

2 结 果

研究组实施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后有效率的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n(%)]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比,中医药辨证治疗后患者疗效有效率明显较高,证实中医药辨证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症方面的价值显著。我国中医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痞”以及“痞满”等范畴,内伤饮食、外邪入侵以及情志不和均会诱发此病症,尤以饮食偏嗜肥甘厚味,嗜食辛辣、寒凉、生冷食物,致使脾胃阳气郁遏,受纳、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终致中焦脾胃腐熟、运化之力不足,气血阴液生化乏源。加之情志不畅、肝气不舒,久之可致脾湿壅滞,郁而化热,致虚致瘀。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遵循益气养血、利湿清热、健脾和胃以及疏肝活血等原则。本次研究中所用自拟中药汤剂药方中黄芪及熟地具有补肾益气的作用;党参、当归、川芎及玫瑰花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黄芪与熟地、当归、党参、川芎合用,共奏补气生血、养血、活血之功,玉竹及石斛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加强补虚清热、生津止渴之效;山药、炒白术及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茯神具有渗湿健脾的作用,与党参、炒白术、甘草相伍为用,共奏补气、益气、健脾之效;枳壳、木香及厚朴具有行滞消胀的作用,三药相伍为用,共行理气除痞,破结除满之功;香附及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香附与木香二者相须为用,使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中止痛之力增强;升麻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与柴胡合用增升阳举陷之力,助黄芪升提中气。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发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疏肝理气、止痛消胀以及清热利湿等治疗目的,这将有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有利于从病机上改善其病情及预后,且在上述药方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可进一步保障中医药辨证治疗的科学合理性及针对性,进行个体化治疗。需注意的是,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辨证治疗周期较长,中途患者会出现治疗配合度低下的问题,此时应做好对患者的宣教工作,保障其严格遵照医嘱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主症胃脘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